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5篇、专利文献177990篇;相关期刊344种,包括文史知识、文学教育、语文学刊等; 乌台诗案的相关文献由47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诚龙、莫砺锋、戴永夏等。

乌台诗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5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177990 占比:99.72%

总计:178495篇

乌台诗案—发文趋势图

乌台诗案

-研究学者

  • 刘诚龙
  • 莫砺锋
  • 戴永夏
  • 赵元波
  • 包春华
  • 史马双
  • 叶新
  • 叶璐
  • 周宝荣
  • 孙绍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从慧
    • 摘要: 【专题任务】以"文脉"为教学视点,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透视作者的思想,探寻作者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中心问题】苏轼在黄州是如何完成人生蜕变的?【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心情苦闷。但他并未被击垮,而是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了升华。
    • 李山岭
    • 摘要: 因信息的来源、讲述者的态度、讲述时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宋人(包括苏轼本人)对乌台诗案发生时具体情形的描述产生了差异。把苏轼在不同情境中的自述、宋人笔记所载相互对照,参以宋代法律条文,可以辨识相关记载的可靠性,并探知产生差异的原因。
    • 赵淑萍
    • 摘要: 在很多人心目中,舒亶就是一个奸佞小人,他一手炮制了“乌台诗案”这场文字狱。诗案的主人公苏轼以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以及豪放雄浑的诗词成为了民众偶像,弹劾他的舒亶自然就落得后世骂名。那么,舒亶真的这么令人不齿吗?舒亶是慈溪人(今余姚大隐)。少时就有宏伟志向,曾拜入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门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他24岁,高中进士,获礼部考试第一名。
    • 王秀林
    • 摘要: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此案不仅让苏轼身经一百三十余天的牢狱之灾和继之而来的黄州之贬,而且打击面极广,牵连了近八十人。其中,既有活着的如王巩、王诜、曾巩、黄庭坚等苏轼的一众好友,也有去世的张先、欧阳修、刘恕、文与可诸人;既有极力反对过王安石变法的张方平、范镇、司马光、刘挚等人,也有赞成过王安石新法的刘瑾、黄颜等人,当然也还包括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既有众多的方内之交,也有苏轼的方外之交,如参寥子和僧居则二人。作为北宋有名的诗僧,参寥子因与苏轼关系尤为密切而受到“乌台诗案”之牵连,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作为一名普通僧人的僧居则,何以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令人欲一探究竟。在翔实文献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推断,认为一则苏轼和僧居则感情深厚,二则僧居则收受苏轼讥讽文字,三则当御史台“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之时,僧居则没有上缴。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僧居则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
    • 赵客
    • 摘要: 为东坡居士做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早从语文课本上了解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苏轼,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我们吃着东坡肉,吟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笑千年前的大文豪是这样的吃货。苏东坡在普通人眼里不是一个一千年前的陌生人,人们的心中眼中已经有了他大概的轮廓。另一难题则是史料的选择。北宋虽然迄今已经千年,但苏东坡毕竟一时豪杰,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中,都留下了关于他的史料。如何梳理这浩瀚的史料,将其称为自己的写作工具?如何在这些史料中筛选出“正确”的内容?这些史料是否为真?还只是后人牵强附会,用名人效应来讲的小故事?再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珠玉在前,影响范围直达海内外。如何不重复林氏之路,写出更精彩的东坡传记?
    • 许冬林
    • 摘要: 苏东坡擅画枯木。他有一幅《枯木怪石图》,画中,一根枯木盘屈倾斜,艰难向上。那远远逸出的生长的姿势,倔强又危险,仿佛随时会坠落悬崖,粉身碎骨。看了令人生忧生寒,好在画面左下角,有一怪石压一压,便得稳妥。可是,那到底是一株枯木啊。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曲折,多少风刀霜剑的打压,才愿意和懂得落尽花朵和绿叶,只做一株枯木。瘦尽荣华,看轻名利,寄身僻远江湖,做一株沉默不语的枯木。"乌台诗案"后,新党欲治苏东坡死罪,是昔日政敌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救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经此一难,苏东坡恰似一株枯木,心灰意冷。
    • 张军喜
    • 摘要: 《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流放黄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彷徨,行动上不自由,精神上孤独苦闷的时期。然而苏东坡毕竟胸怀旷达,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老庄佛禅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富有哲理,凝聚着非常深沉和丰富的人生内涵。
    • 李思达
    • 摘要: 元丰二年(1079)三月上旬,已经在徐州作了两年知州的苏轼接到朝廷行文,宣布他提前“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开启了他第三任地方一把手履历。从熙宁四年(1071)因反对新法而被外放杭州以来,至此苏轼曰在地方上沉沦迁转了足足有7年左右,虽然朝堂中屡屡有人建议将他召还,但朝廷依然将这位天下闻名的大才子牢牢摁外地,不曾流露出半点召他重回中枢之意。
    • 马原
    • 摘要: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宋神宗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因调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写了一篇《湖州谢表》,没想到引起了牢狱之灾,这就是青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贬至黄州,一待就是四年。在黄州,苏轼开始了死里逃生之后的全新生活。元丰四年,苏轼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
    • 宁继忠
    • 摘要: 2020年8月21日《作家文摘》第9版刊载了《苏东坡的“两个西湖”》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英州。”苏轼真是因“乌台诗案”被贬英州的吗?不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