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
哥德尔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数学、逻辑学(论理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专利文献590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读书等;
哥德尔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郝兆宽、刘晓力、王浩等。
哥德尔
-研究学者
- 郝兆宽
- 刘晓力
- 王浩
- 胡中俊
- 黄展骥
- 倪梁康
- 军仪
- 刘玮
- 林世芳
- 胡作玄
- 陆柱家(校)
- JohnW.Dawsor
- Martin Davis
- Reuben Hersh
- Roman Ikonicoff
- 【美】帕利·尤格拉
- 丁家琦
- 于文军
- 云起
- 任辛喜
- 何浩平
- 何纯瑾
- 冉隆华
- 冯晶
- 刘彦声
- 刘永明
- 单芃舒
- 叶峰
- 叶晓璐
- 吕渭源
- 吴小安
- 吴志雄
- 四海书生
- 孙伟平
- 孙常敏
- 宋洁
- 尚师
- 张帆
- 张洪
- 徐晓丹
- 徐鸿涛
- 施翔晖
- 李学勤
- 李志红
- 李若冰
- 李薇
- 李越根
- 杨东屏
- 杨永良
- 杨熙令
-
-
单芃舒
-
-
摘要:
当代数学哲学文献中往往倾向于将数学直观理解为我们(从数学对象)不加中介直接获得表象的过程(或这种能力、所得结果),简称为“直接接触解读”。本文基于对哥德尔文本中数学直观概念的解读,强调对数学直观的被忽视的另一种理解,即“数学直观不必被理解为直接知识”。本文首先反思“直接接触解读”得以流行的背景;然后结合哥德尔和王浩的文本证据,将哥德尔数学认识论概念细分出三个层次,并确立对数学直观的非直接的解读。最后将以文献中“专家直观”“构成实在论”这两种背景和关切各异的数学哲学研究进路为例,说明非直接解读所蕴含的丰富的理论发展可能性及更贴合哥德尔思想的优点。
-
-
郝兆宽
-
-
摘要:
本文的主要内容来自《哥德尔纲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一书的序言,在这里做了适当的修改,同时增补了该书第四章的有关内容,主要目的是强调当前哲学界对哥德尔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许多深刻的思想尚待发掘.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哥德尔思想备受冷落的根源在于它不属于当代哲学的任何一个范式.跳出已有的藩篱,在数学实践中寻找哲学的灵感也许是理解哥德尔的一把钥匙.
-
-
赖杰
-
-
摘要:
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库尔特·哥德尔提出的哥德尔第一定理"不完备性定理"说:任何一个内部和外部自洽的体系一定存在自身的边界,一旦越过边界,这套体系一定会失效。我们追求的科技和商业的创新,要么是某个"体系"内的冲出来,要么是某个"体系"外的冲进去,不管是冲出来还是冲进去,都是跨界创新。我作为一个创业近10年的创业者.
-
-
-
-
摘要:
如果您对数学哲学感兴趣,而且想具体知道什么是数学实在论,什么是数学唯名论,什么是数学虚构主义,什么是数学结构主义,甚至想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数学的不可或缺性论证,什么是贝纳塞拉夫难题的话,那么本书就是您的有益助手。本书讲的是新的数学哲学形态逐渐形成的历史。哥德尔在完成不完全定理和连续统假设的相对协调性的证明以后,提出了自己的数学哲学思想。他持一种数学实在论的立场,认为人有知觉到数学实体的能力。
-
-
-
四海书生
-
-
摘要:
什么专业难学?不仅仅在国内,即便是世界范围内,只要是关于难学的大学专业的讨论,都离不开数学和物理专业。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数学家是阿基米德、牛顿和高斯。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不仅是伟大的数学家,还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时,喜欢和数学家哥德尔一起上下班。
-
-
刘晓力
-
-
摘要:
哥德尔从数论的客观主义出发,逐步将实在对象从抽象的数扩展到集合和类上,直到扩展到抽象概念上,最终形成他的柏拉图式概念实在论.哥德尔为他的概念实在论提供了三类辩护策略:第一,不可或缺性论证,承认抽象数学对象对于建立物理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第二,以概念实在论在做出重大数学发现过程中所起的助探作用提供辩护;第三,诉诸抽象数学直觉的不可消除性的辩护.论文将从以下五个侧面给出具体分析:哥德尔概念实在论的基本立场;哥德尔的三种辩护策略如何与他的数学发现紧密相关;诉诸抽象直觉的策略如何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产生共鸣,以及这种共鸣的根源又如何与哥德尔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规划相连.最后指出,哥德尔的辩护策略未能免除概念实在论最终遭遇的认识论困境的根源.
-
-
吴小安
-
-
摘要:
2016年初,我在匹兹堡遇到卡耐基—梅隆大学哲学系的张坤老师,尽管我当时已经博士二年级,但对于自己究竟要研究什么还是满目茫然。申请去美国,除了"睁眼看世界",更多的也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研究方向。之前本打算以哥德尔做博士论文,但是叶老师觉得十年前用它做博士论文还可以,现在再做没有"意义"。何去何从?彷徨无路。
-
-
赵汀阳
-
-
摘要:
拟人化的人工智能是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因为欲望、情感和价值观是偏心、歧视和敌对的根据,模仿了人性和人类价值观的人工智能就和人类一样危险.创造性不在于联想和组合功能,而在于在破坏游戏规则的同时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一旦人工智能获得自主建立游戏规则的创造能力就危险了.如果人工智能具备了哥德尔反思能力,就很难控制人工智能了,因此安全的人工智能必须限制在没有反思能力的图灵机水平上.
-
-
胡中俊
-
-
摘要:
Russell and Frege hold different positions on the reference of true sentence.The former regards them as facts while the latter regard them as true value.The famous"slingshot argument"developed by Church, Davidson and Godel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a formally strict proof of the Fregean view that all true sentences have one and the same reference.However,Neale points out that if we don't treat definite descriptions as singular terms,these arguments can be destroyed.In fact,the view that true sentences refer to facts has to confront with several other inner theoretic dilemmas.%在真语句指称什么这个问题上,罗素和弗雷格的观点并不一样,前者认为真语句对应着事实,而后者则认为所有的真语句都指称真.丘奇、戴维森和哥德尔的弹弓论证表明真语句将有同一个指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弹弓论证支持了弗雷格的观点而反驳了罗素的观点.尼尔认为,摹状词理论可以使得罗素的立场不受弹弓论证的影响.然而,即使如此,真语句指称事实的观点还面临着其他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