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沉降
地层沉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6228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建筑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第五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等;地层沉降的相关文献由5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尚起、孙国昱、孙铁等。
地层沉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228篇
占比:99.38%
总计:26392篇
地层沉降
-研究学者
- 丁尚起
- 孙国昱
- 孙铁
- 李晓茹
- 于庆
- 仉文岗
- 李向红
- 洪斌
- 邹宇翔
- 马险峰
- 刘世奇
- 刘波
- 刘纪峰
- 周晓军
- 堵紫薇
- 尹可心
- 康佐
- 张建新
- 李兆平
- 李少华
- 来弘鹏
- 杨潇
- 杨维好
- 武若愚
- 江玉生
- 温克兵
- 漆泰岳
- 王亮
- 璩继立
- 胡浩
- 赵鑫
- 郭栋
- 任彦龙
- 傅康
- 公惠民
- 冯兆祥
- 刘力
- 刘国彬
- 刘富强
- 刘明
- 刘永强
- 刘汉龙
- 刘洪洲
- 刘涛
- 刘禹阳
- 叶冠林
- 叶文煜
- 吉林
- 向蓉
- 向钰周
-
-
郭勤;
臧振涛;
衡阳;
吴阳锋
-
-
摘要:
采用peck法对顶管穿越河道堤顶最大沉降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堤顶最大沉降为10mm,顺堤线方向呈凹形槽分布,不均匀沉降斜率为0.02%-0.08%。通过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地层沉降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输水管道顶进后,堤顶最大沉降为9mm,输、配水管道顶进后,堤顶最大沉降为14mm。根据计算成果,当顶管顶进时,地层沉降曲线为中间大,两侧小的凹字形分布。
-
-
邱达
-
-
摘要:
三联拱半逆做法暗挖车站较多的应用于PBA洞桩法暗挖车站施工,PBA洞桩法的首要核心是支护导洞的开挖以及洞室内的二次衬砌以及棚盖结构的三联拱二次衬砌。文章是根据石家庄地铁3号线三教堂站的三联拱半逆作法暗挖车站的施工实践,主要阐述了该站点弧形钢管支架的具体应用,从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施工步骤以及施工要点等方面制定了关键的技术,解决了实际施工中存在的施工环境、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减小了扣拱施工风险和施工沉降,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
-
周晓军
-
-
摘要:
针对成都地铁6号线西华大道站至金府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河道的案例,总结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河道施工期间盾构机掘进参数和地层加固的工程措施,采用数值方法对盾构机掘进所引起的地层沉降和既有河道地层注浆加固效果进行模拟计算,并对盾构隧道施工期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河道施工期所采取的土体改良、土舱压力、掘进参数和注浆加固措施是有效的,保障了地铁双线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河道施工安全与既有河道的正常运行。
-
-
王会新
-
-
摘要:
针对城市地铁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双线隧道掘进诱发地表沉降难题,以青岛地铁某区间硬岩地层双线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软件建立隧道掘进过程数值计算模型,通过研究后挖隧道对先行隧道的施工扰动和地层变形特征,分析双线隧道地层沉降的叠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先行隧道与后挖隧道具有相同的地层变形规律,均为拱顶沉降、拱底隆起,但先行隧道受到后挖隧道的叠加作用,使得先行隧道的拱顶沉降略大于后挖隧道拱顶沉降,后挖隧道对先行隧道产生的沉降约占总沉降值的35%;在实际工程中,须适当选择隧道间距,从而降低叠加效应,并且选择高渗透性、低凝结时间的浆液辅助加固,以保证施工安全。
-
-
林向阳;
李兆平;
刘欣然;
马翔
-
-
摘要:
沈阳地铁4号线劳动路站—望花屯站区间隧道穿越地层为富水粉质黏土地层,细颗粒较多,其中粒径≤10μm的颗粒占比达61.23%。选取该区间0~290环作为试验段,对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两种掘进模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详细讨论土压平衡模式和泥水平衡模式相互转换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掘进效率和地层沉降控制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压平衡模式掘进效率远高于泥水平衡模式,对于泥水平衡模式,由于地层细颗粒含量高,泥浆分离效率低,导致盾构掘进效率降低;监测结果表明,两种掘进模式均能有效控制地层沉降。根据试验结果,对该区间隧道剩余区段全部采用土压平衡模式掘进,平均日掘进进尺由5.2环提高至10.3环。
-
-
郑镇跡;
曹利强;
苏栋;
陈湘生
-
-
摘要:
为研究隔离桩对地表及深层土体沉降的控制效能,对Plaxis中模拟隔离桩的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建立“隧道-隔离桩”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研究桩长、桩径、桩顶埋深、桩水平位置以及隧道埋深等参数对控制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隔离桩对地表及地层深层土体沉降的控制效能不同,在设置隧道均匀径向收缩模式下,对地表而言桩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实际工程中应深入隧道底部,至少达到隧道半径,以保证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隔离桩设置得离隧道越近,控制效能越好,尤其是对深层土体沉降的控制;桩直径在0.6~1.4 m内变化对隔离桩沉降控制效能影响不明显;埋入式隔离桩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能与非埋入式相比差别不大,但对地层深层土体的沉降控制效能明显优于非埋入式;对于相同的隔离桩,隧道埋深越深,隔离桩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能越低.隔离桩对一定范围的深层土体沉降控制效率基本为负值,说明隔离桩的设置反而加大了深层土体原有沉降,出现负面效果.研究结果可为隔离桩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
-
桂林;
任睿祺;
史培新;
刘维
-
-
摘要:
以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某车站过街通道工程为例,应用现场监测及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城市浅埋矩形顶管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式矩形顶管顶进过程中地表变形经历了微扰动沉降、迅速沉降、注浆抬升、固结沉降四个阶段;顶管施工沿顶管轴线方向引起土体沉降的范围大致为距掘进面7.5 m以内区域;顶管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范围横向宽度大致为顶管截面宽度的3倍。将现有理论预测公式与实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Peck公式以及随机介质理论均可用于预测浅埋矩形顶管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对既有案例进行对比统计,通过量纲一化分析得到沉降槽分布规律。
-
-
赵小虹
-
-
摘要:
依托郑州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结合位移控制有限元和Peck经验公式,对地层不同深度处竖向位移进行计算和拟合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地层损失与沉降槽宽度系数、最大沉降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深度地层沉降曲线均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在忽略分析误差的前提下,可近似认为地层损失率在不同深度基本不变;掘进试验段不同深度地层损失率在0.41%~0.5%之间变化,可为类似条件下地层损失的控制及计算提供借鉴。
-
-
刘汉龙;
钟海怡;
顾鑫;
向钰周;
仉文岗
-
-
摘要:
为了便捷现代城市交通,地铁系统普遍采用平行隧道模式。平行隧道开挖引起的场地沉降预测一般基于单一隧道工况,利用简化叠加法生成变形剖面,而没有考虑两个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透明土模型试验技术,自主研发平行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砂质场地上开挖平行隧道引起的地表和地层沉降特性。通过模型试验探索了平行隧道间距、土体损失率、埋深等要素对地表和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量化了土体损失率和场地沉降值间的数值关系。此数值关系可为砂质场地中平行隧道施工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也为隧道间距初选以及埋深的初步确定提供理论支撑。
-
-
刘汉龙;
钟海怡;
顾鑫;
向钰周;
仉文岗
-
-
摘要:
为了便捷现代城市交通,地铁系统普遍采用平行隧道模式.平行隧道开挖引起的场地沉降预测一般基于单一隧道工况,利用简化叠加法生成变形剖面,而没有考虑两个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透明土模型试验技术,自主研发平行隧道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砂质场地上开挖平行隧道引起的地表和地层沉降特性.通过模型试验探索了平行隧道间距、土体损失率、埋深等要素对地表和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量化了土体损失率和场地沉降值间的数值关系.此数值关系可为砂质场地中平行隧道施工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也为隧道间距初选以及埋深的初步确定提供理论支撑.
-
-
ZHAO Licai;
赵立财
- 《2016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九届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利用Peck公式统计方法+2D-σ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对盾构机掘进下穿立交桥阶段引起的土层沉降量进行预测,将peck公式统计法+2D-σ有限元数值分析得出的地层沉降量及影响范围预测值的平均值与现场实测变形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两者理论计算分析的可行性,得出两者吻合程度较好,并提出不同施工环境下盾构机下穿软土地层变形的及微扰动施工防治措施,在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可对类似工程施工过程的桥梁桩基及基础的保护,盾构机掘进参数的优化及地层沉降控制提供参考.
-
-
夏晓;
陈士海
- 《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年会——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分会场》
| 2016年
-
摘要:
浅埋隧道的开挖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地层产生位移,而地层位移的产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例如隧道的埋深对地层位移的影响会伴随着地应力的变化,而地应力的的变化会影响隧道断面收敛半径的大小,这两点因素对地层位移的影响应该是同时发生的,应同时考虑这两因素对地层位移的影响.本文采用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单孔浅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公式,通过隧道围岩位移的计算公式来确定隧道断面收敛半径,综合分析隧道的埋深、隧道的半径、地层是何种介质等因素对地层的沉降规律和趋势的影响.
-
-
-
-
-
Bai Haiwei;
白海卫;
Liu Haiping;
刘海平
- 《201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二十三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编写了计算隧道开挖引起地层沉降的程序,该程序可以绘制地表或地层中任意深度位置的沉降曲线.经与具体工程实测数据对比,证明了其适用性和便捷性.本文还利用程序分析了隧道断面收敛形式和地层影响角两个参数对地层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大,断面收敛形式对地层沉降的影响越来越小;随着地层影响角的增大,沉降槽变得"窄而瘦",地层摩擦角越小,地层沉降槽形状将变得"宽而浅".该方法可以预测地表以下任意深度地层的沉降,这特别适用于预测受隧道开挖影响隧道上方地下管线位置处的地层沉降.
-
-
郭彩霞;
史磊磊;
孔恒;
张稳军
-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岩土锚固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岩土锚固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盾构隧道施工工艺和周围土层环境的复杂性,会不可避免地引起隧道上覆土层及地表的沉降,尤其是土压平衡在软弱地基中施工.隧道上方地表有水体存在时,会改变水体下方土层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和大小,从而影响盾构隧道上覆土层沉降的大小,而一般城市地铁隧道多为双洞单线,先后隧道施工也会引起沉降的规律变化.本文在Verruijt和Booker解析解的基础上,考虑地层等效刚度原理和地表水体的分布和作用,给出了双洞单线盾构隧道下穿水体地层沉降的计算公式.结合北京地铁十四号线朝阳公园站~枣营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朝阳公园湖体工程,运用推导出的公式对原有地层沉降进行计算,并与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显示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本文导出的公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计算依据和参考.
-
-
Zhai Zhenyu;
翟振宇
- 《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昆明地铁首期工程区间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层,地下水丰富.在富水的粉质黏土地层中采用盾构法掘进隧道,如何有效地控制地层沉降,相关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因此结合昆明地铁首期工程,运用FLAC3D对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模拟,同时将模拟得出的数据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得出的一些沉降规律,为类似工程方案的确定以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
余剑;
于艳丽;
杨咏迪
- 《第五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地铁的快速建设,使由于地铁施工引起沿线建筑物损坏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先利用Peck经验公式得到地层沉降变化规律,然后结合实测数据得到特定工程地层的沉降曲线,在此基础上,以该沉降曲线作为输入荷载,基于Ansys软件分析平台,计算分析三层单跨和双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并采用开裂弯矩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结构在不均匀沉降下的安全性能.计算分析表明在该特定工况下结构是安全的.研究成果可为地铁沿线地表建筑物的保护提供指导.
-
-
ZHANG Qi;
张麒
- 《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岩溶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过程中,隧道开挖往往极易影响上覆填土路堤的稳定性,诱发地层及高速公路产生变形.本文以成都至贵阳铁路大方隧道下穿杭瑞高速为研究背景,依据各地层特点,建立了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地质模型,同时根据地表结构物的重要性,对现场监测区域进行了危险性等级划分,并针对岩溶特殊地质条件,揭示了岩溶隧道下穿公路过程产生的破坏机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给出了相应的施工关键技术.最后依次对隧道洞口地表沉降,路面沉降变形以及路基分层沉降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沉降曲线呈“反向抛物线”特征,隧道边界向上正投影区域沉降值较大,远离隧道边界变形量较小.同时根据曲线变化趋势,对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变形划分为3个阶段:初期微小变形阶段、中期变形剧增阶段和后期变形稳定阶段,整体来看,沉降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论证了隧道支护参数的合理,最后总结了地层变形规律.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下穿工程施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