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1-08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黑龙江省土地学会

会议文集: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湿地资源是以生态系统的新视角去认识湿地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湿地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温州湿地资源丰富,开展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运用相关生态学理论,以2008年Landsat5TM遥感影像为基础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三方面着手,对温州湿地的资源评估,构建了湿地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湿地评价方法,并对温州典型湿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该项研究为湿地资源的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是绿色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O2,这种功能对于维护大气中CO2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功能,对于人类社会和整个动物界以及全球气候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依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采用遥感估算模型,基于植被NPP物质量测算结果,分别测算陕北黄土高原绿色植物固碳释氧物质量,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测算其价值量.探讨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结果】陕北黄土高原固定CO2的价值在1978,1990、2000和2005年分别为141.27亿元、177.46亿元、170.09亿元和247.08亿元,平均值为187.72亿元;释放O2的价值取两种测评方法的平均值,分别为150.07亿元、188.52亿元、192.97亿元和281.48亿元,年平均值为203.26亿元,比固定CO2的平均值多15.54亿元.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林地>耕地)牧草地)园地>其他类型.【结论】近27多年的时间里,陕北黄土高原所进行的一系列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总体上分布沿北部向南部逐渐升高.陕北黄土高原南部的子午岭和黄龙山林地面积较大的地区也具有很高的单位面积价值.北部农牧交错带和中部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单位面积价值较低.
  • 摘要:本研究旨在应用地理资讯系统技术和地景结构分析,探讨台北市土地使用转变对地景变迁所造成的影响。研究过程系先利用地理资讯系统技术产生台北市1993年和2007年二期的土地使用图,再利用地景结构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t检定,分析台北市及其行政分区於15年间之地景变迁情形,并探讨土地使用转变对地景变迁的影响效应。由二期土地使用变迁和地景指数分析结果发现’台北市从1993年到2007年15年间的建地总面积逐渐增加,而林地与裸露地的面积持续地减少,由此可知,建地已有扩张至其他土地使用类型的情形,该土地使用变迁经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定法检定的结果指出,台北市都市扩张情形已对台北市的地景造成显着的影响。而12个行政分区中,仅有中山区於15年间的土地使用转变非常明显,造成对地景具有显着性的影响.由上述结果可得结论为:(一)应用地理资讯系统技术和地景结构与地景变迁分析,对於都市土地使用变迁及其对地景变迁影响之研究,确实为一快速,可行的监测工具,除了可获取不同时期之都市土地使用转变的相关资讯之外’还可以有效监测都市的地景变迁;(二)台北市从1993年到2007年15年间的土地使用变迁已对台北市地景造成显着的影响,因此台北市未来都市的发展应有更佳的都市发展模式,让土地使用能更活化,以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
  •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一切生产生活的载体。地质环境作为客观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应根据土地地球化学属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环境敏感区范围等指导土地利用的开展。同时,由于人为活动强度的加剧,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开展土地利用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并加强地质环境保护,避免诱发地质灾害,保护地质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本研究主要内容,(一)说明都市更新容积奖励引起争论之现象。(二)论述容积应与环境容受力、公共设施、环境品质、都市计划等,来建立关系来思考。(三)都市计划上,对各土地都已定了容积,都市更新时要奖励的容积之数量,要从哪里来。(四)内政部对容积奖励制度的解释与都市计昼法之间的矛盾问题有崩解都市计划之危机。(五)结论。
  • 摘要:城镇基准地价应用系统可实现非专业人员对城镇基准地价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该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并以花垣县为例实现了基准地价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
  • 摘要:国土资源保护、集镇土地市场管理、宅基地管理应该成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的三大基本工作格局,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目标、体制、建制、机制的转变是乡镇国土资源管理基本工作格局形成的重要条件,要切实解决乡镇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耕地保护难、集镇土地市场发育难、宅基地管理难、人员生存难、乡镇关系协调难等问题,努力形成符合实际的乡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格局。
  • 摘要:农户是支撑农村经济建设的内生力量,土地是农户开展土地利用满足自身需求的场所,政策是引导农户开展土地利用的指挥棒,尊重与引导农户土地利用意识调整与改变已成为确保大陆农地政策改革成败的关键。本研究针对农户土地利用意识调整与改变并非突变这一特殊属性,界定农户土地利用意识,梳理农户土地利用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基于此构建了农户土地利用意识识别的多尺度融贯推拉模型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以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江北区五宝镇万缘村、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古佛村、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长流村3个区4个村550户农户调查结果为依据,剖析农户响应政策的土地利用意识调整与改变过程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旨在为政策的制定和农地制度改革顺利推行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土地征收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动态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基于对中国土地征收政策及产权体系系统的分析,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存在产权主体虚置、产权客体模糊、产权主体残缺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借鉴过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大陆土地征收政策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借鉴先进国家成熟的经验,建立大陆完善系统的土地征收和农地产权体系。
  • 摘要:农地发展权补偿是建设用地价值减去农地市场价值以及土地开发成本后的农地发展权价值,农民集体按一定比例分享。计量方法内容上,本文按农地的区位评价和多用途加权平均的方法对补偿细化;rn 对农作收益界定,从农地总价值中剥离出农地市场价值,并分析了产权年期对于两种价值计算的影响;以土地增值税四级累进税率累加后的税率区间,作为分享比例的范围。实证测算中,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构建农地发展权定级指标体系,评价当前农地的区位条件并分为6级。求取同一级区农地征用、并按不同用途出让的地块其农地发展权补偿值,按照各用途的开发概率对其补偿值加权平均,得到该级区的最终补偿值。
  • 摘要:经济折旧(economic depreciation)系指资产价值随时间经过而降低者。於不动产之建筑物部分.因实质毁损而使价值呈递减趋势;土地部分,一般则梘其不发生折旧(Fisher etal.,2005).折旧之相关实证研究中,Malpezzi etal.(1987)之後许多研究以屋龄及屋龄平方为自变数进行回归分析,两者系数往往达显着性水准,显示不动产价值在建筑物耐用年数期间价值先降後升,使不动产价值递减的折旧观点受到质疑;本文以高雄市房地产交易价格资料进行复回归分析,分别推估透天住宅土地、建物及不动产的折旧情形,以分析不动产价值逆折旧现象,导因於土地使用价值与再开发价值的交互作用,致呈现先降後昇之情形.
  • 摘要:随着大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供给的刚性与土地需求的弹性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包括党的十七大报告都一再强调,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集约利用成为中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重点研究土地集约利用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系是科学制定指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保证土地集约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
  • 摘要:“有土斯有财”是中国人一个根深蒂同的观念,买房子、成家立业乃天经地义之事。但是,由于近几年房价节节攀升,“住”的问题已成为不少人的噩梦。而高房价所衍伸出来的社会问题,诸如中产阶级买不起房子、新毕业大学生群体租不起房子、农民工进城后只能栖身于城乡结合部违建住房之中等等,致使“房事”已成为社会非解决不可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正在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 摘要:中国自古有云:“安居乐业”,然而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同时伴随着“蚁族”、“胶囊房”等新名词的诞生,房产价格成了百姓街头巷议的话题,如何合理调配土地资源,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成了中国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着重从土地管理的角度结合房地相关政策探讨房价调控问题。
  • 摘要:因应中部国际机场的设置,水湳机场在2004年迁建至清泉岗机场,并於2005年解除飞航管制禁限建。水湳机场的迁建,不仅代表都市空间的释出及土地开发的机会,也对转化都市性格、落实都市愿景以及增加台中市在国际版图的能见度等,有更深远且具指标性的意涵。本文藉由搜集近十年来台中市水湳机场原址地区(即水湳经贸园区)整体规划,有关土地开发的计划拟定与执行,加上周边公告现值与之变动,分析土地开发的计划拟定与执行过程对周边土地价格之影响.
  • 摘要:都市更新权利变换制度是一种新的产权建构,该机制设计为土地所有权人提供土地,建筑物所有权人提供建筑物,他顼权利人提供权利,实施者提供资金,政府提供都市更新执行之法律4与审议平台,共同为促进都市土地有计划之再开发利用,以复苏都市机能,改善居住环境,增进公共利益6。rn 权利变换观念系源於台湾地区民间实行土地开发方式中的合建模式的改良(潘俊和,2003);由土地所有权人、合法建物所有权人、他项权利人或实施者,分别就其权利变换范围内之权利价值及提供之资金,共同参与、共同分担风险,依其权利价值比例,共用更新後之成果(杨松龄,2006)。依据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处统计都市更新事业计画核定案,自2002年3月2工日至2009年工2月3工日止共计93件,其中以权利变换方式实施重建之个案占63件,而土地权利人委托都市更新事业机构之股份有限公司为实施者之个案占8工件6,由此可见,寅施者挟其资金与专业优势,运用权利变换机制实施都市更新事业,成为土地权利人办理都市更新的重要合作夥伴与重建方式。权利变换这一创新且运用普遍的都市更新开发方式,亦成为政府协调土地权利人与建筑开发商之合作与利益分配关系,所积极推动之都市更新重建制度。
  • 摘要:台湾地区都市更新之实施目的,旨在让老旧都市社区或公共设施与生活机能欠缺不足之地区,得透过多数决(所有权人三分之二以上及面积四分之三以上)之强制同意更新後,由政府基於公权力之介入,审议土地所有权人相互间之权利分配是否合理,并协助开发商强制执行旧建物之拆迁补偿,祈能改造并再开发或更新都市之机制,其寅施方式依其建筑开发程度之不同,区分为重建、整建或维护,目的与效用均在改善老旧都市之生活机能或居住环境与增进公共利益等行为,其目的与方法概与大陆地区之旧城改造相似,惟,最大之不同乃在创设了「权利变换」之机制。所称:权利变换,系指都市更新前土地、建物所有权人与其他权利人之权利或实施者(开发商)所投入之资金,透遇三位不动产估价师评估之权利变换估价,并经过政府所成立之专家学者审议委员会,审议找出最有利於所有权人之评估变换值,再以公开透明之方式予以公告,变换旧房地权利价值为都市更新後新建房屋权利价值与房屋抽签分配之公平合理机制。
  • 摘要:煤炭开采型国有企业亏损及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财政困境成为制约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资源开发补偿的主要因素,而土地管理缺位、土地利用制度不健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实现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艰难。本文首先从资源补偿机制和资源历史补偿机制两个方面确定资源开发补偿主体:其次分析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下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困境:最后从更好发挥国土职能部门的作用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摘要:集体土地产权保护问题是我国大陆征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征地工作中集体土地产权保护的基本现状,为研究制定征地中集体土地产权保护对策提供依据和基础。
  • 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下,大陆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主要采取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办法使用土地。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征地补偿机制从未按照土地的真实价值和农民的财产权为核心予以补偿,而是以人员身份的安置为核心予以一定补偿和安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提速,征地量巨大增加,土地市场价值日益显现并剧增,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征地补偿机制早已受到质疑,并在征地补偿工作中,切实地引发了大量问题和矛盾,增加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难度。
  • 摘要: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比较分析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权利在安置前后发生的变化,说明了安置过程中安置区土地权利的损失;依据土地产权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以现行土地征收制度为基础,阐明安置区土地补偿的实质内容,并提出相应保护安置区土地权益的建议。
  • 摘要:关于土地征收之意义,学理上,论者有谓: [土地征收,依我土地法之规定,为国家於有属於公共利益之法定种类特定事业之主体(土堆需用人)之请求,限制土地所有人之意思,以补偿为条件,为土地需用人设定其事业所必要土地之支配地位,以使其取得其土地所有权(一般公用征收则包括土地使用权)。简言之,即为公益上之必要,基於国家依据法律所为之创设的处分之特定财产权(土地所有权)之有偿取得2。』另寅务上,依司法院释字第425号解释之见解:『土地徵收,系国家因公共事业之需要,对人民受宪法保障之财产权.经由法定程序予以剥夺之谓。』
  • 摘要:本文在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而竞争的大背景下,尝试分析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可转让土地发展权交易政策出现的制度原因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为验证地方政府合作不会对锦标赛理论下的晋升考核指标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假设,本文还尝试采用含有个体效应和附加非观测效应的倍差估计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可转让发展权交易政策对晋升竞争的核心考核指标GDP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的土地发展权交易政策确实对指标交易购入方的GDP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即在县级地方政府层面,土地发展权的交易明显有利于竞争对手利用交易来的土地发展权指标为招商引资提供不可或缺的土地要素,扩大二三产业的投资规模,进而获得GDP增长绩效,这有悖于“锦标赛论”地方政府以GDP为核心指标展开“非合作”博弈的观点。事实上,地方政府间的土地发展权交易,是地方政府为各自的地方最大化利益而展开的合作。当然,由于市场方式对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进行二次分配所带来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可转让发展权交易政策也起到了促进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 摘要:以集体土地流转市场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两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模型,基于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将不同纳什均衡为实现帕累托最优提出的制度创新措施应用于集体土地流转市场中,为改进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提供建议和措施。
  • 摘要:本文试图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结合我国土地公有制,分析我国农用地价格构成。文中指出农用地价格是指购买农用地所有权所付出的代价,其价值量包括利用农用地产生的收益量与农用地特殊属性发挥的功能价值量。依据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的绝对地租及级差地租,从农用地_十地所有权应实现的经济价值量、农用地地力、地块区位、物化劳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农用地价格构成的测算方法。
  • 摘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强农民生活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征,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以湖南省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为例,介绍了环洞庭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实施环洞庭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并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和各地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建议。
  • 摘要:征地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论研究界和政策研究界对此探讨了多年。2008年召开的中共17届3中全会的决定,终于对这个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决定》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形势,提出今后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具体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决定》明确提出:要“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决定》还提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发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 摘要:2011年1月21日,在《物权法》出台3年之后,在拆迁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新《征收条例》),原《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拆迁条例》)同时废止。新《征收条例》改“拆迁”为“征收”,界定“公共利益”,取消“行政强拆”等一系列规定对房地产拆迁市场将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
  •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大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得到推进,而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占地,主要是通过农地的征收来实现的。但是大陆土地征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大量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本文从大陆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的弊端出发,提出了以产权保护为中心的土地征收制度。
  • 摘要:土地征收的本义是满足公益建设用地.孙中山却赋予其解决土地问题的内涵。在“平均地权”纲领的指导下,国民政府的土地征收补偿以市场价格为标准进行补偿,由土地征收审查委员会监督执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以搭发土地债券的形式补偿土地所有者。尽管国民政府并末严格的按照征地法实施征地,但足其对当前中国解决征地问题仍然具有一定可资借鉴的经验。
  • 摘要:为提高近郊经济区内新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综合整治集约利用水平和促进区域环境保护的要求,大陆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突破了原有的政策瓶颈,对新农村居民点的土地进行整治,特别是对近郊经济区内新农村居民点的综合整治、土地的节约集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工作方法,为今后一定时期内近郊经济区新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综合整治、节约集约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变被动式滞后管理成为主动出击跟踪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新农村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提高近郊经济区内新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综合整治、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区域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本文拟以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近郊经济区新农村居民点实践为例进行探析。
  • 摘要:采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集成土地整治项目专项工程专题信息,研究建立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实现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的地域管理、部门管理、联络员管理及专家系统查询等系统化管理功能,项目基本信息管理、成效分析指标管理、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管理、单个子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管理等绩效评价指标管理两大功能。rn 为土地整治综合项目的建设布局、规划设计、实施监督、检查验收和绩效评价提供信息化技术平台。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并分析土地综合整治系统,为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建议。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当前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建立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三位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系统。并制定有利于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才能真正实现哈尔滨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这即对“十二五”期间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目前,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总体部署,“双保行动”正在扎实推进和不断深化,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协调好“保障经济发展,保护耕地红线”关系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即结合北京市门头沟区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实际,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分析该区在土地开发利用和农用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 摘要: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目前中国耕地面积还呈锐减趋势,它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好耕地保护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央确定的关乎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具有长期战略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中国耕地资源现状出发,分析耕地减少的原因,并且对国外耕地保护采取的做法进行剖析,提出新形式下中国耕地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 摘要: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林甸县近几年耕地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比较,应用相对变化率法对林甸县辖内各个乡镇和林场农场的耕地空间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林甸县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深入分析,最后针对林甸县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以阿城区2009年耕地为研究对象,从微观最小图斑尺度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耕地稳定性评价,并对耕地的稳定性进行分级,为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依据.评价结果表明:(1)从数量上看,整体呈正态分布,不稳定和稳定耕地较比例小,不稳定和稳定图斑的耕地比例较高;2)从空间分布看,不稳定耕地主要分布在阿城区西北部地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双丰镇、亚沟镇等;较不稳定耕地分布在不稳定耕地外围,较稳定和稳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远离城区和交通干线的东南部地区。
  • 摘要:本研究以哈尔滨市郊区农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收集统计资料、影像资料。应用标准的调查数据及1989年、1996年、2000年、2001年、2005年遥感数据,利用相关模型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哈尔滨市已变化农用地情况,并建立了农用地单元面积模型,利用该模型反演哈尔滨市郊区农用地1989、1996年的农用地数量及分布,分析了哈尔滨市农用地的时空动态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结合概率矩阵和变化矩阵,预测了哈尔滨市郊区已变化农用地的未来趋势,并结合DEM数据对哈尔滨市郊区农用地分布进行了3D空间模拟。
  • 摘要:台湾於1949年起实施第一次的农地改革,改革重点着重於地权改革,以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并於2000年实施第二次的农地改革,藉由修正农业发展条例,放宽自然人及农企业法人有条件承购农地,由传统的「农地农有农用」转化为「放宽农地农有,落实农地农用」,藉农地产权自由化,解决原本产权制度下无法吸引进来的资金、技术及劳力等问题,并增加农地利用效率。而中国大陆在1949年以前,农地主要为私有,亦有所谓的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的社会阶级,在1945-1949年间开始进行第一次农地改革,即消灭地主阶级,将农地重新分配,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 摘要:都市蔓延过程中,对於周边农地产生转用与粮食生产功能产生显着的压力,此等变迁所造成的影响,即为土地使用与地表覆盖的变迁冲击,也是近年国际研究的重点之一。农地因都市蔓延而产生变迁,其影响造成不适作农地增加,农业生产功能破,而蔓延的区域,亦因非属都市计划之管制范围,无法有效配合都市之成长,进而产生城乡环境的混乱,其影响甚为显着。本文透过空间统计中的自相关系数,探讨都市与周边农业农地在85年至96年间转变为建地的数量,检视是否具有空间聚集以及差异性,作为进一步规划或利用都市与周边农地资源之参考。
  • 摘要:当前,正值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黑龙江省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为了进一步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黑龙江省目前正大力开展“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的双保工程。本文是在对黑龙江省不同历史时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质量以及分布等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总结提出了黑龙江省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黑龙江省土地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解决好土地供需矛盾以及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 摘要: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质量下降,人地矛盾尖锐。当前中国土地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最近一些媒体发表了很多有关报道,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据媒体报道:2011年5月18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严格规范土地管理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强调:大陆土地国情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资源极度稀缺,二是利用严重浪费。要突出重围,必须彻底打破土地利用“极稀缺大浪费”的格局。
  • 摘要:节约集约用地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有效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现实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已刻不容缓。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积极研究并采取措施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土地利用状况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搞好节约集约用地管理,进而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 摘要:本文是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进行了探讨。重点从工作底图的制定、现状值调查技术、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以及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开发区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立足于顺义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探讨了顺义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变化原因等,研究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顺义区的农用地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变化最为剧烈,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占用的基本都是耕地;另一方面,原本是几个小的集镇正在集中连片,而且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将形成“顺义新城”。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顺义区在受北京市中心辐射的同时,其地势平坦,没有山地的阻拦,也造成“摊煎饼”式迅速发展。针对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除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保护基本农田外,在新的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利用基本农田来控制城市的外延并满足城市对绿地空间的需求。
  •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战略规划,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通过土地利用措施的调整努力发挥碳汇潜力;通过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 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动,人类通过利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形成了对土地的干扰,影响了土地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汾河是山西的第一大河流,汾河上游是特大城市——太原市唯一的供水之源,是山西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敏感区,其土地利用方式与山西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参照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冉圣宏等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分析了汾河上游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结果表明:16年间,汾河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水分调节和水供应所带来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大幅度减少,生态经济协调度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度协调的边缘,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尤其足宁武县、岚县和静乐县。
  •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及政治的民主化,台湾人民对於环境的敏感程度也是逐渐的提升,民众所要求的生活环境空间,不再仅是一个以经济生产为主的地域,而是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育、文化上的认同、及一个可为社区民众所治理的环境。以往台湾的发展经验是以经济成长为最主要的标的,也由此创造出经济的奇迹。
  • 摘要:本文作者在指出仅仅从政府自身行为的约束角度来实现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保护的有限性的同时,提出村民分享集体土地产权收益保护程度的大小自然取决于其自身通过集体联合行动保护与抗争的强度和能力,对我国大陆征地中集体土地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摘要:土地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对进一步规范土地征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不断加强土地征用与管理提供依据。
  • 摘要:农村土地是作为农户重要生产资料和财富积累,对农户劳动力配置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农户为视角,通过对安徽省、湖北省602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为推进大陆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土地改革提供现实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土地制度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为:农户是否转出耕地、劳均耕地面积、农户耕地是否有承包合同、平均耕地地块面积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平方,其中,劳均耕地数量与农户劳动力乡城转移概率存在倒U型关系:转出耕地行为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农户耕地是否拥有承包经营合同对劳动力转移具有负向影响。依据研究结果,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减小耕地细碎化程度,可为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 摘要: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本文从农户视角分析宅基地流转的原因,探寻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Logistic分析法。研究结果: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务工距离、社会保障水平、宅基地距城镇距离、宅基地流转方式、宅基地流转收益、人均住房面积等因素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明显正向影响。其中,非农收入和宅基地流转收益对农村宅基流地转正向影响最为显著。户主年龄、宅基地利用情况等因素对农村宅基地流转具有负向作用.研究结论:农村宅基地流转应基于农户自愿原则,通过提高农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水平和经济意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针对性措施,促进农村宅基地健康有序流转。
  • 摘要:通过分析农地流转市场内外部信息建立了农地流转市场信息流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对称类型。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市场主体搜集信息的量、质和市场主体特征差异及属性信息重要性上对农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对称形成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信息不对称度与转入方和农户的农地市场信息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确定最适度的信息对称区间及应对策略。
  • 摘要:新农村的土地的利用涉及如何切实保护耕地和合理用地效益及环境保护,解决这个十分前沿的问题,应从转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角度为出发点,向节约集约要效率、向综合整治要效益,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法严格保护资源为宗旨,走内涵存量综合整治,挖潜节约集约用地和环境保护之路。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山湾村土地整治、环境保护和集约利用方式的成功转变实践是以加强新农村土地整治、环境保护、合理开发、集约利用为前提,以提高新农村宅基地集约化整治利用程度和依法深入开展整治新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为重点,转变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采取积极的集约用地方式,多层次加强新农村土地整治、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严格土地资源管理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同时,在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方式上和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策略上的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合理统筹规划,深入实践新农村土地整治、环境保护策略和有效措施,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上的根本转变,进而全面深入地促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共同发展。
  • 摘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国家目标层——专项目标层——指标层”三级土地整治效益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在保红线、保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综合效应。
  • 摘要:以广东省佛冈县为例,提出一种基于GIS空间技术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区的划分方法。根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区的用途和要求,结合佛冈县实际情况,利用ArcGIS9.2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区范围。该方法可以实现对佛冈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 摘要:研究目的:为中国实施虚拟耕地战略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比较优势模型,比较优势测定方法。研究结果:就中国与印度虚拟耕地贸易而言,中国在大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则在玉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与美国之间的RCA比较优势与净出口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应重点出口大米与玉米,美国因重点出口小麦与大豆。研究结论:基于比较优势开展虚拟耕地贸易,可以起到提供耕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等作用。
  • 摘要:目前对耕地系统功能的评价研究尚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土壤功能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尝试运用系统理论和数理方法列举了反映耕地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得分法对2000至2008年湖南省邵东县耕地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评价应用。
  • 摘要:振兴产业是促进社区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经济利益的获取,是以侵蚀资源基底(resources—base)为代价时,资源本体的衰退亦将象徵着社区不再永续发展。 Walck and strong以Aldo Leopold所提土地伦理概念为基础,建构土地伦理及权力关系对土地健康的影响模式,阐述前两者将影响土地利用的行动,渐次导致土地是否健康,而土地的健康与否亦将回馈至土地利用,两者互为因果,成为社区产业能否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即藉由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及文献搜集之研究方式,探悉台湾原住民社区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并检视该理论基础的适用性。rn 位於石门水库集水区山坡地上的石磊部落(Qalang Quri),隶属新竹县尖石乡玉峰村,是一个泰雅族原住民社区,交通不便,限制了该地观光产业的发展,使得居民仍多以农业经营为主,惟其农业活动除受限於土地使用管制规范外,更常被指责是导致近年来山崩,土石流造成水库淤积日深的祸源:又因过往多釆喷洒化肥等不循土地伦理的农业经营方式,亦被指称对於生态环境及土地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对於向来被视为.山林守护者j的原乡居民而言,不啻是个重大的打击。近来,有若干原乡居民为扭转外界此种刻板印象,乃在土地伦理的省思下,尝试以融合传统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TEK)的无毒自然农法为其农业生产的技术。惟此种农业技术在推行过程,并非皆无阻碍,如何藉由社区自主的力量以推广这项技术,并开拓良好的市场产销通路,是为当务之急:而政府或其他非营利组织的资源,适时给予支持,且社区建立自主分配机制,或将是促使部落经营得以获致稳定收益的重要助力。
  • 摘要:环境影响评估程式中民众参与之客观功能,为协助主管机关获取充分资讯与决策正确陆,并提高决策之接受度。由於大规模或是对於环境较具影响性之重大开发案,影响之空间范围广大,因此所涉及之环境问题有高度之复杂性,需要藉助各界人士协助决策机关获取充分之相关资讯,以提高决策正确性。且因大规模或是对於环境较具影响性之重大开发案对环境可能产生之影响,在时间与空间上多具有延展性,故潜在受影响之人,并不限於现阶段权益受影响之利害关系人。在实际个案中,不乏有开发场址周边居民于取得期待之补偿後,放弃对环境品质要求之情形,而导致合理之环境品质要求亦同时被弃守。故环境品质若属不可自由处分或贩卖之共同自然生存基础,则非属利害关系人之民众之参与亦有助於以公益考虑环境利益。故该等民众之资讯请求权与司法救济权,亦应并受保障。
  • 摘要:废弃物清理法第71条第1项规定:[不依规定清除、处理之废弃物,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执行机关得命事业、受托清除处理废弃物者、仲介非法清除处理废弃物者、容许或因重大过失致废弃物遭非法弃置於其土地之土地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限期清除处理。届期不为清除处理时,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执行机关得代为清除、处理,并向其求偿清理、改善及衍生之必要费用。届期未清偿者,栘送强制执行: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或执行机关得免提供担保向高等行政法院声请假扣押’假处分。]第3项规定:[第1项必要费用之求偿权,优於一切债权及抵押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49条规定:[依第43条、第44条规定应缴纳之费用,优先於一切债权及抵押权。]水污染防治法第71条第1项规定:[地面水体发生污染事件,主管机关得命污染行为人限期清除处理,届期不为清除处理时,主管机关得代为清除处理,并向其求偿清理、改善及衍生之必要费用。届期未清偿者,移送强制执行。]第3项规定:[第1项必要费用之求偿权,优於一切债权及抵押权。]依据上开规定,该等清理费用均优先於一切债权及抵押权,为债权平等原则的例外,其他债权人与抵押权人的受偿次序劣後,对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影响甚大,但过去国内相关文献甚少,该等规定的法理依据何在.如何妥适地解释适用,亟待研究。本文将参考美国全面性环境应变补偿及责任法与相关文献探讨之。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和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研究海岸带湿地变化及原因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3年Landsat5TM和2003年Landsat7 ETM+影像数据,采用遥感、GIS及GPS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温州滨海湿地进行定量化研究,查明了海岸带湿地的类型分布与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温州市海岸带浅海、滩涂面积萎缩;海水养殖急剧增长;互花米草潮间沼泽大面积扩张。人类活动已经对温州市海岸带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保护温州海岸带湿地资源生态已刻不容缓。
  • 摘要:地温与春早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2009年与2010年5月的气候异常对农业生产与管理带来显著影响.本文利用2009与2010年5月的2期MODIS温度产品,将2期地表温度数据划分5级,建立温度矢量空间格局;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地表温度不同等级斑块的特征、地表温度格局与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导致地表温度格局变化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9年地表温度比2010年明显偏高,两年温度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2)景观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景观破碎程度高,景观格局相对复杂;2009年较高温度是聚集的,而2010年较高温度分布较为离散;(3)气候因素差异决定了黑土带不同年份地表温度格局的巨大差异,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土壤类型决定了地表温度格局差异;揭示了土地利用、地形、气象等因素对耕地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该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春早监测、耕地质量评价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各乡镇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年二调矢量数据和阿城区1987年地形图等数据源,采用景观指数法、相关分析法、缓冲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在计算几何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ArcGlS软件绘制Voronoi图,分析了阿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论表明:①阿城区农村居民点总体上属于集群分布,规模较小,但个体差异较大。②阿城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受地形影响,西北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分不多,规模大;东南部农村居民点分不少,规模也较小.受交通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多分布在公路、河流两旁。另外,农村居民点分布也与个乡镇的经济状况关系密切。③整个阿城区景观格局稳定性较弱,应加强生态建设.
  •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为根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经济发展理念是大陆“两型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扩展。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文章在界定低碳土地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构建低碳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
  • 摘要:台湾地区自1993年9月底起,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7%,已进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高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12月底老年人口共有2,457,648人,占总人口的10.63%,未来与欧、美、日等先进高龄化社会国家一样.消费与生产均将以老年人为主力.随着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老人住宅及相关产业,未来之需求量鹿大患可预期。为此,台塑集团费钜卖於桃园县龟山乡兴建老人住宅-长庚养生文化村,供60岁以上长者居住,计划分3期共兴建4,000户,可居住6,000人;完工後,却仅300多人造住,入住率不高,部分住宅并改作其它使用.其原因包含多个层面,本研究将从其初始之土利用区位选择探讨.经透过质化研究,深度访谈产官学界人士.归纳出区位选择错误确系经营不利之主要原因之一.
  • 摘要:资源型城市在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关系到未来大陆战略性规划能否顺利实现。本文采用国际上定量分析常用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大陆最大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一伊春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伊春市所辖17个县区出现了生态赤字、生态盈余较小、盈余较大和盈余明显四种情况,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差异较大;二是伊春市2003-2008年都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足生态盈余逐年降低,可持续发展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最后,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 摘要:城市土地二次开发有被动式、政府主导式和政府企业互动式等多次模式,但都面临破解开发成本和保障原土地使用者的权益问题。需关注“权益”内涵的不同理解,需尊重原土地使用者的发展权和财产权问题。需倡导原土地使用者自身开发或参与合作入股等多种方式分享未来收益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体现“共赢共享”。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城中村改造参与各方的相互关系和利益诉求,明确各利益主体博弈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参与各方的均衡战略。研究方法:博弈论,成本.效用函数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中村改造实质上是各利益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关系达到利益均衡的一种博弈,政府在综合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和自身合理利益的基础上,既要充分保障业主的利益使其支持改造,也要考虑提供优惠政策让开发商在改造中有利可图从而让其积极介入改造,使博弈朝着“提供-支持-介入”的最佳均衡方向发展。研究结论:利用博弈模型和成本效用函数来分析和量化城中村改造中各利益主体复杂的利益关系及行动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两型社会”背景下,适合新区开发的运营模式。通过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示范区益阳新区为例,分析了益阳新区开发的适用性政策、运营模式以及集约节约利用方式。本文总结的新区开发运营模式,不仅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其他片区开发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经验,且为探讨大陆新区开发新型的运营模式提供了依据。
  • 摘要:都市更新推动绩效不彰来自于包括地主、权利关系人与实施者等更新行动者,对於更新认知差异与权利变换无法取得共识,所采取彼此不信任和不合作的行为.不合作行为不仅延迟都市环境改善时程,更增加许多交易成本,使都市更新推动更为困难;rn 另一方面土地整合困难在於土地产权问题,土地产权细化在土地整合过程中,地主会有坚持问题.无形中增加土地开发成本.少数坚持不合作、策略性要价行为、搭便车行为、欺瞒、不信任、寻租等,皆为造成都市更新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rn 而社区密集的网路可让居民为了相互的利益而互助合作,也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强韧的互惠性规范.人际网路可以强化社会中互惠性规范的力量,如遵守承诺以及接受地方社区行为规范等,进一步也提高了沟通与讯息流动的速率.都市更新地区中的网路结构又可依联系内容的不同,进一步区分为一般社区内的人际网路.以及以都市更新相关资讯流通与相关事务交流为主的更新网路,藉由网路中相互的连系得到资源的提供与协助.同时也能为网路成员达成共同的目标;本研究将探讨更新地区中人际网路与更新网路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关系。rn 本研究首先探讨并分析都市更新推动困境,以集体行动与社会网路理论及文献回顾为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则采用更新地区问卷调查.探寻整宅住户社会网路情形以及影响更新因素状况,进行描述性归纳统计及社会网路分析,厘清整宅社区个案更新现阶段进行情况.检视整宅更新实施关键问题的住户认定焦点,进一步采用ANOVA单因数变异量分析与Tobit回归分析,结合整宅住户社会网路结构与更新合作网路两者间的阕连,期盼找出阻碍整宅更新现阶段困境的症结讯息,寻求对策解决之道。
  • 摘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技术,研究区域城市化水平空间趋势模拟。首先,以县域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运用AHP-信息熵-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辽宁中部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而,根据“尺度下推”理论对县域单元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空间尺度转换,实现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空间趋势模拟,并分析了区域城市化水平模拟结果空间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对县域单元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空间趋势模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揭示县域单元内部区域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区域城市化水平是以一定空间结构形式存在,或以一定外在表征间接呈现,并可以利用各种空间指标表达。
  • 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与监查的需求,基于高分辨率信息需求理论支持下的信息挖掘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数据库支持下的基于多尺度基元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法。首先构建多尺度基元模型,采用光谱和形状信息相结合的混合分割算法在一系列尺度下获取内部特征相对均一的不同级别尺度的基元对象;再对不同尺度下的基元对象进行特征分析,提取每个象元在不同尺度下的特征;然后在数据库的支持下,计算不同时相像元之间的多尺度特征距离产生差异图像:最后通过合理的阈值得到变化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多尺度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能极大的提高城市复杂环境下变化区域与非变化区域之问的可分性,对变化区域的检测有很强的鲁莽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面向对象的遥感变化自动检测方法。
  •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土地法制的历史源远流长,就法域而言其历经了四个阶段:公法、私法、经济法和环境法,推动人类土地法制发生这种变迁的内在动因就在于伦理观念的发展嬗变。
  • 摘要:土地使用管制是政府配置土地资源、干预土地市场的一种方式。纠正土地使用的外部性、提供公共产品是管制的主要目的.土地使用管制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必须注意加强对其效果的研究.这些效果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土地使用管制本身是有成本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使用管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具有弹性化和市场化.由于管制而给有关主体造成的影响可通过税、费或者补偿的方式予以再调整,以维护社会公平,并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通过对大陆土地使用管制形式、目的、效果及其利益补偿的回顾,得出了几点对大陆土地制度有益的启示,这些制度包括耕地保护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城市土地出让制度。
  • 摘要:当前,江北产业集中区国土管理工作正处于重要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在外部环境中面临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法律有障碍的问题,在内部存在着白手起步、条件艰苦、人少事多、环节繁杂、效率低下、困难很大等问题。历史把国土管理长期面临“两难”境遇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在错综复杂甚至批评质疑的环境中,严峻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在迎接挑战、应对考验的过程中,既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探索,又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国土管理经验与智力成果,勇于从微观事务和重审批中走出来,敢于把权利和责任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抓起来,更加善于关注宏观,善于加强监管,善于制度设计,依法行政,善始善为。不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为集中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作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保障和服务“四化两型”建设,促进科学发展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对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求把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破解国土资源管理难题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问题的有效途径。
  •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是生产方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地利用有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确定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系;调整用地结构,统筹城乡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综合效益;内容三规融合,上下政企结合等战略,配合政府对土地利用实行宏观管理,同时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摘要:大陆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如果说从1990年国务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5}号1990】开始计算,已经有20余年了。在这之前,还有海南及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的改革试验。20多年来,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近些年来房价的上涨,土地财政的凸显,以及征地、拆迁中的诸多矛盾等问题的出现,社会上一些人对土地招拍挂出让甚至有偿使用的方式产生怀疑,认为土地招拍挂出让抬高了地价,从而抬高了房价;有的人认为应将一次性收取几十年的土地出让金改为年租制;也有的人认为要以税代费(出让金),还有的人认为集体土地也应直接进入市场等等。更多的人则认为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成绩是主要的,有偿使用的制度必须坚持,但方式需要改进,管理需要完善,改革需要深化。对此,笔者从宏观层面上对几个问题也有所思考。
  • 摘要:1949年以来,大陆房地产市场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房地产过热、市场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宏观调控等5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而成为大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改善国民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的敏感度,并预测现行政策下长沙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北京市的住宅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住宅用地价格与之同时持续上涨。本文采用2000~2009年北京市地价动态监测数据,剖析10年来北京市住宅用地价格持续上涨的深层原因,提出调控建议:调控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回到正常状态,需要从调控土地供应和土地需求两方面入手,当前调控土地供应主要是切实增加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土地需求的关键则是管住信贷闸门、管住货币流通总量、遏制土地需求的非理性膨胀。
  • 摘要:近年来,台北捷运芦洲线的开通,造福了新北市芦洲等区的民众。对於长期以来仰赖公车的通勤族,是为一大福音;芦洲线的开通对於新北市的房价有了新的影响效果。为此,此研究的动机在於捷运芦洲线开通对新北市芦洲区的房价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rn 邻近捷运芦洲线的中,小学校周边的不动产,将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此研究期望能够建立一套对於捷运芦洲线土地开发所产生的效应,进而调查芦洲区邻近的房价波动趋势与现况。此研究选定的研究方法为回归模型、相关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首先,调查芦洲区邻近之房价现况:再者,以问卷调查之方式取得实际的有效数据,以提供实证分析时所需之数据来源;尔後,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体来进行实证分析的相关研究与探讨。rn 鉴往於此,新北市的房价是否与以往有着不同的变动。首先,应要藉由调查芦洲区邻近之房价情形,进而对於捷运芦洲线的开通是否具有显着性的影响。rn 此研究将探讨捷运芦洲线开通对於新北市芦洲区房价之影响。最後,期望此研究的成果与方向能够提供未来有关政府机关决策时之参考依据。
  •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的协调发展计算模型,使之成为满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定量工具。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①从时间上看,协调度等级由初级协调转为良好协调,但协调度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②从空间上看,省区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③按照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将31个省区分为7类,分别体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差异。研究结论: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生态环境评价的协调发展计算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 摘要:研究目的:提高用地效益,为政府制定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姜堰市的低效用地利用存在投入水平、容积率和产出水平低,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占比和建筑系数高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出让价格过低、招商主体盲目竞争和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通过提高容积率可挖潜土地面积43.97公顷,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可挖潜土地面积28.54公顷。研究结论:建立并严格实行工业项目进入和退出控制标准,加强工业用地节地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激励机制,加强工业用地储备开发,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
  • 摘要: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合理组织区域土地利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必要条件。充分认识居民地体系演变的时空特征,可以为城乡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依据。本文以三江平原北部抚远、饶河、绥滨、富锦、宝清、友谊、同江等七个县市为研究区,分析其居民地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54-2009年,居民地整体表现出增建、扩建、增建的节律特征。(2)1954年居民点主要分布在西部,集中于大型农场附近;至1976年间,居民点向全区域扩散,高居民点密度区亦逐渐分散;至1996年间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明显,但此后居民点核密度高值区再次趋于集中。(3)居民点分布的主导方向一直为东北-西南向。(4)建国初期,该区域居民地呈集聚分布特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居民地体系空间结构。但后续农场建设、土地开荒所引发的大规模居民地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居民地空间体系,呈现出随机分布状态,新的体系结构仍在形成与变化之中。
  •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挂钩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认识问题、拆迁后农民生活问题、拆建资金解决问题、多部门配合和与相关规划衔接问题、占用和补充耕地问题、项目区权属调整问题、建新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性问题、部分区域指标不足问题。(2)规范挂钩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有加强试点选取和建设的论证及宣传力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妥善处理土地权属及地类转变问题、推广和借鉴垦区的经验、多渠道解决增减挂钩资金问题、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强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管。研究结论:规范挂钩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对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