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
大学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专利文献560283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法律与生活、今日上海、东北之窗等;
大学化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玉芬、赵国金、李艳梅等。
大学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60283篇
占比:99.99%
总计:560360篇
大学化
-研究学者
- 赵玉芬
- 赵国金
- 李艳梅
- 高艳梅
- 赵刚
- C.M.Wai
- K.H.Chiu
- S.Elshani
- 方渊渊
- 朱旭东
- 朱浩然
- 杜鸿善
- 赵娜
- 陈忠周
- 高婧
- 万荣
- 万静
- 伍红梅
- 何妍
- 侯小兵
- 冯玉萍
- 刘义兵
- 刘刚
- 刘广明
- 刘志广
- 刘志永
- 刘振西
- 包树莉
- 卢婧雯
- 卢霞
- 吴加颜
- 吴建秀
- 吴爽
- 吴飞燕
- 周洲
- 唐青才
- 姜德照
- 姜玲
- 孙张静
- 孙正华
- 容中逵
- 封学军
- 张倩
- 张永炬
- 张琼
- 张达(图)
- 张铄
- 彭时代
- 徐忠斌
- 方修仁
-
-
万静
-
-
摘要: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学时代”,建立了一批新型大学,部分传统学院也纷纷改名升格为“大学”,同时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梳理其过程可知美国大学化的主要内涵是:立足本土传统、借鉴域外经验是实现办学特色创新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核心使命,而回应社会需求,贡献国家、服务社会亦是大学的重要职责;综合型大学与特色性学院都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大学,既要重视学科完善,也要加强课程建设。
-
-
容中逵
-
-
摘要: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中小学教学的学前化和大学化两种实践倾向,这不仅给中小学教学的理论认知带来了困惑,也使中小学教学实践操作越发无所适从.这两种倾向源于表面上的教育生态变化、走极端的生本理论认知、无区别的教学特质判断、求效用的教学实践控制.为使中小学教学实践健康有序发展,需还原中小学教学实践的本来面目,确证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特质,确保中小学教学的有效性.
-
-
陈林
-
-
摘要:
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是在大学化教师教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教师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本文基于对学科、学科专业、教师教育学科、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等概念的辨析,明确了教师教育学科内部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关系.同时,结合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中学科知识体系尚未明确、学科专业建制尚未完备、学科专业与教师培养未有效衔接等现实问题和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方向,以期对未来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建议.
-
-
-
方渊渊
-
-
摘要:
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是由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师资格证书的规范等促成的,其成效是普通教育课程受到重视,能力本位教师教育出现,教师教育培养职能拓展等.但是其引起了对于教师专业性、教师职业身份、教师入职标准的深刻省思,这对于完善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
-
赵娜;
高婧
-
-
摘要:
教师教育大学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逻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底支撑。教师教育具有专业化与去专业化共生、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共存、学科本位与去学科共行的内涵与特点,这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实现高水平综合大学化的内在需求。教师教育要实现高效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化,应该构建动态分流的高水平教师教育培育共同体,形成多学科支撑的复合型教师教育培育生态链,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力量型教师教育培育聚合点。
-
-
赵娜;
高婧
-
-
摘要:
教师教育大学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逻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底支撑.教师教育具有专业化与去专业化共生、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共存、学科本位与去学科共行的内涵与特点,这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实现高水平综合大学化的内在需求.教师教育要实现高效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化,应该构建动态分流的高水平教师教育培育共同体,形成多学科支撑的复合型教师教育培育生态链,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力量型教师教育培育聚合点.
-
-
-
-
张铄
-
-
摘要:
对中国知网上所采集到的自2001年到2014年至今刊发的67篇有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文章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总体上处于曲折下降的趋势.朱旭东、周钧、谌启标、何茜、张国强和赵炳辉等6名作者是该领域的高产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且成果丰富,但作者以及校际之间缺乏合作.论文分布主要集中于比较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关期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形成路径、制度环境、教师教育模式和评价等四大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