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别
城乡差别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032篇;相关期刊793种,包括共产党员:上半月、社会、乡镇论坛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2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研讨会等;城乡差别的相关文献由113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学凡、徐宝康、李军等。
城乡差别
-研究学者
- 吴学凡
- 徐宝康
- 李军
- 许经勇
- 高峰
- 刘少才
- 吴英燕
- 张蓝水
- 徐勇
- 朱会芳
- 李巧宁
- 柳中杰
- 毕淑敏
- 洪巧俊
- 贾磊
- 陈强
- 陈统奎
- 额尔敦其其格
- 丁元竹
- 于传国
- 伍世代
- 余斌
- 侯风云
- 俞德鹏
- 刘军伟
- 刘淑英
- 刘钊
- 匡兆坤
- 向菲
- 吴强
- 吴志彬
- 周铁钧
- 夏国锋
- 姚树洁
- 宋岳镇
- 宗克华
- 小辉
- 尤凌辉
- 左停
- 张迎修
- 徐华府
- 文雨
- 曾瑞明
- 本刊编辑部
- 本刊记者
- 朱庆芳
- 朱朝枝
- 李克勒
- 李建新
- 李芮
-
-
-
-
苏北
-
-
摘要:
比起城市学校,乡村学校有优势,也有更多的短板。社会化,就是其中的最短板。记得之前看到过"小镇做题家困局"的网络讨论。囿于巨大的城乡差别、普遍的刷题教育,从乡镇走出来的高材生虽"擅长学习和读书",但情商、才艺等核心素养多有欠缺,知识视野、话语表达、思维品格和社交能力,大多难以比肩城市的同学。如何帮助乡村学子补齐"社会化"这块短板?对乡村教育是一大挑战。孩子要成长,教学要改革,乡村学校要加快脚步赶上改革这趟车。
-
-
高行舟;
无
-
-
摘要:
宿迁市作为江苏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现在全市18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8万元;20多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全部超过6000元,"两不愁三保障"更加巩固。宿迁市老促会在深为宿迁老区人民摆脱了贫困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也通过多层面的考察、走访、座谈,认为宿迁城乡差别依然存在,而且还有一些潜在的返贫致贫风险。
-
-
徐安
-
-
摘要:
—、前言在我国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文本解读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文本语言偏于浅显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学生离开教室就脱离了语言学习语境,难以在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词汇复现率低,阅读面偏窄。地区差异及城乡差别较大也导致了我国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文本的语言难度只能处于一个较为普适的层级,以便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
-
崔旭东;
陈成;
喻瑾
-
-
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要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必须先行.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推进东台市农业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
-
-
摘要:
妇女议事会建设是一项较新的工作,可供借鉴经验少,同时,武汉市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全力抗疫,该项工作启动时间较晚,全市15个区3000余个社区(村),点多面广,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也给工作推进带来难度。
-
-
闻竞;
简志刚
-
-
摘要:
韩国首都圈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师资共享机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通过探求韩国城乡师资共享机制的特点,并对韩国城乡师资共享机制的不同类型和分配原则进行分析,总结出韩国首都圈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师资共享机制的经验,以期能够予以借鉴来促进我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
-
周大桥;
杨树山(图)
-
-
摘要:
同事祥松的父亲,八十有四,因病而逝。临终前,老人被送去医院抢救。护工不解地说了一句:你们和农村是反着来的。我们老家那里谁病重了,都是往家里拖,你们这里都是往医院里送。反着来的?护工来自苏北农村,他一语道破的是城乡差别,是贫富差距,也是观念差异。网上早先有个段子,说得更加全面透彻——俺们刚买上私家车,你们又改骑车或走路了。
-
-
严碧华
-
-
摘要:
乡村振兴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注重村庄规划、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加强组织建设,要有人才支撑等。当然,还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6月1日正式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专门拿出一章,着重强调城乡融合,足见城乡融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城乡融合包括交通和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交通是基础条件。在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采访,给人感觉城乡差别不大,交通便捷是原因之一。
-
-
胡军辉;
张锦华
- 《2012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家务时间配置决策是家庭时间配置的重要内容,本文构建了影响城乡居民家务时间配置的理论与实证方程,并利用Oaxaca-Blinder技术对城乡差别在家庭内部生产中影响效应进行了探索和比较.研究表明:城乡差别对于居民家务时间的配置从直接效应(平均家务时间配置)和间接效应(对特征因素效应进行结构性调整两个方面)分别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年龄、市场工资水平、家庭规模和闲暇等有极为显著的有差别的调整,最终导致了农村家庭男女劳动者的日均家务劳动投入时间绝对值均要少于城镇家庭.从福利效应来看,农村家庭生存和生存补偿的压力更大,从而更少提供家庭产品,减少了家庭整体福利水平.同时,家务劳动尤其是重叠性劳动的工作强度有损于妇女的健康福利,并有碍于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在家庭资源支配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而丧失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
-
龚恺
- 《2015、2016年地区建筑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谈地区主义,其实中国有两个词,一个叫"地区",一个叫"地域",英文中也有两个词,即regional或者vernacular,所以用哪个词其实意味着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谈设计还是谈历史理论.在中国,城乡差别是很大的。对一个做设计的人来讲,关乎他做设计的方法。我自己感觉,我做的很多东西都是自上而下的,但我感兴趣、在研究的东西,自下而上的会更多一点。
-
-
李海清
-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空间坐标系之下对于"中国"这一概念的相对完整的理解,结合典型案例的比较与分析,从技术模式与工程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建造模式的地区差异之表象与成因.进而指出:必须有意识地关注建造模式的区域差异,从而真正获得国家尺度上的、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整体图景.rn 通过从技术模式(吕彦直的两个案例)与工程模式(20世纪10年代津浦铁路济南站、20世纪20年代胶济铁路、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工程和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修建军用机场)两个方面的史料发掘与学理分析,初步获知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的建造模式地区差异之表象,其成因也大致可以从原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工程物质资料条件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找到有价值的线索。考察上述多种因素,不难想见地理气候条件在其中发挥的决定性影响:越是位置偏僻、交通困难、气候恶劣的地域,尤其是这些地域的广大乡村地区,其建造模式的现代化进程就越是缓慢,现代化途径也就存在着越多的其他可能性。有关这一点,笔者曾引用著名历史学家彭南生的“二元工业化”理论,对于城乡差别因素作用于建造模式的机制做出过细致描述@,它可以支持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在同一地域,城市地区的建造模式现代化进程通常相对较快。某种意义上说,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早晚与缓急存在差异,较早对外开放、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可以等效于城市,而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则更近似于农村。由此,过去常常提及的“南北问题”和“东西问题”现在则可以概括为地理环境与城乡差别两大类因素,前者侧重自然因素,后者侧重人文与社会因素。rn 如此,论及中国建筑工程的建造模式地区差异的整体图景,它就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基于地理环境因素与城乡差别因素影响之下的工业化进程之假说,从自然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意义的空间分布来看,它是复杂多变的;从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计量来说,它是参差交错的;就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工业地理学意义上的类型与方式而言,它又是丰富多样的。不能因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机械化施工机具已成规模投入使用乃至建筑工业化已初步展开,就断言中国的工程建造模式已步入现代化;也不应该只看到迟至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地区修建军用机场仍大量采用原始工具,就以为整个国家的工程建造模式还停留于农耕时代——中国很大,情况复杂,非只言片语所能概括。开展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若忽视了“同时而不同步”的地区差异,则只能是各地区专门史研究之一方面。窥一斑难以知全豹,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中国建筑工程建造模式存在的区域差异现象,已成为书写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的一种必要条件,借此才可能真正获得一个国家尺度上的、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整体图景。
-
-
唐兰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村庄规划编制情况的调研,从村庄规划的作用、村庄规划适用范围、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方面分析村庄规划编制中出现的偏差,并阐述了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下一步深化村庄规划相关研究提供建议.村庄规划最为迫切的是建立起一套规划管理手段,包括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办法、管理条例、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和规范等;但这些内容的制定离不开大量村庄规划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开展全国村庄规划试点的作用就是针对现阶段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解决、重点推进,通过几年的积累,找到各类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由此完成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还需要建立村民参与机制,通过设计通俗易懂的规划指南和成果公示方式,加强村民对村庄规划的了解和参与。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选择有近期整治、建设需求的村庄开展村庄规划,合理配置规划编制经费,避免撒胡椒面式的经费支出方式。
-
-
-
-
朱冬梅
- 《第三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
| 2007年
-
摘要:
对1995名济南市城乡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客观评估当前老年人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关注老年人在保障状况和实际需求上的城乡差别和性别差异。目前济南市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社会服务都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农村和女性老年群体的保障还非常脆弱。老年人在经济上、生活上以及日常照料等方面还主要依赖子女。除了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因素外,老年人养老金不足、医疗费用不足和社会服务不足是主要原因。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
-
龙新明;
周美君
- 《2007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
| 2007年
-
摘要: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中国以人为本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策略。但中国的情况是农业生产人口占国民经济产值有很大的比重,没有特殊的办法,解决起来是任重而道远的。本课题是以建设生态家园为核心,全面发展家庭生态农业来逐步取代现有的,可耕地农业的状况。以集约性的生物科技及半机械化农业为本,来规划住房建设。以实现生态家园的全民化。本项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型方案。通过有效利用住房周围的空间,通过生物技术和农机技术获得高效益的生态产品。并通过有机废物及垃圾的处理,进行独家分散而全民化的环保处理,而实现由个体组成的集约化农业体系。这个方案的优点是:1、城市的住所已变成了农业的生态化家园。2、实现了家庭有机废物的再利用。3、实现了全国的集约化生态农业体系,大量节约了农村的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就可给其他产业提供大量的建设用地和人力资源。4、减轻了城市的有机垃圾运输和蔬菜、瓜果、花草的供应量。5、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真正变成了绿色的鸟语花香的城市。6、彻底解决了工作与农民、职员之间的区别。减轻了城市居民蔬菜、瓜果消耗的费用。给居民一个充满阳光的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的,利用双休日的一个最方便的环境,和一个养老与修身养性的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