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伦理

土地伦理

土地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322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行政与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全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等;土地伦理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文中、马卫华、乔美雅等。

土地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9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1322 占比:98.93%

总计:11444篇

土地伦理—发文趋势图

土地伦理

-研究学者

  • 付文中
  • 马卫华
  • 乔美雅
  • 于婷婷
  • 吕茂峰
  • 崔芳芳
  • 张军
  • 张振环
  • 彭飞
  • 李忠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黄芳; 曾蕾
    • 摘要: 任何话语都蕴含着一定的态度或立场,同时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自然文学语篇也不例外。自然文学语篇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通过独特的文学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同时历史语境有助于更好、更深入地解读文学文本。文章运用评价理论对自然文学经典之作《沙乡年鉴》中代表性语篇《土地伦理》的态度意义进行分析,并从历史语境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发现,《土地伦理》蕴含丰富的态度资源,其中以鉴赏类最多、判断类次之,情感类最少,既有铭刻式也有引发式的表征。通过这些态度资源,作者利奥波德表达了其对土地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美国当时资源保护主义政策的批判以及呼吁人们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通过历史语境解读,我们发现利奥波德的成长和工作生活经历、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资源保护政策以及科学理论等,是利奥波德在其自然文学语篇中通过科学、客观、详实的论述,凸显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生态思想的重要原因。文章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沙乡年鉴》的文学性、思想性及历史意义,验证评价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力,以及历史语境对文学作品解读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把评价理论放在文化语境中考量的一种尝试。
    • 林一卿
    • 摘要: 奥尔多·利奥波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科学家和生态文学作家,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他的代表作《沙乡年鉴》在生态文学史上与《瓦尔登湖》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书中的生态理念依旧对人们学习生态伦理和宣扬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 李凌波; 苏百义
    • 摘要: 马克思从伦理的角度揭示了人与土地构成一个相互依存、有机联动的生命整体,引申出人应对土地承担起道德义务和生态责任。重建人与土地的和谐共生、健康协同发展,是人的生态农业生活的目的和人的本质与价值复归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关于人与土地关系的伦理思考贯穿于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之中,内在于马克思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终极关怀深处,构成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一条显性逻辑线索。将马克思的土地伦理思想向与农业发展问题相联系,可为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启迪。
    • 谢鸿飞
    • 摘要: 私法配置土地权利的出发点是土地的经济价值,但《民法典》还必须关注土地的公共性、经济性和人文性,调适不同的土地伦理,突出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特征.土地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或债权不能简单套用法教义学,而必须在土地赋权逻辑和土地权利行使的框架下分析,土地经营权定性的法效果差异主要体现为权利期限和征收补偿.《民法典》将各类合同产生的土地租赁权统一为土地经营权,定性为债权在解释论上最为顺畅,但为凸显"三权分置"的创新意义和强化权利效力,将其解释为物权更佳,且在法理上亦无障碍.权利定性也无需区分不同种类、不同期限的土地经营权.
    • 吕茂峰; 于婷婷
    • 摘要: 出自《沙乡年鉴》的《大雁归来》一文几乎全篇通用比较性表达,与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主要表现为《大雁归来》的描写以丰富的比较表达折射出人与大雁的关系:第一,大雁对人类有益无损,是春天的使者.第二,人类的猎杀行为对大雁精神状态的影响.第三,大雁具有与人类相同甚至超越于人类的精神品格.另外,比较点的选择和称谓也有契合之处.
    • 吕茂峰; 于婷婷
    • 摘要: 出自《沙乡年鉴》的《大雁归来》一文几乎全篇通用比较性表达,与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主要表现为《大雁归来》的描写以丰富的比较表达折射出人与大雁的关系:第一,大雁对人类有益无损,是春天的使者。第二,人类的猎杀行为对大雁精神状态的影响。第三,大雁具有与人类相同甚至超越于人类的精神品格。另外,比较点的选择和称谓也有契合之处。
    • 赖清波
    • 摘要: 吴晟的"农村诗作",是台湾农村变化的沧桑史,为农村做最好的见证.其诗风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既受制于时代,也反映了时代,与台湾文艺思潮紧密相连.诗歌内容继承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传统与日据时期台湾农民文学的精神,对农村的"土地伦理"和环境关怀,是吴晟诗歌的核心关注.
    • 谢邦顺; 袁芷若; 李傲; 徐小雨; 尹静雅
    • 摘要: 在土地共同体上,人类不能完全站在人化自热的领域内进行土地伦理问题的思考,需要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进入自在自然状态,从某个角度切入研究土地伦理以及其所象征的自然关系,可以是"大雁归来"所象征的时节变换,也可以是树桩年轮的岁月沉淀;走出人类社会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以求知者而非征服者的角度去观察,进而整体性观察土地和自然,运用"和合"思想探求它们与人类的相互价值.
    • 王晓为; 徐畅
    • 摘要: 土地问题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伦理观念的释义、行为规范的操守和法律法规的实践.土地伦理是一个旨在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念,只有树立正确土地伦理观念、遵守土地伦理规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文章从土地伦理观视角,系统性地介绍了土地伦理及我国黑土地治理中的伦理导入,开展了土地问题的伦理学释义,讨论了土地伦理与黑土地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土地伦理与黑土地治理的演绎,给出有关黑土地治理的政策建议.
    • 贾若梅
    • 摘要: 《沙乡年鉴》第一部分"沙郡年记"记述了美国林务官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生活的经历,利奥波德运用朴素具体的文学语言描述了沙郡的一年四季与美好景象.他在"沙郡年记"中虽没有直接表达他的自然文明思想:"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的描述无不渗透着他对生态文明的追求与向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