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
古代科学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19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91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管子学刊、周易研究、时代经贸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等;古代科学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汝发、江媛、宋清波等。
古代科学
-研究学者
- 王汝发
- 江媛
- 宋清波
- 王英
- 米舒
- 罗敏文
- 范振杰
- 董光璧
- 郑好
- 黄欣荣
- LIU Yuanyuan
- 丁桢彦
- 乔根锁
- 于秀彬
- 代辉
- 伯昂
- 何传启
- 冯之浚
- 刘媛媛
- 刘峻杰
- 刘钢
- 劳力
- 古棣
- 吕济民
- 周瀚光
- 周英
- 周金水
- 周钺
- 四川省委会(提供)1
- 姜岩
- 姜生
- 季德源
- 宋会群
- 宋国忠
- 席泽宗
- 廖正衡
- 张剑伟
- 张功耀
- 张家诚
- 张杰
- 张汉纲
- 张维华
- 方舟子
- 朱亚宗
- 朱桂龙
- 李以渝
- 李伟雄
- 李占军
- 李娜
- 李淑琴
-
-
-
-
四川省委会(提供)1
-
-
摘要: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日复一日的中因艋床数据积累,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超级数据库,蕴含着大量的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领域加强大数据应用,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
-
肖显静
-
-
摘要:
Toward “ancient scientific tradition”(the first kind of science)is not feasible.Although it may temporarily be conductiv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cannot meet peoples material life needs,and ultimately canno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The“construction”(including the fact construc-tion in laboratory and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abstraction)and “discipline”(inclu-ding the discipline in laboratory cognition process a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of modern science (also known as “the second kind of science”),is the root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 view of this,it is not feasible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y developing “the second kind of science.”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we must change the nature of “construction”and “discipline”of modern science so that science can “return to”nature,“conform to”nature,and vigorously develop “local science”(also referred to as “the third sci-ence”)which is directly nature-oriented and studies on nature itself.Then the“anthropocentric”mod-ern science w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local science,which is a relatively perfect science that speaks for the idea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nature”,so as to achieve the end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古代科学传统”(第一种科学)虽然可能暂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也不能保护环境。近现代科学(“第二种科学”)的“建构”(包括实验室“事实建构”和数学抽象的“理论建构”)与“规训”(包括实验室认识过程中的“规训”和科学应用过程中的“规训”),是近现代科学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鉴于此,试图通过发展“第二种科学”来解决环境问题是行不通的。要解决科学应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变革近现代科学的“建构”和“规训”性质,让科学“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大力发展直接“面向”自然、对自然自身展开研究的“地方性科学”(“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改近现代科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旨归,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保护环境。
-
-
-
汲晓奇
-
-
摘要:
从古代科学时期,人类直观地认识自然界,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包罗在统一的古代哲学之中;到近代科学时期,人类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系统地观察、设计精确的实验,并初步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再到现代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把人为分解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起来。在这100多年时间里,始终勃兴的交叉科学面对消除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的挑战,有望填补它们之间边缘地带的空白。特别是从抽象的数学到实际的生物医学,需要跨越一道道鸿沟。
-
-
郭书春
-
-
摘要:
应该让科学技术史走出学者的书斋,走向广大民众。这里就数学史的情况谈一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1956年7月9日,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中国自然科学第一次讨论会上发表了《百家争鸣和发掘我国古代科学遗产》的重要讲话,至今读来,倍感亲切。
-
-
苏湛
-
-
摘要:
本文以北宋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参与者的构成,以及不同的科学、技术活动参与者类群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处境.论文指出,在中国古代,参与科学和技术相关活动的人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或阶层,而是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这一结构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
-
董光璧
-
-
摘要:
科学诞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其标志是伽利略发展研究自然的新方式。所谓的"古代科学"之说,意在追溯其历史渊源。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根据,也是社会环境下文化选择的产物。肇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科学诞生创造了自由思想的氛围。科学作为自然哲学的新形式,产生于理论传统与工匠传统的融合,是机械论、有机论和神秘主义三种自然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
-
江媛
-
-
摘要: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脉络,揭示物理学观念、方法和内容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性.研究学习物理学史,不仅会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
-
刘媛媛;
LIU Yuanyuan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传统生活和中国古代科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从《道德经》出发,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探究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同时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思想上和科研精神上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