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4934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高等建筑教育、教育教学论坛、城市规划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2013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等;城乡规划学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曹燕、孙明、李保峰等。
城乡规划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4934篇
占比:99.81%
总计:45018篇
城乡规划学
-研究学者
- 曹燕
- 孙明
- 李保峰
- 石楠
- 罗小龙
- 黎文君
- Chen Xiaotong
- Hu Xinyu
- Huang Yong
- Li Daoyong
- Li Heping
- Shi Yi
- Wang Chen
- Wu Feng
- Xie Hui
- Xu Jianfeng
- Xu Yan
- Yang Guiqing
- 中新
- 乔晶
- 于涛
- 何永飞
- 何永飞1
- 冯健
- 冯建喜
- 刘丽华
- 刘维彬
- 刘虹
- 单玮昌
- 卜雪旸1
- 史宜
- 吕扬
- 吴昊
- 吴晓
- 吴月辉
- 吴锋
- 周恺
- 孔德静
- 孙国春
- 孙澄
- 孟庆贺
- 宋高峰
- 师浩辰
- 师满江
- 庞瑞秋
- 廖智容
- 张帅
- 张昉
- 张正岳
- 张瑞平
-
-
李杨文昭;
张昉;
柳肃;
肖灿
-
-
摘要:
以CNKI平台中16本建筑规划学期刊所收录的6837篇乡村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通过引文分析的方法对乡村建筑规划研究的核心作者、核心文献、引文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建筑规划研究的核心作者多为规划方向的学者;10篇核心文献却均关注城市化发展下乡村的去从;引文网络形成了四大知识聚类,而引文网络表现出建筑学的学科影响力远小于城乡规划学。乡村研究进展中,相较于规划学学科,建筑学如何更有效地介入乡村研究是亟须探索的问题。
-
-
杨旭东
-
-
摘要:
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城乡规划学专业硕士学位至今,全国多所拥有城乡规划学的高等院校逐步建立了城乡规划学专业学位制度。东北林业大学城乡规划学学科贯彻执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年)》文件精神,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的探索与研究,力图形成多元化特色的城乡规划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
-
毛媛媛;
雷诚;
曾敏玲
-
-
摘要:
城市安全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环境安全设计理念对于营造安全安心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缺乏环境安全设计理念的内容和相应的知识体系支撑。基于此,文章提出从“理论导入、环境认知、设计应用”三方面建构环境安全设计知识体系,采用“模块局部嵌入,网络系统融入”的方式将其纳入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同时从理论基础、认知调查、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教学组织设计,并通过多途径的教育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设计理念认识。
-
-
王强;
阎涵
-
-
摘要:
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人居环境学科领域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块,是各大高校进行学术、教学交流的典型形式。受新冠疫情影响,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线上教学,联合毕业设计在举办形式上则更具挑战性,既要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又要达到联合毕业设计目的。在教学组织与互动、过程评价、专业配合、设计视角与方向的融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的联合毕业设计途径,为后续校际联合毕业设计的举办提供借鉴。
-
-
-
-
摘要:
“金陵瑰宝国之巨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与“吴良镛人居思想的科学贡献”研讨会分别在南京、北京两地举办吴良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创建者(图1)。2022年,适逢吴良镛先生100周岁寿辰。5月29日-6月30日,在吴先生的家乡南京,清华大学与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金陵瑰宝国之巨匠”展在金陵美术馆举办。
-
-
耿虹;
徐家明;
乔晶;
高鹏;
杨龙
-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为城乡规划学科建设提供了创新动力和改革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经历了从建筑学下设城市规划专业,到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立,再到城乡规划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三部曲”。城乡规划学通过权力、社会、知识三重逻辑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作用,从顶层指引、外生推力、内生动力三个角度推动学科的发展与演进。由于当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扰动了三重逻辑及其作用机制,文章从“响应国家治理升级、契合社会服务转型、顺应学科知识演化”三个角度,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适应策略,明确了以空间化为核心的学科本土化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必要性,有利于更好地认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相关学科与专业修改设置的目的。
-
-
王世福;
麻春晓;
赵渺希;
师浩辰
-
-
摘要:
我国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工作伴随国家城镇化实践而展开,其以规划设计和城市研究为学科建设主要内容,形成了空间品质、公共政策、社会实践并重的学科内涵。当前,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要求,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从规划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及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行业变革引发了空间规划规则重塑和人才需求的综合问题。在此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建设需要回答“可以做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并根据行业变革促进学科教育进行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内优”,在与相关学科拓展交叉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并实现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外融”。文章从“内优”“外融”的视角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涵进行再认识,以期促进规划人才培养并为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
-
刘虹;
罗小龙;
于涛;
冯建喜
-
-
摘要: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本文分析了“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包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能力、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南京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在落实这些育人导向上的部分探索,希望对同类学科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
-
石楠
-
-
摘要:
回顾了“城乡规划学学科研究三部曲”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城乡规划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尝试描绘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的知识资源,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多维度研究、多学科支撑,城乡规划学应该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支撑.
-
-
-
-
摘要: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21]14号)。我校获批新增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体育,新闻与传播、会计、旅游管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其中,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的增设,不仅填补了我校工学学科门类硕士学位点的空白,同时还实现了学术型硕士学位点的新突破,对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
-
Yang Guiqing
- 《2013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城乡规划学"作为揭示城乡发展规律并通过规划途径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社会公平、公正是城乡规划思想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当今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发挥科学指导作用.当前的学科建设应加强在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支撑作用,构建不同背景规划专业的共同基础平台,构建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亟待颁布专业设立的准入制度等.
-
-
-
赵永琪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从多学科的视角总结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城乡规划学对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城乡规划学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和规划保护实践提供启示.
-
-
Li Daoyong;
李道勇
-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大类招生、分层培养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立足教学创新需求,以空间认知环节之聚苯造教学为抓手,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等进行介绍,一是为了总结启蒙教学中的得与失,二是想与更多的同仁探讨新形势下建筑类专业教育同源、同理、同步的教学新模式,以期为推动城乡规划基础教学建设有所参考.
-
-
Chen Xiaotong;
陈晓彤;
Xu Yan;
许言
- 《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毕业设计是城乡规划学本科教学体系中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核心标尺.由于毕业设计的教学周期与同学考研面试、寻找就业单位的时间重合度高,导致学生难以全力投入毕业设计,而令毕业设计教学计划难以落实到位,毕业设计的预期理想目标难以实现.基于此,作者尝试以"专题研究"方法将以教师主导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围绕"专题研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掌握和控制毕业设计教学节奏,从而破解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困境.
-
-
Wu Feng;
吴锋;
Wang Chen;
王琛;
Xie Hui;
谢晖
- 《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在新的城乡规划学科的构建中,复合意义的城乡空间设计能力仍然是专业培养的核心之一.在此背景下,今天的教学体系中,如何在低年级规划专业学习中,加强对不同尺度城市空间的感知、认知教育,始终是一个空白.自2006年以来,本校规划基础教研室围绕之展开了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低年级相关的教学体系,并进行着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在一定周期的教学经验总结后,教学组重新认识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数字与城市空间"的教学价值,并认为是低年级城市空间前后学习的重要关键点.围绕着这一点,教学组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强调通过参数"a"的设置,使学生对城市更好地进行不同尺度和功能空间的认知,并通过google earth的运用,进行空间的采集、重塑及相应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关联认知,为今后城市空间的学习打下更为系统、完善的学习基础.
-
-
Shi Yi;
史宜;
Hu Xinyu;
胡昕宇
-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传统的规划教学的核心内容由规划调研、规划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这三个部分作为规划实践流程的基本环节,也对应了规划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的能力.本文以设计教学流程为突破口,在数据极大丰富的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应对信息的能力,由被动地接受向自主获取、自主分析、自主应用转化,形成未来规划师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进行规划实践工作的核心能力.
-
-
Shi Yi;
史宜;
Hu Xinyu;
胡昕宇
-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传统的规划教学的核心内容由规划调研、规划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这三个部分作为规划实践流程的基本环节,也对应了规划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的能力.本文以设计教学流程为突破口,在数据极大丰富的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应对信息的能力,由被动地接受向自主获取、自主分析、自主应用转化,形成未来规划师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进行规划实践工作的核心能力.
-
-
Shi Yi;
史宜;
Hu Xinyu;
胡昕宇
-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传统的规划教学的核心内容由规划调研、规划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这三个部分作为规划实践流程的基本环节,也对应了规划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的能力.本文以设计教学流程为突破口,在数据极大丰富的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应对信息的能力,由被动地接受向自主获取、自主分析、自主应用转化,形成未来规划师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进行规划实践工作的核心能力.
-
-
Shi Yi;
史宜;
Hu Xinyu;
胡昕宇
-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传统的规划教学的核心内容由规划调研、规划分析(研究)和规划设计,这三个部分作为规划实践流程的基本环节,也对应了规划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的能力.本文以设计教学流程为突破口,在数据极大丰富的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应对信息的能力,由被动地接受向自主获取、自主分析、自主应用转化,形成未来规划师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进行规划实践工作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