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18171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真菌学杂志、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皮肤病与性病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皮肤科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全国周围神经学术会议暨东北地区第三届手外科学术会议等;孢子丝菌病的相关文献由6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福秋、金学洙、李珊山等。
孢子丝菌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8171篇
占比:99.88%
总计:218434篇
孢子丝菌病
-研究学者
- 李福秋
- 金学洙
- 李珊山
- 刘晓明
- 张晓冬
- 张民夫
- 朱明姬
- 李若瑜
- 王劲风
- 王爱平
- 刘慧瑜
- 吕雪莲
- 吴绍熙
- 李鹤玉
- 万喆
- 刘士瑞
- 夏建新
- 姜兰香
- 宋军
- 宋洋
- 尹焕才
- 席丽艳
- 徐莉
- 林俊萍
- 田晶晶
- 郭宁如
- 付爱华
- 侴梦微
- 刘维达
- 吕莎
- 周冼苡
- 姜萍
- 崔岩
- 张亚芹
- 杨蓉娅
- 段正芳
- 王平凡
- 王文岭
- 王晓慧
- 王玲
- 田亚平
- 郭亚南
- 陈伟
- 于艳
- 代亚玲
- 何勤
- 冉玉平
- 凌淑清
- 刁友涛
- 刘媛媛
-
-
孙瑾鹏;
刘士瑞;
高瑞佳;
李福秋
-
-
摘要:
报道犬咬伤继发孢子丝菌病1例。患儿,女,5岁。左侧小腿外侧出现数个花生米大小囊肿性暗红色结节1个月余。患儿于2个月前左侧小腿外侧不慎被犬咬伤,当时未予特殊处理,伤口一直未完全愈合。根据患儿病史、症状体征、病理结果、真菌培养及分子鉴定结果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3个月,皮疹较前明显变平缩小,现已停药,仍在随访中。
-
-
李香君;
牟岳明;
崔岩;
田亚萍
-
-
摘要:
患者,男,50岁,因“左前胸群集分布萎缩性斑片、丘疹1年半”就诊。既往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间断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未明显好转。皮肤科检查:左前胸多个轻度萎缩性暗红斑片,米粒至黄豆大小暗红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不规则增厚,真皮浅中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提示炎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可见圆形孢子。皮损组织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出深褐色绒毛状菌落,琼脂小培养并乳酸酚棉兰染色见细长分隔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根据其表型特征可被鉴定为广义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 sensu lato),通过DNA测序鉴定该菌株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诊断为孢子丝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治疗4个月,症状消退,维持用药2~4周,6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
-
杨海琼;
周立东;
赵丽艳
-
-
摘要:
患儿,女,10个月.右侧面部斑块8个月.皮肤科查体:右侧面部一横条状红色斑块,上可见黄白色鳞屑、少许褐色结痂.真菌培养阳性,形态学鉴定为孢子丝菌.诊断: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治疗:给予盐酸特比萘芬片50 mg日1次口服,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日2次外用,治疗12周后其上痂屑脱落,但斑块缩小不明显.
-
-
董嘉琤;
梁官钊;
徐秀莲;
刘维达
-
-
摘要:
报道1例因非医嘱习惯性口服激素导致的难愈性孢子丝菌病.患者右腕木屑刺伤后,出现局限性红斑伴破溃,曾多次外院就诊,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半年后病情仍不断恶化,遂来我院就诊.皮损经真菌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测序均鉴定为孢子丝菌病,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询问病史时发现患者有日常口服激素的习惯,嘱患者停用激素并口服伊曲康唑4个月后治愈.
-
-
彭华荣;
宋建勋;
柳玉红
-
-
摘要:
cqvip:患者男,45岁,发现右鼻背肿物1个月,伴局部轻度瘙痒。查体:皮肤局部隆起伴破溃,约1.0cm×1.5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明显异常。鼻部MR:平扫T1WI见鼻背右侧12.0mm×15.0mm×20.0mm结节状等信号,边缘较模糊(图1A);脂肪抑制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图1B);增强后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于鼻部破溃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右鼻背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伴过度角化,见游离层状角化物,其间散在孢子菌丝样物,上皮下炎症较明显,血管扩张,伴出血(图2)。
-
-
高瑞佳;
吕莎;
孙瑾鹏;
胡馨;
李福秋
-
-
摘要:
患者,女,54岁.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丘疹、结节4个月.皮肤科查体: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表面多个米粒至绿豆大的充实性丘疹、结节.真菌培养阳性,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诊断:孢子丝菌病.治疗:给予伊曲康唑0.1 g每日2次口服,治疗1个月后皮损较前明显好转.
-
-
程绍航;
翟倩玉;
多琳娜;
阿卜杜乐;
许静
-
-
摘要:
患者,女,54岁.左面颊红斑、丘疹、结节1个月.皮肤科查体见左侧面部类似环状肉芽肿的簇集浸润性环状红色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确诊为"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3个月,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无复发.
-
-
黄怀球
-
-
摘要:
孢子丝菌病是由双相型真菌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皮下组织及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畜共患真菌病,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和淋巴管型为主.病原真菌孢子丝菌复合体包含多种孢子丝菌,它们在微观形态学、遗传学、流行病学、耐药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致病性与其本身的黑素、粘附因子及几丁质等毒力因素有关.课题组参与了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分析工作和对孢子丝菌毒力因素研究,为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
-
高芸
-
-
摘要:
目的 分析1例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病的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误诊原因,探讨避免误诊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拉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病的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依据误诊原因探讨并制定避免该类疾病误诊的策略.结果 误诊原因主要包括检查因素(检验医师检验技术不成熟、皮肤病理检查不彻底)、药物因素(持续予以患者糖皮质激素、米诺环素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导致病情延误,持续误诊)、医生因素(医生未能全面掌握两种疾病临床特点、忽略病原体检查,仅凭经验性判断用药、对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治疗周期认知不足、过分注重外伤史).结论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临床易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病,提示临床需加强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诊断手法干预,并提示医师需结合患者实际发病特点,切忌经验性确诊,减少误诊情况的发生.
-
-
侴梦微;
郭亚南;
刘慧瑜
-
-
摘要:
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诊断的金标准为经典的菌种培养及鉴定,但其耗时较长,且结果易受杂菌影响,不利于临床的快速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及免疫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一系列快速的诊断方法,如基于PCR的一系列诊断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孢子丝菌皮内试验等;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有新进展,如传统治疗药物的新发现、治疗的新手段、新药的研究等.该文围绕孢子丝菌病诊断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
-
-
-
-
-
-
-
吕雪莲;
景冬云;
苏宗义;
李明鑫;
夏玉坤;
赵文;
彭琳琳;
陈晶;
崔红艳;
王玲;
马洁浩;
王学军
- 《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误诊为孢子丝菌病的感染性皮肤病,病例,女,40岁,右手及前臂皮疹2个月来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手食指指掌关节旁出现局限性红肿,轻压痛。此后局部形成皮下结节,未破溃。并于右腕部、前臂内侧,肘部,上臂内侧依次出现皮下结节样损害,首次就诊时疑诊为“孢子丝菌病”,但真菌学检查阴性,给予伊曲康唑及碘化钾口服1周,因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再次来诊。既往无系统疾患史,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检查:右手食指指掌关节旁,腕关节旁、肘关节旁见4处黄豆大至鸽卵大暗红色结节斑块,质韧,部分结节中央呈囊性感,无破溃渗出。右前臂、肱骨内上髁及上臂内侧可扪及多个黄豆至花生米大皮下结节,呈串珠样,有轻压痛。先后3次皮损组织真菌镜检及培养均为阴性。皮下结节活检组织病理提示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变,PAS染色阴性。追问患者病史得知其从事热带鱼销售4年。
-
-
李鶴玉;
劉慧瑜;
盛宇;
馮廣忠;
王曉慧
- 《第七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报导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72例.方法:详细观察72例患者的皮损表现,逐一做真菌学检查,部分做病理检查.采用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此萘芬等联合疗法治疗.结果:顔面孢子丝菌病的皮损形态复杂,其中淋巴管型占9.72%,局限型占90.28%,有明确外伤史的26.4%.以碘化钾爲基础的联合治疗,6-8周全部治癒.结论:皮损表现和真菌学检查是诊断孢子丝菌病的重要依据.顔面孢子丝菌病形态分布以局限型爲主.基层误诊率高达16%.碘化钾爲首选基础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