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七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台北
  • 出版时间: 2005-08

主办单位:中国菌物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就真菌病毒(mycovirus)的种类、真菌病毒的传播、真菌病毒与寄主的相互作用及真菌病毒的应用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真菌病毒深入研究的2个可能方向.
  • 摘要:根据对産於中国的材料的研究,作者认爲歧裂灰包属Phellorinia应包括2个种,歧裂灰包P.inquinans和球果歧裂灰包P.strobilina,对这2个种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显微绘图,并给出了该属种的检索表.
  • 摘要:本研究调查台湾水域及原生植物叶表的酵母菌多样性.由台湾本岛及离岛沿岸75个采样点的海水、二仁溪四个采样点的河水、福山植物园和南仁山保护区永久大型样区中45种植物叶表分离酵母菌,共分得988株海洋酵母菌,82株河水酵母菌及103株植物叶表酵母菌.酵母菌的监定主要以形态特徵和生理生化特性爲主,核醣体DNAITS片段的PCR-RFLP图谱爲辅.结果发现,台湾海水中五种分布较普遍的红色酵母菌爲Rhodotorulagraminis、R.marina、R.minuta、R.mucilaginosa与R.slooffiae,其中R.graminis、R.marina与R.slooffiae爲台湾新纪录种,且仅需以HinfⅠ与CfoⅠ二种酵素的RFLP指纹即可加以区分.二仁溪的酵母菌主要菌属爲Candida及Pichia二属,大部分的菌株亦可由HhaⅠ、HinfⅠ与HaeⅢ三种酵素的RFLP指纹区分.上述方法无法监定者,再辅以核醣体DNALSU的D1/D2序列和ITS序列资料,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将可完成监定或分析其亲绿关系.原生植物叶表菌株其则以Cryptococcus属菌株最多,分布在最多种植物上.
  • 摘要:目的:报导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72例.方法:详细观察72例患者的皮损表现,逐一做真菌学检查,部分做病理检查.采用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此萘芬等联合疗法治疗.结果:顔面孢子丝菌病的皮损形态复杂,其中淋巴管型占9.72%,局限型占90.28%,有明确外伤史的26.4%.以碘化钾爲基础的联合治疗,6-8周全部治癒.结论:皮损表现和真菌学检查是诊断孢子丝菌病的重要依据.顔面孢子丝菌病形态分布以局限型爲主.基层误诊率高达16%.碘化钾爲首选基础用药.
  • 摘要:调查研究了家蚕病原白僵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制备、性状与再生回复,以及染色体组型和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结果以6mg/mLDriselase液爲酶解液,以0.7mol/LNaCI液(pH5.8)爲渗透压稳定剂,在30℃下轻轻振荡处理1.5h,能从嫩菌丝中分离出2-4×107个/mL原生质体,这是原生质体的适宜分离条件.原生质体球形,有较强折光性,无核率爲26.5%,有核率爲73.5%,其中1核的占53.5%,2核的占13.5%,3核及3核以上的占6.5%.原生质体再生回复的形式可观察到3种,在位相差显微镜下不能判别原生质体有无回复能力.综合考虑原生质体再生频率和菌落生长发育远度,原生质体再生回复用培养基的渗透压稳定剂以0.7mol/L葡萄糖较爲适当.家蚕病原白僵菌至少有6条染色体,估算大小爲2.5-7.2Mbp,分离菌株的染色体组型大小爲26.5-29.0Mbp,其染色体组型在分离菌株间存在多型性.对不同地域的家蚕病原白僵菌菌株进行RAPD-PCR,4个引物共扩增出138条DNA谱带,其中88条爲多态性带,多态检测率爲63.77%.不同地域的家蚕病原白僵菌菌株间已出现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其基因组DNA指纹图谱表现出了多态性,其遗传分化与菌株地理来源无对应关系,与寄主域密切相关.
  • 摘要:中国环柄菇类真菌主要包括环柄菇属(Lepiota)、绿褶托菇属(Clarkeinda)、青褶伞属(Chlorophyllum)、囊小伞属(Cystolepiota)、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白鬼伞属(Leucocoprinus)及大环柄菇属(Macrolepiota)的真菌.过去作爲新分类单元描述於中国的有Lepiotachichuensis、L.felinoidesvar.nauseossima、L.fraternavar.macrospora、L.nivalis、L.purpureorubra、L.shixingensis、L.squamulosa及Macrolepiotacrustosa等.近年来作者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有关标本室的此类标本进行了研究,初步统计中国有近100个分类单位,发现了10余个新种和若干中国的新记录种,如托大环柄菇(M.velosa).对糊精质孢矮菇(Chamaeotadextrinoidespora)和中华矮菇(C.sinica)的模式及其它有关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都不属於光柄菇科的矮菇属,而是白环蘑属的成员.
  •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药用真菌「牛樟芝」的命名及其分类地位问题.牛樟芝最早於1990年以"Ganodermacomphoratum"之名发表新种.原始发表中虽有缺失,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爲「合格发表」(validpublication).此外,经由LSUnuclearrDNA及SSUnuclearrDNA的分析研究,支持以牛樟芝爲模式种所成立之「台芝属」(Taiwanofungus)的属级分类地位.
  • 摘要:利用SSR标记分析了刺芹侧耳、白灵侧耳和阿魏侧耳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白灵侧耳与刺芹侧耳之间亲绿关系较远,阿魏侧耳与刺芹侧耳之间亲绿关系较近,10个刺芹侧耳可分爲4大类群.十个刺芹侧耳子实体在産量上存在差异,平均産量在0.154kg/袋至0.26kg/袋之间;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徵可分爲6种类型.利用单核体杂交构建的5个杂交菌株,産量上均高於亲株,并且有2个杂交菌株子实体生长温度爲10℃-25℃;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株之一的亲绿关系较近.
  • 摘要:用CAMV35S啓动子驱动高赖氨酸蛋白基因(lys),构建了lys基因银耳表达载体pCB-lys.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法(REMI)把pCB-lys转化银耳酵母状分生孢子.营养缺陷型监定和显微形态观察都表明转化子是银耳酵母状分生孢子.目的基因特异引物PCR、潮霉素抗性测定对转化子进行了验证.测定了转化子的GUS活性,结果大多数转化子都能检测,说明外源基因可在银耳酵状分生孢子细胞中表达.测定了7个转化子的氨基酸和赖氨酸含量,转基因菌株都比受体菌株Tau811高,氨基酸总量增幅2.5%-20.5%,赖氨酸增幅3.6%-16.6%.
  • 摘要:通过对以2004年在西藏野外采集的粘菌标本爲主的监定、分类研究,初步明确了西藏粘菌67种,有46种爲西藏新纪录种,叶生钙真菌(BadhamiafoliicolaLister)和齿孢团毛菌(Trichiacrenulata(C.Meyl.)Bull.)爲中国新纪录种,本文汇录报告了目前西藏産粘菌的全部已知种.
  • 摘要:本文研究了单糖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thyl-5-pyrazolone,PMP)衍生物的HPLC分析条件,选用C18反相柱,确定用15%和40%(V/V)乙腈的磷酸缓衡液(50mmol/L,pH6.9)作爲流动相A和B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梯度爲:时间0min→25min→27min→30min时,相应流动相B百分浓度爲18%→25%→100%→100%.测定流远1.0mL/min,检测波长爲250nm,柱温25℃.六种中性糖,2种糖醛酸和1个氨基葡萄糖共9种单糖的PMP衍生物可在该条件下同时得到分离和定量检测.运用该方法,五种灵芝液体发酵菌丝体多醣TFA水解物中单糖组成也成功地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Ganodermalucidum、G.oerstedii、G.resinaceum、G.subamboinense和G.tsugae菌丝体多醣中均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及少量氨基葡萄糖组成,不同的灵芝多醣还分别有鼠李糖、木糖、岩藻糖和葡萄糖醛酸及半乳糖醛酸存在,但在单糖数和摩尔比上均不相同.
  • 摘要:冬虫夏草是传统的食用和药用真菌,市场上已经有多种冬虫夏草健康食品.本研究对一种新型冬虫夏草固体发酵品的化学成份进行了分析,包括粗成份、生物活性成份、脂肪酸、金属元素以及氨基酸.结果:虫草粉中3'一脱氧腺苷、腺苷含量分别爲40.81μg/g、745.4μg/g;多醣含量爲175.92mg/g,分离获得的多醣组份主要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总氨基酸的含量爲21.59%,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苯丙氨酸是三大类主要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7.74%,亚油酸与油酸爲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和文献记录的结果的相比,虫草粉中主要化学和活性成份的水平、含量与天然冬虫夏草中的相应成份类同,并具有一般食用真菌成份的特点.
  • 摘要:一般而言,真菌之核内染色体是由大量基因体核酸所组成;理论上在进行细胞核分裂时,其基因体核酸与特性应该会依照孟德尔定律明确地分配至子代.但事实上,从子代之细胞核与细胞质所发现之基因特性与孟德尔分配定律无关.反而从很多观察和研究发现,在细胞周期的某些特定时期以及核分裂过程中,基因体核酸成分和染色体都会区隔在一起.但有很多真菌物种中有些遗传现象以及次代之基因体核酸却常分布在真菌之粒腺体或质体内以及转移性遗传性因子中.因此,真菌之染色体外及其转移性遗传因子之研究与应用从一九八五年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们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 摘要:用正交试验法对樟芝菌(AntrodiacamphorataZang&Su)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研究.选取爲铃薯淀粉、葡萄糖、麦芽糖、酵母膏、蛋白腖、面皮、KH2PO4、MgSO4·7H2O等作爲试验因素,采用L27(313)正交表设计五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所选各因素的添加量分别作了试验,对菌丝乾重和发酵液多醣含量结果作了方差分析,确定了合适的发酵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樟芝菌的深层发酵适宜培养基是:马铃薯淀粉1%,葡萄糖2%,酵母膏0.1%,蛋白腖0.1%,面皮1%,KH2PO40.1%,MgSO4·7H2O0.05%.
  • 摘要:侧耳(Pleurotus)是林木的主要腐生菌,爲害树木森林,具重要环境研究价值.侧耳是全球性栽培的重要食用菌,具重要商业利用价值.人工栽培种有12个以上.侧耳对环境和经济的重要性,使人们对其遗传学和多样性研究甚爲关注.遗传学研究表明这个属的种全部爲双因数控制的四极性异宗结合,交配型因数众多,有的种A因数和B因数等位基因分别达17个和20个.侧耳属(Pleurotus)内种间的交配反应被应於种的界定,也常作爲遗传学研究的方法.近年应用脉竹电泳技术对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等数种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染色体数目和大小都不相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应用电泳技术进行蛋白质分离,应用同工酶对侧耳属的近绿种和种内变种或菌株进行等位基因分析取得了良好的区别性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应用RFLP、RAPD、A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侧耳的遗传多样性已经成爲近年侧耳的研究热点之一.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表明侧耳属种群隔离,种间和种内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内变种和品种繁多;人工广泛和大量的栽培,多年的定向育种,使这种多样性更加丰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