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1766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等;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卫光、张娟琴、张立新等。

土壤理化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1766 占比:99.88%

总计:111897篇

土壤理化特性—发文趋势图

土壤理化特性

-研究学者

  • 吕卫光
  • 张娟琴
  • 张立新
  • 李丙智
  • 李双喜
  • 杨丽娟
  • 赵哈林
  • 赵学勇
  • 郑宪清
  • 高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斌; 彭家顺; 夏建梅; 曾凡朴; 胡冬南
    •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油茶栽培北缘地区河南新县油茶林土壤理化特性,为油茶林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环刀法、比重计法、吸管法、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等测定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新县油茶林土壤容重在1.02~1.75 g/cm^(3),土壤含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变化幅度大,土壤颗粒含量比例为6.0∶2.5∶1.5,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油茶林地有效N、有效P、有效Mg含量表现缺乏,有效Fe、有效Mn含量表现丰富,且有效P、有效Mg变异系数分别为172.61%、126.12%,表现为强变异。相关性表明,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著、极显著的正负相关性。[结论]新县油茶林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林地管理,及时补充N、P、Mg肥,控制或减少Fe、Mn肥的施加,同时P、Mg肥的施加应注重空间位置性,合理利用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张顺涛; 任涛; 周橡棋; 方娅婷; 廖世鹏; 丛日环; 鲁剑巍
    • 摘要: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轮作在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碳氮分布差异,为长江中游油麦交错区水旱轮作模式选择及培肥地力提供依据。利用湖北沙洋的定位试验,选择油-稻和麦-稻轮作的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还田相结合(NPK+S)3个处理,在试验布置的第4年于油菜和小麦收获后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孔隙度、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各施肥处理中分别提高了13.1%~19.2%和18.8%~59.5%,土壤全氮含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提高了28.1%(CK处理)和29.2%(NPK处理);(2)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土壤总孔隙度较麦-稻轮作显著提高了8.1%(CK处理)和10.3%(NPK处理),相应的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1.7%和10.5%;(3)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WSMA)在各施肥处理中均显著提高,且提高了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4)在相同轮作模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K
    • 樊艳平; 陈明星; 孟昭琛
    • 摘要: 以太原市西铭矿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土壤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改变土壤理化特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深度下的平均值均以林地最高,且均以10~30 cm土层深度最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容重在不同深度的平均值均以草地最高,且分别以0~10 cm、30~50 cm和50~70 cm土层深度最高;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不同土层深度下园地和林地土壤质地最好,为中壤;林地和草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故林地和草地土壤肥力最好。研究可为矿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 邱巡巡; 曹广超; 曹生奎; 张卓; 程梦园; 何启欣; 高斯远; 赵美亮
    • 摘要: [目的]分析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高寒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在祁连山中段南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田样地共19个,结合野外采样及室内试验,运用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全碳含量(TC),全氮含量(TN)与有机碳含量(SOC),含水量(SWC),土壤容重(ρb),粒度(黏粒、粉砂、砂粒),pH值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全碳含量、全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有表聚现象,平均含量分别为35.47,2.41 g/kg。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含水量、黏粒和粉粒含量减少;土壤容重、pH值和砂粒含量增大。③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土壤全碳含量、全氮含量之间直接作用显著,土壤容重对土壤全碳含量产生直接作用效应,土壤含水量通过土壤全氮含量对土壤全碳含量产生间接正效应;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产生直接作用效应,土壤pH值通过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产生间接负效应。[结论]祁连山南坡农田土壤比较肥沃,其土壤全氮含量及有机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为研究区植被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土壤养分。在当前耕作水平下,土壤全氮含量及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全碳含量的积累。土壤全碳含量、黏粒及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全氮含量的积累。
    • 于法展; 张忠启; 单勇兵
    • 摘要: 系统研究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库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碳氮循环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选取庐山8种典型性森林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分析测试,比较不同森林类型下土壤理化特性以及活性有机碳、氮的含量,揭示不同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库的差异与规律,以期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碳氮循环过程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 张娟琴; 郑宪清; 李双喜; 张翰林; 白娜玲; 张海韵; 吕卫光
    •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考察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西瓜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90 d,土壤pH趋近中性,为7.25—7.6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51%—36.68%、26.45%—46.33%、8.74%—22.29%;粒径>0.25 mm的土壤大团聚体的比重提升了2.88%—29.10%;随生物耕作时间延长,土壤Cu、Zn、Mn、Fe的含量无显著变化,而C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Mg含量则呈下降趋势;生物耕作组细菌数和放线菌较对照组分别提升54.95%—107.69%和15.81%—27.49%,而真菌则下降了28.67%—52.68%.综上,生物耕作能有效改善西瓜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升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细菌和真菌比,促进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生物耕作的密度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速度,缩短处理时间;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威廉环毛蚓对土壤的修复效果优于赤子爱胜蚓.
    • 宋达成; 王理德; 吴昊; 吴春荣; 赵赫然; 韩生慧; 胥宝一
    • 摘要: 为探讨不同年限对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理化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民勤绿洲退耕区不同退耕年限次生草地(1、2、8、13、20年)为研究对象,并将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测定和分析土壤理化性质(pH、含水率、砂粒含量、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变化特征及其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全氮、速效钾、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量磷等指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速效磷、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不同退耕年限对土壤pH值及真菌含量影响不显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8年之前是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 杨超杰; 杨成坚; 解文惠; 覃蕾蕾; 陈俊君; 覃勇荣
    •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岩溶地区野生兜兰的分布及保护状况,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硬叶兜兰、白花兜兰、麻栗坡兜兰和带叶兜兰等野生兜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观测野生兜兰在木论保护区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兜兰分布点的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并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以便为野生兜兰的生物学保育及引种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麻栗坡兜兰和白花兜兰分布点的植物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层三层,其中麻栗坡兜兰生境相对较好,土壤腐殖质丰富,小叶兜兰、白花兜兰、带叶兜兰分布的生境比较相近,生长在石壁或石缝中,生存环境恶劣,种子繁殖率低,对环境依存度较高,这是其种群濒危灭绝的原因之一;2) 五种野生兜兰根际土壤真菌在门水平上主要包括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在目水平和属水平上微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细菌在门水平上主要包括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兜兰主要分布点土壤微生物中的真菌和细菌种类比较丰富,不同生境的土壤微生物种群差异明显,说明在喀斯特岩溶地区,土壤微生物对野生兜兰种群分布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说明了野生兜兰对喀斯特岩溶地区生境要求的特异性;3) 木论保护区五种野生兜兰根际土壤的pH在6.49~8.39之间,N、P、K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无论是同一采集地的不同兜兰或不同采集地的同种兜兰,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每个采集地的野生兜兰都有一定的生境要求,并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的生境。
    • 赵萍; 徐国发; 李增玺; 王瑞丽; 于天阔
    • 摘要: 针对旱地土壤肥力不足、板结严重、肥料利用率低、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探索秋季深耕分层施肥技术的效果及其在辽北地区的可行性.在辽宁省法库地区(东经123.69°,北纬42.54°),以传统春季旋耕播种施肥、中耕追肥(传统模式)为对照,研究秋季深耕分层施肥(试验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含水率、容重、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模式对玉米增产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增产11.99%.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及收获期0~30cm的土壤含水率显著(p0.05).试验模式在0~30cm土层的速效氮、磷、钾含量显著(p速效磷>速效氮.说明秋季深耕分层施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作用;符合玉米生长过程中的需肥规律,增产效果明显,可以推广应用.
    • 瞿翔; 郝琦; 李媛媛; 何仕帆
    • 摘要: 为研究硅肥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不施硅肥为对照,设置4个硅肥施用量,研究了玉米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土壤理化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显著提高,土壤电导率、孔隙度及养分含量有明显的增加,产量提高12.23%~21.17%,施用硅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了淀粉含量.因此,施用硅肥能显著改善玉米田土壤理化特性,进而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最终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30 kg/hm2是较为合理的硅肥施肥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