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文
合文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专利文献77758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文史哲、殷都学刊、新闻知识等;
合文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谷言、冯述田、卢庆全等。
合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7758篇
占比:99.77%
总计:77936篇
合文
-研究学者
- 谷言
- 冯述田
- 卢庆全
- 张通海
- 李圭甲
- 李晓亮
- 杨策
- 金梦
- 金欣欣
- 金殷嬉
- 马媛媛
- 高艳丽
- 黑维强
- Z. B.
- В.А.Истрин
- 严生春
- 于谋勇
- 从文
- 何川
- 何琳仪
- 余凯
- 余闻
- 刘云泉
- 刘兰亭
- 刘凤琳
- 刘存
- 刘峰
- 刘建辉
- 刘桓
- 刘泽先
- 刘绍东
- 刘钊
- 劉海琴
- 劭高
- 华南
- 华奋
- 卓厚宝
- 卢彦会
- 叶楠
- 叶进
- 吉春亚(执教)
- 吕茂东
- 吴培光
- 吴娜
- 吴振武
- 吴良寶
- 周云
- 周梦辉
- 周秀荣
- 唐钰明
-
-
周梦辉
-
-
摘要:
“合文”是一种象征民族文化、有着独特韵味的文字形式,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留给世人的文化食粮。在现代设计中,使用和创作“合文”,需建立在对“合文”的正确认知之上。因此本文在探析“合文”的发展脉络与设计理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合文”背后的文化寓意,提出“合文”在新时代设计中的新装饰、新形态和新维度。
-
-
李平;
邱沐月
-
-
摘要:
清水江文书中有大量的合文,这些合文主要是由于书写简便的需要产生的;在这些合文中量词或数量词较多;从内容和组合形式上看,这些合文体现了古文字合文的特征,与古文字合文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通过对合文的研究,发现尽管在正式的官方文献或书写中,合文逐渐减少或消失,但合文作为汉字的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在民间文献中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
翟筱雪
-
-
摘要:
本文采用《战国文字字形表》中所收录的相关晋系合文的字形,对晋系文字中的合文现象展开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晋系合文的特点。经研究,约50%的晋系合文中各个单字采用完整的字形,以上下结构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带有合文符号。
-
-
-
李洪财
-
-
摘要:
一、合文与类似合文的组合写法在古文字中就有一定数量的合文,汉简中的合文与古文字中的合文多数都是一脉相承。汉简中的合文数量比较少,主要出现在草写中,大多是出于书写简捷方便的需要而形成的。其中以数字合文最多,比如:上面这两种数字合文在汉简中使用的频率相对较高,但数字合文仅见到七十、五十这两个,其他的还没见到。再有就是一些固定词语合文,例如。
-
-
孙亚冰
-
-
摘要:
合文是古文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书写形式,本文介绍了甲骨文中的三则合文:“先匕”合文、“示十”合文、“豕逐”合文.其中“豕逐”是一例带合文符号的合文.带(e)的“乐”字,一般认为西周中期晚段才出现,其实晚商时期的黄组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只是未被识别出来.
-
-
-
邱俊1
-
-
摘要: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参与,文言文阅读亦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状态: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翻译、内容理解、主题思想的文章分析套路,对文本进行机械的分析。看似在一步步地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实则泛泛而教,隔靴搔痒,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
-
-
赵娅雯
-
-
摘要:
合文性质的汉字标志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合文在汉字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包括文字的部分共用、文字的整体共用、汉字与数字合文的应用、汉字与字母合文的应用等,其中,文字的整体共用又可以分为重叠包含、虚实相生、减省共显等几种类型.
-
-
胡凡;
李刚
-
-
摘要:
合文也称合书,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拼合为一个汉字书写单位的文字形态,发展了几千年的合文汉字一直被人们广泛接受与应用。合文的建构是极具创造性的汉字设计实践活动,古往今来,人们以汉字作为建构合体字的基本元素,利用其丰富的造字原理,不断创造出形态万千、意趣盎然的设计作品。汉字设计的本质是有效、生动、准确地传达信息,合体字的呈现方式则恰如其分地将汉字形态与信息的准确传递展露无遗,通过对合体字形态的分析研究希望对当下字体形态的建构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