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寒食

寒食

寒食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才智、江海学刊、书摘等; 寒食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姜云、关明、南东求等。

寒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96.11%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3.89%

总计:180篇

寒食—发文趋势图

寒食

-研究学者

  • 姜云
  • 关明
  • 南东求
  • 李娟
  • 石丹
  • 胡玉敏
  • 蒋勋
  • (宋)叶适
  • 丁雅仑
  • 东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路美艳
    •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以来,以寒食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古代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仅蕴涵着人类亲和自然、分析生命和人生意义的精神内容,还包含很多与节日具体形式、文化内涵等相关的内容。而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中,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文章通过对作品《寒食》的有效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挖掘的现状及策略,这样不仅可以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实现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的有效结合。
    • 王承军
    • 摘要: 惊蛰过后,便是老家的后山千树万树梨花竞相绽放的时节。我喜欢在细雨微风中深吻那轻尘里裹挟着芬芳的母亲味道……母亲离开我已经15个年头了,但每到雨打梨花,我总会想起梨花深处的母亲。面对洒落在地上相拥而暖的雪白花瓣,我不忍心踩踏,生怕惊醒了长眠于此的母亲,只能凝神屏息地伫立着,静静聆听那风中轻舞的梨花发出的簌簌声,那声音犹如母亲温暖而又慈爱的呼吸声。一闭眼,脑海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带着满身的梨花雨向我走来。
    • 郭殿忱
    • 摘要: 明代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收录宋之问等十一人题咏寒食诗十三首,分别从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然与唐五代成书的《御览诗》《才调集》,宋、元时代成书的《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唐才子传》《唐音》以及清人所编纂的《唐诗别裁集》《全唐诗》等比勘,从作者、诗题到诗中字词均发现异文、歧说若干.惜前贤时俊对其间的是非优劣多取"述而不作"的态度,只简注"某书作某",鲜加按断.今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角度加以评析,进而给出"宜各从长"的结论.
    • 摘要: 清明,或许是二十四节气里最特别的一个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是节气,告诉人们此刻风清日丽,切莫辜负这人间春色;它是节日,让人们明白,告别要在山青水秀时,祭祖是为了记住。因而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吃寒食寒食初为节时,禁烟火,吃冷食。它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熹微
    • 摘要: (宋)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作品简析: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亲李格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 王蕙利
    • 摘要: 青团,因其色泽青绿而名。据传始创于宋朝,乃寒食名点之一,当时称“粉团”。至明清时,开始流行于江南大地。作为一种最能代表春天的小食,青团绿油油的色泽、胖乎乎的身材,堪称糕团界的“萌物”。特别对于孩童来说,它无疑比杏花雨、酒旗风更具吸引力;而在上了岁数的人眼中,青团的美更是全方位的。口味上,青团甜咸皆有,但以甜为主。因为甜的东西,总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甜蜜的感觉。而在各色甜馅中,又以猪油豆沙馅的淡淡豆味最能衬托出青团那特别的清香来。
    • 王晓; 于保东
    • 摘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文题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那鲜艳胜火的桃花,也不必说那粉红如霞的杏花,单是洁白似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退想。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梨花,留下不少经典篇章。看到如此美丽的梨花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有关梨花的诗句呢?是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是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还是陆游的“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 游北君
    • 摘要: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就像文忠公这首《采桑子》中描绘的热闹场面,在农历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接踵而至,正所谓"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这是人们脱去厚重的冬装,换上轻盈绚丽春装,或呼朋唤友或举家出行,到自然中去欣赏春日美景的时节。
    • 蒋寅
    • 摘要: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诗律】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 张玲
    • 摘要: 当代人只知清明节而不知寒食节,殊不知,寒食节实为清明节之滥觞。从历史上看,寒食节出现的日期更早,这与古人禁火而寒食的民俗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介子推事迹的附会也使寒食节禁火而寒食的民俗传播了开来,寒食追思成为了该节日的文化核心。随着寒食节的不断流行,其节俗活动也逐渐走向丰富,这也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因此通过梳理寒食节的发展情况,不仅能够厘清寒食节的流变脉络,而且能够进一步明晰部分清明节俗的源头所在,肯定寒食节在古代岁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寒食节虽已衰落,但在寒食节的兴盛地山西,寒食节的部分习俗依然存留,同时其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