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戏剧艺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专利文献64094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法制与社会、青春岁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安提戈涅的相关文献由190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振乾、介小玲、孙畅等。

安提戈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64094 占比:99.72%

总计:64272篇

安提戈涅—发文趋势图

安提戈涅

-研究学者

  • 丁振乾
  • 介小玲
  • 孙畅
  • 宋硕夫
  • 廖泊宁
  • 张璐璐
  • 彭园珍
  • 易可心
  • 李以亮
  • 杨鹭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宣慧; 石松
    • 摘要: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英雄。俄狄浦斯家族血缘的混乱诡谲使安提戈涅携带着天生的神性;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中,安提戈涅被视为古希腊家庭信仰的实践者与神律的守护者。因此在安提戈涅的形象研究中总是离不开对其“神性”的剖析,且其“神”的形象在哲学的范畴内居高不下。事实上,生活在神法与人法相冲突城邦中的安提戈涅是作为降格的神——人类而存在于世的,因此在解读安提戈涅的人物形象时,不能脱离她是“人”的事实,应该站在人的角度去剖析其形象、解读其行为、了解其俗世需求,让其回归本性。
    • 刘旭彤
    • 摘要: 精神分析伦理学对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的研究开启了阐释安提戈涅的欲望维度,但对于拉康“死亡欲望论”的接续研究一直缺乏一个可信的逻辑前提和讨论限度,即安提戈涅何以欲望又为何欲望死亡。文章认为,安提戈涅的欲望以一种异常形式传达着对象征秩序的短暂偏离,本质上并非死亡欲望,而是对被父法切割的“物”的返回,以原乐意志作为其伦理形式。它成为一种越界之罪,却在实在与象征界的边界唤回美的能指,成为所有后俄狄浦斯困境中的主体质询他者权威的开始。
    • 许诗倩
    • 摘要: “戏中戏”结构使得《孤岛》成为《安提戈涅》众多改编戏剧中的一抹亮色。该戏剧创作巧妙地实现了古希腊英雄时代与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跨时空结合,体现出黑人底层民众颠覆白人政权这一新的历史内涵。同时,将“戏中戏”的排演过程视为一场文学性事件,南非司法体系的抑制意图便暴露无遗。从颠覆到抑制,当局强化统治的显性话语下潜藏着黑人去伦理化的规训本质。
    • 余薇
    • 摘要: 在《安提戈涅的诉求:生与死之间的亲缘关系》中,安提戈涅成为受父权话语诅咒的悲剧人物。黑格尔将安提戈涅置于亲缘与国家的尖锐冲突中解读其必死之境,拉康则以“象征界”的普遍性权威向其宣告一种被除名的危险。巴特勒的破咒之法在于其拆解了象征界之法和普遍性原则,指出了普遍性的“偶然性”本质,并通过透视“诅咒”运作的模式逼显文化规范的局限性,从而提出另一种文化的可能性。
    • 刘胡敏; 周雅
    • 摘要: 布莱希特晚期的戏剧实践主要围绕古典戏剧改编进行,《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是他回归欧洲后的第一部作品,展现了布莱希特美学观与政治观的深度融合和对话。布莱希特在改编中对古希腊传统戏剧美学观进行了反思,剔除原著中根深蒂固的命运观,转而强调悲剧的社会性。作为一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将自己的政治观念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融入其中。晚期使得布莱希特声名大噪的“陌生化理论”也在戏剧表演实践中一一展现。经由“陌生化”的中介,布莱希特的美学观念成功与现实政治建立对话。
    • 杨浩宇
    • 摘要: 前人对《安提戈涅》作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哲学、美学等领域,深入文学文本,以文学的视角解读《安提戈涅》其实能够发现暗藏其中的永恒本质,作者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抗与争辩消解神律和城邦秩序的意义,最终归于虚无,揭露出虚无背后的本质.不可逆转的神律的产生困扰和对抗的根本问题,而这神律是人们面对"不可解释"问题时的幻影,以"神律"要求自身并把"神律"视为"诅咒",从此陷入一个可怕而荒诞的循环.
    • 康慨
    • 摘要: 新出版的“文景古典”放在我家两把椅子上,占据了两只猫常待的位置。有时小的那只就坐在最高处。我对猫说:你坐伊索身上了——他笔下没有一只好猫。猫说:你有再多理由,难道我就不吃掉你么?“这故事是说,”伊索告诉我们,“天生要做坏事的人,如果找不到漂亮的借口,就会明目张胆地去作恶。”
    • 罗勤成
    • 摘要: 《安提戈涅》和《窦娥冤》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悲剧,两部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展开各自的悲剧情节,代表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特点。安提戈涅的悲剧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是她以法律争斗的结果,而窦娥却是环境推着她走向了悲剧结局,而这后面表现的又是不同环境下塑造出的不同性格,性格的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的悲剧结局。
    • 欧阳帆
    • 摘要: 海德格尔并不是将《安提戈涅》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解释,而是作为对西方历史的一句谶语,理解它需要一种命运性的直观.海德格尔的第一次《安提戈涅》"第一合唱歌"解释沉浸在尼采"以技术反抗命运"的悲剧精神中,而其第二次阐释则借助安提戈涅这一个体形象而与技术存在作出彻底切割.从海德格尔的两次阐释中可以揭示出隐含的三重思维方式之区分:表象性思维,悲剧性思维和反身性思维.海德格尔虽然触及了反身性思维,却并未跨过这一步.但是,一旦跟随海德格尔走到西方传统的边界而直观到西方的本质,中国思想回复自身的契机就开始了.
    • 刘希哲
    • 摘要: 《安提戈涅》的“神人律法冲突”背后是从血缘伦理到城邦伦理的文明转型。克瑞翁试图用专制王权推动整体的文明变革具有个人英雄色彩。安提戈涅的死象征旧伦理的消亡,克瑞翁的悲剧反映了新伦理的萌芽和文明转型之痛。从索福克勒斯自身的复杂精神意识和雅典的历史背景看,安、克二人的冲突具有历史必然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