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势力
地方势力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22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瞭望、思想战线、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地方势力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春林、王献军、刘峰搏等。
地方势力
-研究学者
- 王春林
- 王献军
- 刘峰搏
- 周庆忠
- 孙立平
- 廖百智
- 朱英
- 杨春时
- 王勇
- 王永平
- 薛军力
- 解春龙
- 赵暾
- 赵毅
- 郑伯克
- 丁学良
- 上官剑璧
- 于东
- 于学驷
- 云也
- 仁达
- 任军
- 任爽
- 何峰
- 何德章
- 何斯强
- 佚名
- 傅建成
- 刘业农
- 刘传德
- 刘先庆
- 刘玉昆
- 匡芬吉
- 单增卓玛
- 卞敏
- 卞梁
- 卢子震
- 叶介甫
- 叶锦花
- 吴兴灿
- 吴江
- 周周
- 周松柏
- 周琦
- 周积明
- 和静钧
- 唐凌
- 唐州
- 唐长孺
- 国风
-
-
张祯
-
-
摘要:
一直以来,番姓大族势力长期把持着西夏王朝地方上的军政大权。这些实力强劲的番姓大族凭借与嵬名皇族的政治联姻屡次祸乱朝纲,极大影响了西夏王朝的政治稳定。发展到西夏中后期,地方番姓大族的势力虽有所削弱,但迅速发展的汉姓大族以及镇守边疆的西夏皇族两股新兴政治力量的加入使得地方势力集团愈加膨胀。大都督府主嵬名遵顼的即位,代表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政治斗争以地方势力获胜而告终。
-
-
卞梁;
连晨曦
-
-
摘要:
妈祖信仰是台湾地区最典型且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祭拜妈祖一直是台湾人民寄托美好祝福与愿望的重要途径,镇澜宫大甲妈祖祭拜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虽然妈祖和天后宫是以文化为主体的宗教概念与宗教实体,但长期以来镇澜宫所拥有的丰富的物资、文化、人脉资源使其在台湾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并对地方事务产生实质性影响.镇澜宫不仅在地区公共事务方面具有一定话语权,且能通过妈祖巡游祭俗活动呈现台湾地区政治格局的微妙变迁.同时,镇澜宫藉由赴湄洲上香事宜,成为推动两岸民间往来、形塑两岸神缘的重要岛内力量.
-
-
张驰
-
-
摘要:
关于我国近代义警制度的记载,最早可见于1922年江苏溧水县知事编制义务警察的呈文以及1924年吴铁城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时拟定的《公安局义务警察章程》中.在地方普设保卫团、商团等民团组织维护治安的情况下,促使义警制度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是试图将士绅、商团等地方势力逐渐纳入到国家警察体制的控制之下.在晚清以来的区乡行政科层化背景下,义警制度的初现体现了近代警政试图摆脱地方势力干预并重塑国家能力的发展方向.
-
-
李晓溪
-
-
摘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县制”,并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各级民意机关,握有财政权与人事权的基层民意代表成了乡村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政治身份.通过检视湖北省黄梅县所存民国县政档案,可以看出为了攫取政治资源,会党组织、基层官吏和宗族等地方势力成为操控基层选举的重要力量,其动用暴力、舞弊等非常手段操控破坏基层选举,以谋求其自身的政治利益.这导致了民国基层政权加速失去了民众信赖和服从,“新县制”“宪政”也俱成一纸空文.
-
-
张凯;
成臻铭
-
-
摘要:
清代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地区推广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旨在迅速在当地营造“国家”的氛围,从而取代“土司权威”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地位.但事实却与清政府的愿望相悖,他们显然低估了土司政权在当地数百年所建立起的权威效应,各地方势力均对这种“国家”效应的推广展开了反抗行为.这种反抗导致清政府开始对原土司地区的政策进行了调试,最终导致了国家权力与地方势力的和解,地方权力结构也由此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
-
解春龙
-
-
摘要:
明正德十二年(1517),王阳明奉命任南赣巡抚,平定南赣动乱.以黄乡叶芳为例,通过对王阳明与叶芳互动博弈过程的分析,指出二者的彼此合作,是基于双方立场,顺应南赣区域局势与实力对比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双方的合作,对南赣社会秩序的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中叶以来,在王朝强化多省交界区域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地方官府与地方势力的相互博弈与各自努力.
-
-
-
张若开;
曹海苓
-
-
摘要:
军阀政治是我国在晚清时期出现至清末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它的出现和其他的历史事物一样,有着一个出现、发展和形成的一个过程.本文在这里简单探讨了一下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并对它的形成作了不同阶段的分析.
-
-
-
-
-
常安
-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孙中山先生的均权主义,意在超越联邦制和集权制,提出一种解决中国中央地方关系问题的新思路.在国民政府漫长的立宪过程中,虽然几经反复,均权主义基本上被视为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基本准则;只是由于不同的政治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对于均权的具体制度构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当时学者对此也众说纷耘.所以,透过民国法政学说中的均权话语,恰可凸现其时政治世界中的利益博弈,也可妥贴理解先哲们乱世危局中破解中央地方难题的宪政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