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
地方农业院校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一般性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3455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现代交际、未来与发展、中国农业教育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江西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2012年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中国特色产学研用结合论坛、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地方农业院校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平、袁永华、张建政等。
地方农业院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3455篇
占比:99.69%
总计:63652篇
地方农业院校
-研究学者
- 杨平
- 袁永华
- 张建政
- 张志平
- 王云燕
- 赵良
- 刘文丛
- 卢向阳
- 尧丽云
- 张继河
- 张雪莉
- 方亮
- 时赟
- 樊云飞
- 熊春林
- 翟玉建
- 郭时印
- 黄正泉
- 丁朝阳
- 于彦华
- 付兴奎
- 任琪
- 何云峰
- 何长征
- 冯姝芮
- 冯翠萍
- 刘艳萌
- 华玉武
- 吴淑娟
- 吴芳仪
- 姜喜娟
- 常培荣
- 庞全海
- 张媛媛
- 张文峰
- 张春艳
- 张炜平
- 张玉梅
- 张璐
- 张莹
- 李博
- 李孟辉
- 李峰
- 李昆太
- 杜锐
- 林琳
- 林靓
- 柳建良
- 汤永杰
- 沈蔚
-
-
郭腾月
-
-
摘要:
新农科背景下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农业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本研究以当前地方农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分析讨论,围绕新农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从人才引进与支持、青年教师培养、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和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四方面提出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建议。
-
-
秦士贞;
唐德富;
李金录;
史兆国
-
-
摘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根据学校实际,针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体系等多方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了"一体两翼三类型"人才培养结构模式.经过积极的探索实践,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取得了一定进展,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率逐年增高,考研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实践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表明,该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
-
张绢
-
-
摘要:
本科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工作为例,分析了本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机构、加强宣传引领、重视分流管理等方面的解决举措,为后续大类招生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益建议。
-
-
赵相莲;
陈长卿
-
-
摘要:
在我国地方农业院校中,植物保护专业是植物生产类优势专业之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4所地方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主要教学环节内容等设置情况,阐述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在教学督导评价实践中的课程建设目标、教学设计系统、多元化学生评价等具体措施。
-
-
邵志国;
李理
-
-
摘要: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对地方院校人才选拔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的地方农业院校,要进一步研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内涵,透彻分析招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策略,进一步推动地方农业院校的快速发展。
-
-
杨兆强
-
-
摘要:
科研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育人是指教师通过科研载体传授学生科研知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1],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观、科研道德观和科研诚信观。地方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使命,在地方农业院校开展科研育人能够助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
-
邹学校;
郭时印
-
-
摘要:
在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应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为首要任务,通过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教师队伍服务保障机制等,解决制约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系列问题,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
-
-
胡新喜;
周华兰;
杨国顺;
邓子牛;
刘明月;
钟晓红;
彭淼;
王美军;
何长征
-
-
摘要:
加强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地方农业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部属高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该文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博士生培养现状及不足,提出了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等协同创新模式,并从改革招生录取方式、修订培养方案等方面对博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