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史
中国数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数学、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148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文史知识、考试周刊、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中国数学史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书春、李新、李迪等。
中国数学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148篇
占比:98.80%
总计:13308篇
中国数学史
-研究学者
- 郭书春
- 李新
- 李迪
- 冯立升
- 杜石然
- 江志伟
- 罗见今
- 代钦
- 冯立昇
- 周全中
- 张伟
- 张惠民
- 曲安京
- 潘有发
- 王永建
- 田千兴
- 覃淋
- 许康
- 郭世荣
- 钱元石
- 钱永红
- 韩琦
- 严敦杰
- 何倩
- 傅向华
- 傅庭芳
- 冀龙飞
- 冯爱芬
- 冯礼贵
- 冶成福
- 刘军
- 刘冰
- 刘娟娟
- 刘洁民
- 刘钝
- 史继
- 司徒永显
- 吴俊杰
- 吴文俊
- 吴朝阳
- 周葵
- 唐国强
- 孔国平
- 孙伟华
- 孙华杰
- 孙永旺
- 宁畴志
- 宗
- 尹效成
- 岳昌庆
-
-
王保红;
高月
-
-
摘要:
1引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简称HPM)研究,旨在促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渗透,目前基于HPM的理论探讨、教育价值和功能及案例开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史已经逐步融入到数学课程、数学教材及数学教学实践与测评之中.中国数学史著作《海岛算经》是刘徽的卓越成就之一.
-
-
唐国强;
何倩
-
-
摘要: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如今,教育部门针对数学文化方面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并且针对数学文化提出一些基本要求.近些年来,数学文化早已从理念走入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一直以来,数学都是高中生对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渠道.数学教师在课堂之上怎样对数学文化具有的意义进行阐述,如果对数学文化展开探究,这是现阶段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旨在对高中时期数学教学中,我国数学史及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
-
覃淋
-
-
摘要: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数的认识和发展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中,是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对数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在此过程中,负数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考察现行初中数学教科书,可以发现教科书在引人负数时,大多以方向来引人负数,比如:“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5千米为-5千米.”但这种解释并没有体现负数的本质.从数的历史发展来看,最早我国古代数学家引人负数是由于运算的需要,而不是表示事物不同属性的需要[1].教科书中用方向来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负数概念的一个方面,但不是负数的本质.同时,将负数与运动方向对应,无法解释为什么正数大于负数及为什么“负负得正”.
-
-
-
-
郭书春;
高峰
-
-
摘要:
《数学典》是《中华大典》24个典之一,由吴文俊任名誉主编,郭书春任主编,郭世荣、冯立昇任副主编,于2006年春启动,经过30多位同仁12年多不懈努力编纂完成,于2018年5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典共4卷9册,1 491万余字.是有史以来首次以类书编纂的方式,按照现代图书分类和数学学科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资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和分类汇编.本文叙述了《数学典》启动的曲折历程、编纂过程中的点滴回忆,介绍了《数学典》的内容结构、编纂人员,最后论述了《数学典》的编纂对数学史研究的意义.
-
-
许君林1
-
-
摘要:
新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中国数学史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数学发展的高度,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取得的成就.过去,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对中国数学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够重视,这是因为我国现代数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源自西方,并且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大都用文言文阐述,而不是用公式表达,使得一些习惯了现代数学表达方式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并不轻松.其实,中国数学史与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学发展的瑰宝,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数学学科魅力,增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
-
-
-
-
摘要:
吴文俊(1919-2017),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19年是吴文俊先生诞辰100周年,他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继中国数学史奠基人李俨(1892-1963)、钱宝琮(1892-1974)之后,吴文俊开创和引领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其数学史研究内涵集中表现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丝路精神”和“古为今用”上,从而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方向。
-
-
张美霞;
代钦
-
-
摘要:
钱宝琮作为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奠基者,不仅在中国数学史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而且在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教育思想.他通过开设、讲授、作讲座以及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等形式极力宣传与普及中国数学史,提出数学史研究的重要目标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服务.针对20世纪4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者对数学教育的错误认识,他提出数学理论应与实用相结合、中学数学非工具学科、中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是数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目标等.他的思想产生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与他深厚的数学功底、数学思想、性格、信念等是分不开的.
-
-
-
-
燕学敏
- 《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继徐光启、李善兰之后,华蘅芳开始翻译西方近代科技和数学书籍,他先后与美国人玛高温(D.J.Magowan,1814~1893),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等人合译西方书籍.《代数术》是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数学著作,并于1874年由江南制造总局印刷发行.《代数术》的底本和原作者,过去没有搞清楚.据日本学者近年的考证,获知《代数术》译自英国数学家华里司(William Wallace,1768~1843)撰写的一部代数学著作,在《大英百科全书》的第八版的条目中有对该书的介绍.本文介绍《代数术》译本中代数符号,虚数、方程的解法及无穷级数的展开。
-
-
燕学敏
- 《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继徐光启、李善兰之后,华蘅芳开始翻译西方近代科技和数学书籍,他先后与美国人玛高温(D.J.Magowan,1814~1893),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等人合译西方书籍.《代数术》是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数学著作,并于1874年由江南制造总局印刷发行.《代数术》的底本和原作者,过去没有搞清楚.据日本学者近年的考证,获知《代数术》译自英国数学家华里司(William Wallace,1768~1843)撰写的一部代数学著作,在《大英百科全书》的第八版的条目中有对该书的介绍.本文介绍《代数术》译本中代数符号,虚数、方程的解法及无穷级数的展开。
-
-
燕学敏
- 《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继徐光启、李善兰之后,华蘅芳开始翻译西方近代科技和数学书籍,他先后与美国人玛高温(D.J.Magowan,1814~1893),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等人合译西方书籍.《代数术》是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数学著作,并于1874年由江南制造总局印刷发行.《代数术》的底本和原作者,过去没有搞清楚.据日本学者近年的考证,获知《代数术》译自英国数学家华里司(William Wallace,1768~1843)撰写的一部代数学著作,在《大英百科全书》的第八版的条目中有对该书的介绍.本文介绍《代数术》译本中代数符号,虚数、方程的解法及无穷级数的展开。
-
-
燕学敏
- 《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继徐光启、李善兰之后,华蘅芳开始翻译西方近代科技和数学书籍,他先后与美国人玛高温(D.J.Magowan,1814~1893),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等人合译西方书籍.《代数术》是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数学著作,并于1874年由江南制造总局印刷发行.《代数术》的底本和原作者,过去没有搞清楚.据日本学者近年的考证,获知《代数术》译自英国数学家华里司(William Wallace,1768~1843)撰写的一部代数学著作,在《大英百科全书》的第八版的条目中有对该书的介绍.本文介绍《代数术》译本中代数符号,虚数、方程的解法及无穷级数的展开。
-
-
燕学敏
- 《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继徐光启、李善兰之后,华蘅芳开始翻译西方近代科技和数学书籍,他先后与美国人玛高温(D.J.Magowan,1814~1893),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等人合译西方书籍.《代数术》是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数学著作,并于1874年由江南制造总局印刷发行.《代数术》的底本和原作者,过去没有搞清楚.据日本学者近年的考证,获知《代数术》译自英国数学家华里司(William Wallace,1768~1843)撰写的一部代数学著作,在《大英百科全书》的第八版的条目中有对该书的介绍.本文介绍《代数术》译本中代数符号,虚数、方程的解法及无穷级数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