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乌托邦
审美乌托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0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美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专利文献37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江汉论坛、社会科学家、天津社会科学等;
审美乌托邦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邹强、刘进才、李健等。
审美乌托邦
-研究学者
- 邹强
- 刘进才
- 李健
- 杨向荣
- 刘俊菲
- 刘成纪
- 刘旭凤
- 丁文俊
- 伏涤修
- 修雪枫
- 冯学雨
- 刘晨晔
- 刘水清
- 刘长星1
- 卢俊
- 史晓林
- 向丽
- 周均平
- 周均平1
- 唐文
- 姚文放
- 姬振亭
- 孙士聪
- 孙婧
- 孙盛涛
- 孙辰
- 安宁
- 张丹宁
- 张丽娜
- 张玉婷
- 徐岱
- 戴清
- 文苑仲
- 曹阳
- 朱立元
- 李娟
- 李晓琼
- 杜娟
- 杜立
- 杨向荣1
- 杨春时
- 杨阳
- 杨风银
- 林媛媛
- 段吉方
- 殷曼楟
- 潘黎勇
- 王仲生
- 王妍
- 王洋
-
-
刘旭凤
-
-
摘要: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莫尔的乌托邦再到流行文化中的"敌托邦",关于乌托邦的思考一直是中西方社会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从乌托邦领域涉及的众多领域之一文学领域,比较乌托邦精神在中英小说中的不同的美学表达。
-
-
刘旭凤
-
-
摘要: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莫尔的乌托邦再到流行文化中的"敌托邦",关于乌托邦的思考一直是中西方社会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从乌托邦领域涉及的众多领域之一文学领域,比较乌托邦精神在中英小说中的不同的美学表达.
-
-
王妍
-
-
摘要:
尼采将酒神精神作为弥合现代性分裂的根本力量,关键缘于其复返本源的倾向及向总体性回复的价值立场。基于此,本文对酒神艺术的现代性哲学话语背景进行了必要性的基础分析,分别考察了酒神精神作为理性批判理路的核心与审美主义乌托邦双重维度上的内涵与限度,旨在阐明尼采的艺术-生存论视野在当下生存现实中的价值与失度仍需更多学理追思。
-
-
-
-
王红丽1
-
-
摘要:
席勒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多追求人性解放,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的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她的国》是由作者建构的“乌托邦”式的纯女性的理想社会,尝试在美学的熏陶下,重新建构起原始的美好生活及世界,契合了席勒的审美的最高境界。本文拟从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出发,在人性、审美、艺术、自由四方面探寻《她的国》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
-
周均平;
邹强
-
-
摘要:
审美乌托邦的多重基础,主要是指支撑审美乌托邦得以奠基或成立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事实和学理依据.这是审美乌托邦赖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性和前提性的重要问题.审美乌托邦如同乌托邦一样,至少应有历史、现实、人学和美学等多重基础.关于乌托邦及审美乌托邦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人学基础,学界已有较多关注,而且在这些方面,审美乌托邦与乌托邦区别不是很大,它们并不直接突出地体现作为二者基础的事实和学理依据的特殊性.审美乌托邦的美学基础,则是其多重基础中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决定其独特性质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语义美学基础、人学美学基础、文艺创作美学基础和理论美学基础四个维度或层面.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奠定了审美乌托邦的深厚根基,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
-
丁文俊
-
-
摘要:
对于奥斯维辛之后艺术如何存在的问题,阿多诺认为战后艺术的合法性建立在对代际累积的受难记忆进行表征的基础之上,借鉴本雅明的神学救赎方法论对奥斯维辛事件及其现代性根源进行反思与批判。受难记忆在艺术作品中以星丛的结构存在,促使作品意义以迸发的方式生成,突破了同一性体系对意义和价值的垄断。以回忆作为手段,艺术通过呈现涵盖奥斯维辛事件的受难记忆,重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想象全新的社会制度创造了可能性,这是构建审美乌托邦的契机。审美乌托邦在否定辩证法的视野下,将受难记忆控诉资本压迫、要求承认其价值地位的伦理性诉求,转化为一种不包含革命选项的认识论话语,兼具意识形态批判与主体重塑。总之,这是从伦理和审美政治的维度拓展了对奥斯维辛事件的思考。
-
-
史晓林
-
-
摘要:
旅游业是最注重体验的经济形式,游客旅游体验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旅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死存亡.乌镇旅游品牌能在江南六大古镇中处于上游一定程度上便得益于它所提供的优质审美体验,其中,享誉中外的乌镇戏剧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带给游客超越艺术,上升到仪式的陶醉,这种审美经验不仅源于艺术,更来自节庆仪式引发的想象与沉醉.其次,在审美的乌托邦维度上,乌镇戏剧节建构着一场审美的乌托邦,带来了审美体验的新高峰.它让文艺青年们暂时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枯燥与无聊,体验到了梦寐以求的艺术生活方式,感受到审美乌托邦的魅力.因此,鸟镇戏剧节旅游效益的成功,在于它顺应了新时代的审美机制,把握了特定群体的审美需求,映照了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
-
邹强
-
-
摘要:
无论东方中国抑或西方世界,审美乌托邦思想都不约而同地存在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中,几乎成为一个跨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因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审美乌托邦在乌托邦基本属性和特点之外,呈现出"体系"与"片段"的不同建构模式、"宗教"与"世俗"的不同精神气质、"写意"与"细描"的不同建构风格、"进城"与"下乡"的不同探寻路径、"向前"与"回望"的不同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