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唑吡坦

唑吡坦

唑吡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1189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刑事技术、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材之路论坛、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唑吡坦的相关文献由752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忠山、张蕾萍、杜鸿雁等。

唑吡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1189 占比:99.50%

总计:41394篇

唑吡坦—发文趋势图

唑吡坦

-研究学者

  • 于忠山
  • 张蕾萍
  • 杜鸿雁
  • 栾玉静
  • 董颖
  • 崔冠峰
  • 何毅
  • 常靖
  • 侯惠民
  • 候小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红亮; 张晓婵; 张娣; 张森; 赵秀杰; 杨志瑜; 魏立业; 戚国庆
    • 摘要: 目的观察唑吡坦治疗变异型心绞痛(VAP)伴自述失眠(SRI)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72例VAP伴SRI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VAP一般用药,观察组同时加用唑吡坦片10 mg,1次/d,睡前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两组均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变化,对比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消片耗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SQI各因子和总计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内皮素(ET)-1水平明显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升高,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消片耗量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唑吡坦能明显改善VAP伴SRI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绞痛发作,且安全性较高,其机制与降低交感兴奋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
    • 李田军
    • 摘要: 目的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失眠药物应用情况,对比分析不同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抗失眠药物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依服用抗失眠药物不同分为唑吡坦组及艾司唑仑组,比较分析组间服用相应抗失眠药物治疗期间相关指标与停药后相关指标。结果唑吡坦组服药后平均入睡时间为(22.68±5.06)min,显著短于艾司唑仑组的(44.33±8.97)min(P<0.05),平均睡眠时间为(8.16±1.37)h,较艾司唑仑组的(6.96±0.82)h显著延长(P<0.05);唑吡坦组服药后PSQI平均得分为(10.00±2.49)分,显著低于艾司唑仑组的(13.18±1.68)min(P<0.05);与艾司唑仑组比较,唑吡坦组存在较高的顺行性遗忘发生率(40.54%vs 17.78%,P<0.05),但头痛(13.51%vs 33.33%)、药物耐药(29.73%vs 71.11%)、幻觉(13.51%vs 33.33%)、共济失调(5.41%vs 31.11%)、呼吸抑制(0 vs 13.33%)发生率显著优于艾司唑仑组(P<0.05);停药后唑吡坦组失眠加重、焦虑及药物依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艾司唑仑组(32.43%vs 57.78%、8.11%vs 53.33%、10.81%vs 60.00%,P<0.05)。结论唑吡坦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失眠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及高度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郑文涛; 杜宁; 李艳; 谭国静; 杨林
    • 摘要: 目的:探究唑吡坦与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筛选106名符合条件的急性脑卒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作为样本,样本收集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2小组,每组各有53人,在常规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分别予以酒石酸唑吡坦片(对照组)和右佐匹克隆片(实验组)治疗,分析和对比2组间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2组患者睡眠功能评分、NIHSS评分均有下降,但治疗前后2组患者间的睡眠功能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经过一周的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8%),而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6.78%)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 < 0.05);经一周的治疗后,2组均有少量不良事件发生,实验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8%,对照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22%,组间差异性显著(P < 0.05)。结论:唑吡坦和右佐匹克隆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均有效,但后者安全性更好,应用价值更高。
    • 庄红艳; 臧彦楠; 刘珊珊; 牛梦溪; 房萌; 尹冬青; 果伟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唑吡坦致神经精神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探讨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新型催眠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并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院上报的6例唑吡坦致神经精神系统ADR的病例,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ADR情况、治疗措施及转归等进行分析,探讨唑吡坦导致神经精神系统ADR的特点。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患者服用唑吡坦后,患者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ADR。多数患者服药当晚即出现ADR、仅1例遗忘ADR发生在服药后第5天。ADR的临床表现方面,包括次日清晨不能回忆夜间的反常行为,意识不清楚等。患者出现ADR后,停药并换用其他镇静催眠药等处理后,症状均缓解或恢复正常。结论唑吡坦所致神经精神系统ADR中,谵妄及可疑谵妄占比较大。在正常日剂量使用时仍有发生ADR的可能。服用唑吡坦后,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精神系统ADR,在治疗初期,尤其是服药当晚,应密切观察ADR发生情况。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药品适应证,保障用药安全。
    • 郭少清; 陈兴泳
    • 摘要: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失眠症患者90例,分三组:右佐匹克隆组(1日2~3 mg),唑吡坦组(1日10 mg)和阿普唑仑组(1日0.4 mg)。每组30例,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2周后采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评定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1周后,与阿普唑仑组比较,右佐匹克隆组、唑吡坦组的SDR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三组间依从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右佐匹克隆组优于唑吡坦组,阿普唑仑组最差,②治疗2周后,三组间SDRS评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依从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良反应率以阿普唑仑组最高。结论相较于唑吡坦及阿普唑仑,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安全、起效快、依从性高。
    • 林明霞; 李宝梅; 朱春燕
    • 摘要: 目的探究唑吡坦对慢性睡眠剥夺老年失眠大鼠神经递质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只32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环境对照组、模型组、唑吡坦低、中、高剂量组(0.52、1.05、2.10 mg/kg)和阳性药组(艾司唑仑0.50 mg/kg)。除环境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建立慢性睡眠剥夺失眠模型,干预14 d并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和睡眠状况,比较大鼠脑系数;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行为学变化,ELISA法检测下丘脑神经递质[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以及血清下HPA相关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下丘脑A型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R)、5-HT1A受体(5-HT1A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环境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余各组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治疗后唑吡坦中、高剂量和阳性药组大鼠体质量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与环境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系数降低(P<0.05),5 min内运动距离和中央运动时间升高(P<0.05),90 s内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次数、停留时间减少(P<0.05),血清CRH、ACTH、CORT水平升高(P<0.05),下丘脑DA、NE水平升高(P<0.05),5-HT水平降低(P<0.05),GABAAR、5-HT1A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唑吡坦中、高剂量和阳性药组大鼠脑系数升高(均P<0.05),5 min内运动距离和中央运动时间降低(P<0.05),90 s内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次数、停留时间增加(P<0.05),血清CRH、ACTH、CORT水平降低(P<0.05),下丘脑DA、NE水平降低(P<0.05),5-HT水平升高(P<0.05),GABAAR、5-HT1A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唑吡坦可提高老年慢性睡眠剥夺失眠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改善睡眠,与调节下丘脑神经递质紊乱和血清HPA相关激素水平相关。
    • 王喜红; 赵平; 郭树领; 赵海港
    • 摘要: 目的: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的中青年患者应用唑吡坦的疗效及其对有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3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的中青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与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酒石酸唑吡坦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水平、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失眠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吡坦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失眠的中青年患者的睡眠质量、炎症状态和血管损伤情况,且安全有效。
    • 周卫; 刘克洪; 胡晓华; 林桠君
    • 摘要: 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和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 state of consciousness,MCS).近年来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转归成为本专业的研究热点.意识障碍患者意识转归的发生可能是自发出现的,也可能是药物、电或磁等因素刺激引起的.药物治疗目前是治疗意识障碍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且相关研究较多.因此,本文从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综合阐述了唑吡坦、金刚烷胺、巴氯芬等西药和安宫牛黄丸、醒脑静等中成药对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好转的作用.
    • 池伟伟; 李巧媛; 王思; 戚国庆; 贾玮玲; 魏立业; 赵红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唑吡坦对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伴自述失眠(self-reported insomnia,SRI)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98例VAP伴SR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安慰剂)和试验组(常规治疗+唑吡坦),每组各49例.试验组在VAP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唑吡坦5~10 mg,每晚睡前口服;对照组则给予同等样式安慰剂.治疗30d后,对比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观察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 10,IL-10)、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变化,比较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片消耗量,并评价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0d后2组PSQI评分和SF-36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炎症因子TNF-α、Lp-PLA2水平均降低(P<0.05),IL-10均升高(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同时2组心血管事件均减少,试验组减少更显著(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12%和8.16%,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唑吡坦可明显提高VAP伴SRI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减轻其血管炎症反应,改善VAP治疗效果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 袁强; 梁飞敏; 伍丽贤
    • 摘要: 目的:通过化学方法设计合成得到唑吡坦的半抗原及其人工抗原.方法:唑吡坦小分子连接上经化学修饰的连接臂,并使用碳二亚胺法与载体蛋白偶联合成唑吡坦人工抗原,并通过质谱分析、紫外吸收光光谱扫描技术、SDS-PAGE电泳法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抗原进行偶联效果和抗原活性的鉴定.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测试,方案中唑吡坦半抗原结构合成成功,并与载体蛋白偶联得到人工抗原;通过临床样本验证,该抗原具有较高的活性,与唑吡坦抗体反应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结论:该方法合成的唑吡坦抗原可用于免疫检测方法,也可作免疫原制备相关抗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