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塑性变形
大塑性变形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6470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材料导报、精密成形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行业第十二届无损检测学术会议、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等;大塑性变形的相关文献由4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萍、薛克敏、张昆华等。
大塑性变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4701篇
占比:99.91%
总计:164845篇
大塑性变形
-研究学者
- 李萍
- 薛克敏
- 张昆华
- 管伟明
- 刘满平
- 史庆南
- 陈敬超
- 张志伟
- 王渠东
- 任霁萍
- 唐明
- 张文达
- 张艳秋
- 张辉
- 杨晶
- 江树勇
- 王晓溪
- 耿永红
- 郭迎春
- 闫博
- Hans J. ROVEN
- 傅定发
- 刘强
- 吴战立
- 周晓龙
- 张吉明
- 张翔
- 焦四海
- 王效琪
- 蒋婷慧
- 赵亚楠
- 起华荣
- 陈勇军
- 陈松
- 魏伟
- Hans J.ROVEN
- 严思梁
- 刘方方
- 吴玉程
- 席镇
- 张守茁
- 张春伟
- 张金龙
- 曾祥
- 朱健桦
- 杜焰
- 潘勇
- 王军丽
- 田文春
- 白培康
-
-
胡红军;
胡刚;
谢黛薇;
章欧;
张丁非;
戴庆伟;
欧忠文
-
-
摘要:
为了促进镁合金大塑性变形技术的工业化,研究了一种正挤压与等通道挤压相结合的镁合金薄壁管材(Tube)挤压(Extrusion)−剪切(Shearing)−弯曲(Bending)(简写为TESB)连续塑性成形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对TESB变形过程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在挤压机上安装TESB成形模具,进行挤压成形试验,对挤出的管材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挤压速度的增大,管坯温度升高明显;随着预热温度升高及摩擦因数减小,挤压载荷会减小。TESB成形可以细化镁合金晶粒,提高TESB成形的均匀性;随着温度升高,镁合金管材硬度有所降低,但是与普通挤压相比,镁合金管材硬度明显上升,硬度最大值出现在剪切区和弯曲区交界位置。TESB成形是一种新型的镁合金管材大塑性变形方法,可以有效地细化晶粒、提高组织的均匀性。
-
-
王军亮;
尹登峰;
王华;
张申臣;
池国明
-
-
摘要:
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X射线衍射、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Al-Sc-Zr-Er-Ti铝合金室温累积叠轧过程中组织、性能与织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累积叠轧使合金的大角度晶界比例提升,从而有效细化晶粒,4道次后合金超细晶粒平均晶粒尺寸达到0.83μm,晶粒组织也更加均匀。随着叠轧次数增加,整体织构强度增加,沿α取向线的Brass{110}、沿β取向线的Copper{112}和S{123}轧制织构随累积叠轧循环道次增加而明显增加,最终成为主要织构。合金强度在1道次叠轧后显著升高,然后随叠轧道次增加缓慢增加,而延伸率随叠轧道次增加呈下降趋势。4道次后,试样抗拉强度达到216.88 MPa,屈服强度达到199.48 MPa,延伸率为4.48%。
-
-
纪小虎;
孟淼;
严思梁;
李萍;
甘国强;
薛克敏
-
-
摘要:
在600~800°C温度区间对TA15合金进行多向等温锻造,利用金相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拉伸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对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道次多向等温锻造后,TA15合金发生细化和球化,随变形温度的升高,等轴α机械破碎细化效应受到抑制,而片状α细化更加明显,不连续动态再结晶(dDRX)机制逐渐被激发。在800°C时,变形体内同时发生连续动态再结晶(cDRX)和dDRX,且在试样局部剧烈形变区域发生了形变诱导α→β相的转变。随变形温度的升高,材料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的变化趋势相反,且相比于伸长率,其抗拉强度下降更为显著,在600°C多向锻造条件下其抗拉强度最高。最后,通过经典强化模型的定量分析,证实了TA15合金多向等温锻造时其强度的提高除受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外,晶粒形态、亚结构及大塑性变形(SPD)形成的特殊晶界结构也将对材料的屈服强度产生影响。
-
-
胡晴航;
田文春;
李萍
-
-
摘要:
目的探究往复挤压工艺(CEC)与往复挤扭镦工艺(SETE)的变形特点,并研究单道次变形后的金属流动行为和应变分布特征。方法以低活化钢为材料,对CEC和SETE等2种工艺下的变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获得3个道次变形后的CLAM钢等效应变云图,同时,开展相关试验以验证有限元模拟的准确性。结果往复挤压工艺(CEC)与往复挤扭镦工艺(SETE)均能实现多道次累积应变,其中SETE下的单道次累积应变量更大,其各道次等效应变分别比CEC下的等效应变高2.47、5.06、7.84。0.5道次变形后,SETE下的平均硬度值比CEC下的高6.1HV。结论在CEC与SETE下进行各道次变形后,边缘等效应变都高于心部等效应变,且1道次变形后应变均匀性相差不大,但随着道次的增加,SETE下的应变分布更加均匀。0.5道次变形后,CEC与SETE下的边缘晶粒尺寸均较心部晶粒尺寸细小,且SETE下的晶粒细化程度更高。
-
-
-
胡刚;
胡红军;
李杨;
张慧玲;
张丁非
-
-
摘要:
本文分析了镁合金管材普通挤压成形应用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内在根源,总结了各种塑性变形工艺和稀土元素对镁合金管材组织性能的影响及基本原理、特点.分析了多道次等通道挤压、平行管道等通道挤压?反向挤压等多道次大塑性成形工艺及管材组织特征,发现多道次大塑性变形可改进组织,但成本高、工艺复杂;综述了单道次复合大塑性成形如管状等通道挤压、循环膨胀?挤压、旋转?反向挤压、挤压剪切塑性成形工艺等工艺原理及管材的组织特点,表明单道次复合大塑性成形工艺简单;通过在镁合金中添加微量稀土元素,能够弱化或随机化变形织构,强度和塑性都能得到较大提升.论文对镁合金管材塑性变形工艺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及总结,指出了采用单道次新型复合大塑性成形工艺及低稀土镁合金作为管材材料,进行有效的晶界与织构设计是提高镁合金管材质量的有效途径,论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
聂志诚;
张欣;
刘筱
-
-
摘要:
采用空气锤在300°C下对AZ31镁合金进行多向锻造成形,并在200~400°C下进行退火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AZ31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多向锻造成形过程中,{1012}拉伸孪生和{1011}?{1012}二次孪生是主要的孪生机制,当累积应变??Δε=0.96时,由于孪生诱发动态再结晶的作用,合金组织迅速细化至7.8μm,合金表现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320.3 MPa、218.5 MPa和30.3%;锻造合金经退火处理后,晶粒发生明显长大,双峰基面织构演变为典型板织构,晶粒尺寸和织构强度均随退火温度和时间增加而增大,合金强度和延伸率则随退火温度升高而下降.
-
-
任浩岩;
解国良;
刘新华
-
-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力学探针、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室温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Cu-(Fe-C)合金的铸态组织、形变态组织、Fe-C相形貌、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行为. 结果表明,Cu-(Fe-C)合金中弥散分布着微米级和纳米级的Fe-C相,其中微米级的Fe-C相在淬火和回火过程中发生了固态转变,这种固态转变与钢中的马氏体转变和回火转变类似. 合金先在850 °C淬火,然后在200、400和650 °C回火,Fe-C相由针状马氏体逐渐向颗粒状回火索氏体转变,Fe-C相纳米硬度分别为9.4、8、4.2和3.8 GPa,实现了对强化相硬度的控制. 室温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合金的磨损机制逐渐由犁削向黏着磨损和大塑性变形转变,导致合金的耐磨损性能降低. 这一结论可以为通过Fe-C相的固态转变的方法调控Cu-(Fe-C)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提供参考作用.
-
-
薛克敏;
田文春;
王雪;
侯士奇;
李萍
-
-
摘要:
目的 探究U形件模压的应变演化规律,为U形件大塑性变形提升材料性能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对U形件进行了限制性模压仿真研究,分析了应变分布规律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的讨论.结果 试样经过单道次挤压后,直齿区域应变呈现波动式分布,受到剪切作用的位置均呈现中心处应变较大并向两侧逐渐减小,在靠近齿拐角的区域应变最小.扇形齿区域应变分布规律为齿面跨度越小,应变越大,齿面跨度越大,应变越小.从两道次模压变形来看,随着变形道次的增加,整体应变显著增加.应变分布曲线的波动程度随着变形道次的增加有所降低,应变均匀性有所改善.结论 通过对直齿、扇形齿及其多道次的应变演化规律来看,减小齿宽及增加变形道次有助于累积应变.
-
-
-
-
-
肖代红
- 《第四届青年学术交流会暨全国塑性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
| 2010年
-
摘要:
采用铸冶金工艺,制备了新型的AI-Cu-Mg-Ag耐热铝合金。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差热分析、硬度及晶间腐蚀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大塑性变形对耐热铝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挤压态的Al-Cu-Mg-Ag耐热铝合金在固溶淬火后时效前进行等径角挤压变形的大塑性变形。可获得晶粒尺寸低于2μm的块体超细晶耐铝合金。大塑性变形有助于加速合金的时效过程,提高析出相的析出密度,降低晶界的连续析出,从而使合金的强度与耐热性能得到提高。
-
-
李诚;
邓文君;
魏兴钊
- 《第五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
| 2008年
-
摘要:
研究了常用金属材料平面应变切削过程中的大塑性变形以及超细晶的形成。为了得到切屑根部,特别设计了快停装置。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切屑试样的微观结构。通过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模型对变形区的大塑性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过程的晶粒细化是由变形区较大的应变引起。如果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适当的切削参数,将得到尺寸为100~300 nm的相互分离的大角度晶界等轴细晶。由此可见,切削加工法制备超细晶材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
-
-
杨明波;
唐丽文;
杨慧;
赵玮霖;
陈健
- 《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高强韧镁合金的研究开发对于加速镁合金的应用意义较大,其研究开发正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综述了高强镁合金的研究开发现状,尤其是通过添加稀土元素、采用快速凝固技术、大塑性变形和镁基复合材料等制备高强度镁合金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高强镁合金研究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
-
-
-
-
-
-
-
- 上海交通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00-01-19
-
摘要:
本发明组分为:1.0—6.0%Al、0—0.4%RE、1.0—0.2%Zn、0.005—0.2%Be、0.05—0.5%Mn,对杂质元素限制为Si≤0.05%、Fe≤0.005%、Cu≤0.015%、Ni≤0.002%,其余为Mg。在大气中直接熔炼的条件下,在炉中加入工业纯镁、覆盖剂,待化清后加入Al、Be、RE、Zn、Sr、Mn,待全部熔化后,搅拌均匀,当710—740°C时,加精炼剂精炼5—15分钟,最后控制在710—740°C,静置10—20分钟,撇去浮渣,就可在大气中在300—550°C下塑性变形加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