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管理
容量管理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12126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全科护理、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七届海峡护理论坛、2012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天津(北方)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等;容量管理的相关文献由826位作者贡献,包括汪小华、王菲、许义等。
容量管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2126篇
占比:99.91%
总计:312408篇
容量管理
-研究学者
- 汪小华
- 王菲
- 许义
- 庞建红
- 徐鹏飞
- 李琳
- 孙兴兰
- 李苗苗
- 涂惠
- 陆巍
- 刘冬辉
- 宋玉洁
- 岑梅
- 李军
- 杨向红
- 熊晓云
- 王娟
- 翟茜
- 胡婷英
- 郑贞苍
- 金铭
- 钮美娥
- 陈茜
- 陈鹏
- A·法汉吉
- D·古普塔
- E·B·沃森
- G·爱勒托里
- H·H·路德维格
- K·C·艾耶
- M·P·奎恩
- N·S·曼德格里
- 丸野直树
- 于卫华
- 于布为
- 伍梦雅
- 何细飞
- 余玲丽
- 余绍驰
- 侯建卫
- 傅丽琴
- 冯兴怀
- 冯欢
- 刘丽
- 刘征
- 刘志勇
- 刘成华
- 北岛真一
- 单岩
- 卢国元
-
-
姚卫东;
唐心愿;
曹晶晶;
于悦;
吴玥;
丁伟
-
-
摘要:
目的分析二尖瓣置换或修复术患者舒张期最大跨瓣压与左心房压力(LA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心肺转流(CPB)下二尖瓣置换或修复手术的瓣膜病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80岁,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于心脏复跳后CPB停机前、左心房引流管拔除前,分别采用左心房引流管测量LAP,TEE测量人工二尖瓣舒张期跨瓣压,中心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CVP)。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人工二尖瓣舒张期最大跨瓣压与LAP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LAP为(13.9±2.6)mmHg,人工二尖瓣舒张期最大跨瓣压为(12.3±2.3)mmHg,CVP为(8.6±2.1)mmHg。人工二尖瓣舒张期最大跨瓣压与LAP高度相关(r=0.86,P<0.001),CVP与LAP中度相关(r=0.60,P<0.001)。结论人工二尖瓣舒张期最大跨瓣压与左心房压力高度相关,可反映左心房压力的变化及趋势。
-
-
田素革;
张静;
郭文杰;
郑艳平;
曲哲;
张丽娜;
顾玥
-
-
摘要:
目的 探讨远程监控对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的影响。方法 将74例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随访管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远程监控干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容量管理相关知识、容量自我管理行为、体内水剩余和血压。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容量管理相关知识得分、容量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P<0.01),体内水剩余值、血压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1);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远程监控能提高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相关知识和容量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改善其容量负荷。
-
-
卢燕;
李学莉;
张悦;
姜城
-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联合PICCO技术容量管理对ARDS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重症超声联合PICCO技术组)和对照组(PICCO技术组),每组30例,分别收集2组病人基线资料,对比2组第1、3、5、7天的累积液体平衡量、氧合指数、中心静脉压(CVP)。收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和28天病死率,对比2组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第1、3、5、7天累积液体正平衡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PICCO监测技术,重症超声联合PICCO技术更有利于ARDS容量管理,是PICCO技术的良好补充,能更好改善氧合、缩短ARDS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但不能降低28天病死率。
-
-
余冬梅
-
-
摘要: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到医院治疗的腹膜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个案管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容量相关知识水平、容量管理行为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容量负荷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容量相关知识、容量管理行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容量相关知识、容量管理行为、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压水平、体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24 h尿量与对照组相比更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腹膜透析相关知识的认知及行为管理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容量负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透析效果。
-
-
戴莉
-
-
摘要:
目的探究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施行PICCO监测开展容量管理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58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资料施行回顾分析,结合容量管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施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观察组(29例,施行PICCO监测)。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容量管理指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LVEF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后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I、CO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EVLW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施行PICCO监测开展容量管理有助于改善心功能,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
-
汪晓燕;
李有金;
赵芳玲;
马微;
杨洁;
芮学梅;
杨俊林
-
-
摘要:
目的探讨医护患协同管理模式精准量化液体摄入量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节点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医护患协同管理模式下进行精准量化摄入液体,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人满意度方面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护患协同管理模式下精准量化摄入液体量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容量管理中具有理想效果。
-
-
马虹;
芦建虹;
马宏文;
李紫梦
-
-
摘要: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体力活动的现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容量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腹膜透析门诊133例腹膜透析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量表调查腹膜透析患者的体力活动现状及容量管理行为水平。结果:腹膜透析患者的体力活动及容量管理行为均处于较低水平,体力活动与容量管理行为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是否在职、水肿程度及体力活动水平是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的容量管理行为有待改善,文化程度、是否在职、水肿程度及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需给予针对性的容量管理健康宣教,同时应从提升腹膜透析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为切入点,改善其容量管理行为。
-
-
郭建升;
李艳红;
谭成坤;
刘江盼;
张叶
-
-
摘要: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对腹外科脓毒症患者血容量状态指导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诊断腹腔感染合并严重脓毒症患者140例,依据患者脓毒症早期复苏目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依据床旁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呼吸变化率作为液体复苏管理过程指标,对照组组患者依据传统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进行容量液体复苏实验。记录复苏前、复苏后3 h、6 h、12 h、24 h、48 h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动脉血乳酸值与每小时尿量变化。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4 h、48 h液体容量平衡量、第3天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钙蛋白T、氨基末端脑钠肽、血肌酐、胱抑素C与动脉血乳酸值,统计2组患者24 h内气管插管拔管率、呼吸机辅助支持时间(d)、二次插管呼吸支持率、7 d内呼吸机脱机率、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与21 d临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损伤病因、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腹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容量复苏目标达成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呈先显著下降后又升高变化,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床旁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指导临床液体复苏治疗有利于腹外科脓毒症患者整体容量负荷管理,减少患者体内液体潴留,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痊愈。
-
-
王婉茹
-
-
摘要:
目的:探究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中关键指标的选定与监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腹膜透析患者身亡及退析缘故,找到关键危险因素,构建我科容量控制关键监测指标管理体系,将监督、管理、反馈、干预机制贯穿于关键监测指标实施的全过程,并运用客观数据分时段对我科室各阶段的透析质量开展评定。结果:对100例腹膜透析患者执行关键监测指标管理12个月后,血压监测达标率由78.00%提升到92.00%,医院门诊随诊率由86.00%提升到93.00%,临床检测指标完成率由73.00%提升到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 0.05)。结论:采用关键监测指标管理方案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应用成效非常显著,不但能控制患者临床医学指标的平稳性,并且提高了患者对腹膜透析的依从性,降低了停析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健康信念,有效提升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
-
-
-
-
摘要:
当前指南强调,容量管理是心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液体潴留证据的心衰患者均应使用利尿剂。然而,2022年4月6日JACC心衰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中,与已用或开始使用利尿剂者相比,不用利尿剂的患者预后更好。作者指出,在HFrEF研究中,高至20%的患者基线未用利尿剂。
-
-
-
曾子洋
-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2018年年会、第二十次全军麻醉与复苏学学术年会、2018年云南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观察每博变异度联合中心静脉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围术期容量管理及肺功能的影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n=30);常规补液组(N=14组),每博变异度联合中心静脉压补液组(G=16组).两组患者入室监测ECG,SPO2,BP,常规补液组按8ml/kg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实验组行左侧桡动脉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监测有每博变异度(△SV)和中心静脉压(CVP);两组均行L2-3硬腰联合麻醉;N组行常规补液治疗,G组行目标导向容量管理,控制△SV<13%,CVP<7cmH2O.
-
-
-
-
徐世元;
陈惠群
- 《第十一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而老年患者进行性功能衰退,以及在功能受到损害或者需求增加时能够代偿的储备能力下降,使其对失血、失液的代偿能力下降,以及对静脉液体输入的平衡能力下降,增加围手术期容量管理的难度.“限制性”液体治疗维持功能性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血流动力学在组织灌注可接受的范围内,应用于老年患者以规避容量过负荷的风险,但是否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目前存在争议.而优化容量管理是保证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目标参数进行导向治疗,优化血流动力学,保证组织灌注,以期改善患者预后,老年患者容量管理的优化过程不应仅局限于术中的液体管理及血流动力学优化,还应包括术前避免延长禁食、禁水时间,包括清水在内的液体通常可允许在术前2h摄入,以避免脱水,使老年患者达到最佳水合与容量状态;术后维持患者水钠平衡,使患者早期进食并停止静脉液体输注,减少肠道功能紊乱及菌群失调,促进早期康复。所以,优化老年患者的容量管理应是贯穿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在内的整个围手术期阶段。
-
-
-
张鸿飞;
徐世元
- 《第十一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容量治疗是围手术期及各种重危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维持恰当的血管内容量为患者提供充分的组织灌注与氧合,并避免不良反应.优化围手术期及重危患者容量治疗策略,降低液体治疗相关并发症,可改善预后.近年来,容量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更新较快,基于每搏量(stroke volume,SV)与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变化为基础的个体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备受关注,同时其在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中的作用也日显重要.由此引发如何评估容量反应性、使用何种液体(晶体或胶体)及如何有效实施GDFT的热议.容量治疗涉及围手术期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麻醉科医师在内的多个学科,必须熟练掌握因手术、创伤、麻醉等综合因素引发的相关病理生理改变,采取个体化液体治疗策略,最终使患者受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