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壮语

壮语

壮语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5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民族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216种,包括广西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百色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壮语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蒙元耀、苏艳飞、覃晓航等。

壮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8 占比:96.6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1.39%

专利文献>

论文:10 占比:1.98%

总计:505篇

壮语—发文趋势图

壮语

-研究学者

  • 蒙元耀
  • 苏艳飞
  • 覃晓航
  • 韦景云
  • 韦达
  • 罗聿言
  • 蓝明生
  • 黄美新
  • 潘立慧
  • P·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立慧
    • 摘要: 词语借入其他语言之后,有可能发生不同于源语的后续性演变,即语言接触引发语法变异。ho³来自汉语“苦”,在壮语中演变为情态动词“需要、必须”;ɕaŋ^(2)来自汉语“曾”,在壮语中表示“未曾”;joŋ^(6)借自汉语“用”,在壮语中表示“不用、别”;hei^(5)(气)借自汉语“气”,在壮语中演变为动词“担忧、忧虑”。
    • 韦亮节; 郑春玲
    • 摘要: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国外诸多人类学家注重语言在人类学研究中的运用,国内研究则注重其本土化与实践。语言人类学可较好地对壮语与壮族文化进行整合性研究。语言人类学在壮学研究中有其运用路径,作为文化资源、社会实践、历史记忆、话语权力的壮语分别需与田野实践、文化阐释、历史文化、壮族权力观相结合。
    • 韦焕干; 李旭平
    • 摘要: 东兰壮语中读本调的ʔde:u^(52)属于基数词,读变调的ʔde:u^(11)属于不定冠词。两者都不能用于含有指示词等限定成分的DP结构。前者是因为在无显性数词的DP结构中已经存在一个占据Num位置的空数词DEU_(null),后者是因为DP结构中的指示词等限定成分已经占据D^(0)位置。此外,不定冠词ʔde:u^(11)对“概数/数词_(≥2)+量+名”结构的句法表现与语义解读有着重要影响。
    • 蒋雯; 李振中; 申佳
    • 摘要: 《古壮字字典》是国内外第一部古壮字字典,国内外对《字典》及其内容的研究不是很丰富;壮语和分类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热点,尤其对壮语量词的研究非常丰富,但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分类词的研究并不多。
    • 潘红交
    • 摘要: 形态的研究以词的语音、语义的解释为基础,有规律的音、义对应关系中包含着形态成分。语音屈折指在词族内通过一个词的音节内部,既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单一变化,也有其中两者或三者的综合变化的语音变异而产生的新词。壮语的形态变化有语音屈折和附加词缀两种形式。本文就仙湖壮语声母屈折的语义关系类型,首先分析声母语音屈折的特点,其次将其屈折形态变化与北部壮语其他土言区语言进行共时对应,最后与原始台语声母作历时的比较,从中探讨侗台语台语支语言声母屈折形态的演变特性。
    • 李秀华
    • 摘要: 壮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序有“名+形”与“形+名”两种类型。其中,形容词修饰语后置是优势语序,形容词修饰语前置是条件语序。这两种类型在数量结构、指示词、否定式中的使用既有语序之别,也有语义差异,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序类型受语言内部发展与语言接触的影响与制约。
    • 杨桂丽
    • 摘要: 随着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壮语和泰语两种同源语在语法层面既保留了壮侗语族的整体共性,也产生了各自的局部差异.动词的活跃性较强决定了其变化性大,通过对比壮语和泰语中的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特点;动词的普通用法与特殊用法;动词与部分标记词的关系等内容,分析和探讨两种语言中的动词在语法上的共性与差异.
    • 肖昉
    • 摘要: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汉语、壮语中动结构在构句时的限制并解释其成因.研究中动结构的主语、谓语动词和修饰语发现,中动结构的构句有限制:一是中动结构的主语优先选择序列为工具/处所/方式/时间>受事;二是完成类/活动类/完结类动词是中动结构谓语动词的充分条件,且中动结构的非事件性、口语性和恒时性对中动词具有限制;三是中动结构修饰语要求不指向施事、非自主,传递新信息.
    • 张亚
    • 摘要: 纳思话属于北部壮语丘北土语。本文介绍纳思话音系,并分析其语音特点。纳思话共有声母27个,没有复辅音、送气音和腭化音声母,有较丰富的唇化音声母。纳思话共有韵母61个。带a元音的复合韵母长短对立较为整齐,包括e元音的韵母,起音时均带有前滑音i。塞音韵尾除了-p、-t、-k,还有但仅见于u?韵母。纳思话共有8个声调。第一调比较特殊,听感上是先微降,再变为中平。第二调和第七长调的调值相同。第六调和第八短、长调的调值相同。原属第七、八长调的-k尾脱落,并入舒声调中第五调和第六调。早期第三调的?、b、d、dZ(实际音值?b、?d、?dZ)声母例词变读为第四调。
    • 郝鹏飞
    • 摘要: 壮语辅音的闭塞音具有一定的类型学特征,在闭塞音系列数量、闭塞音发音部位数目以及伴随闭塞音的次要调音部位类型等三个方面显现出壮语方言鲜明的语音学特征。壮语方言闭塞音在系列数上以两分格局为主,在发音部位上都采用双唇、齿龈、软腭、喉四个发音部位,伴随的次要调音部位类型分别是圆唇化、腭化以及极少的软腭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