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汗

发汗

发汗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50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河北中医、陕西中医、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换届暨学术报告会等;发汗的相关文献由85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剑锋、张志银、王立言等。

发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47.5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250 占比:52.08%

总计:480篇

发汗—发文趋势图

发汗

-研究学者

  • 孙剑锋
  • 张志银
  • 王立言
  • 姚春雷
  • 韩劲松
  • 王士新
  • 赵威
  • 郭慧兵
  • 张造根
  • 姜培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代琪; 樊白月; 叶俏波; 罗霄; 雷蕾; 杨江媛
    • 摘要: 目的:分析玄参“发汗”前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发汗”工艺,为玄参的加工、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玄参”、“炮制”、“发汗”、“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作为关键词,搜索各大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查阅相关专业书籍,系统整理并进行综述。结果和结论:经“发汗”后,玄参的化学成分中,环烯醚萜类总量下降,其中的哈巴苷和哈巴俄苷变化不大,类叶升麻苷、安格洛苷C和毛蕊花糖苷含量明显上升,多糖类与DNA含量下降。在药理作用中,抗炎和镇痛作用明显增强,免疫作用轻度增强。在“发汗”工艺上,以完整主根为原料,经过35°C烘箱干燥的处理手段,发汗3 d的方式,核苷类成分含量最高;微波真空干燥下,干燥温度60°C,干燥3.5 h条件下,得到的哈巴苷和哈巴俄苷含量最多。
    • 李玉平; 严春兰; 骆进程; 林昶; 杨长福
    • 摘要: 目的分析厚朴鲜树皮直接“发汗”的前中后3个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特征。方法将厚朴鲜皮直接堆放“发汗”后,分别取“发汗”第0、3、6 d的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运用美吉生信云分析平台(https://cloud.majorbio.com)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特征分析。结果“发汗”前中后3个时期共检测到6个真菌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发汗”整个过程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未分类的真菌门Unclassified_k_Fungi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在“发汗”中丰度明显升高。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仅在“发汗”中出现,且丰度极小。共检测到10个门水平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整过“发汗”过程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在中后期丰度进一步提高。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及Saccharibacteria门在“发汗”中后期消失,且整过“发汗”过程中无新增优势菌门出现。结论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在整个“发汗”过程中均为先上升后下降,且“发汗”后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在整个“发汗”过程中最低。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中后期丰度有所增加外,细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在整个“发汗”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甚至部分菌门接近消失。实验结果支持真菌在“发汗”过程中发挥作用,对进一步寻找厚朴“发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菌属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李建煌
    • 摘要: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要药。不少学者认为其有利湿之功所以治黄疸、淋证,但根据相关文献表明,此说法存在谬误,主要原因在于,治湿之法不离发汗、利小便,但大黄并无此二效,观其临床运用,可知大黄功用主要在于逐瘀泻热通腑,善治热结之证,而其所以能治疗黄疸、淋证,也是因其能祛除瘀热。
    • 李泽娜; 刘畅; 吴乾峰; 王福; 陈鸿平; 刘友平
    • 摘要: 考察了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对杜仲整体代谢产物的影响。分别制备新鲜杜仲、堆置“发汗”、烫泡“发汗”和阴干杜仲样品,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不同加工干燥方法下杜仲的差异代谢物,比较其相对含量。结果显示,4个组的杜仲样品在PCA得分图中可明显区分。与新鲜杜仲相比,杜仲加工干燥后有170种以上的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超过80%的代谢物表达上调。3种加工干燥方法之间,堆置“发汗”杜仲的上调代谢物数量较多,且有利于木脂素和香豆素类、环烯醚萜类、醌类成分的合成;阴干有利于酚酸类成分的保留,烫泡“发汗”则有利于黄酮类成分的保留。通过比较不同加工干燥方法下杜仲的差异代谢物,为探究杜仲药材的品质形成机制及优选其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刘学武; 张乐佳; 宋军; 吴颖; 邹振兴; 徐康平; 陈静; 张宗利
    • 摘要: 目的探讨蓝金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表证)的药效学作用。方法分别采用体内、体外实验考察蓝金口服液的抗菌和抗病毒药效作用。采用小鼠乙酸扭体实验、小鼠热板法镇痛实验、酵母致大鼠发热实验、大鼠足趾汗液分泌实验分别考察蓝金口服液的镇痛、解热和发汗作用。结果蓝金口服液对多种临床分离菌均有体外抑制作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为25~200 mg/mL;蓝金口服液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IC_(50)分别为3.50、6.58 mg/mL,安全指数SI分别为194和147。体内研究显示,蓝金口服液能显著降低小鼠感染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甲型流感病毒后的死亡率,显著延长生存天数,并显著减小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的肺指数。蓝金口服液具有显著的镇痛、解热和发汗作用。结论蓝金口服液对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表证)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 李泽娜; 吴乾峰; 但林蔚; 申梦园; 陈鸿平; 刘友平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杜仲药材质量的影响,探讨杜仲适宜的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堆置“发汗”、烫泡“发汗”、阴干对杜仲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外观性状、水分、浸出物、多指标成分(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丁香脂素二葡萄糖苷和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杜仲的产地加工方法。结果:2种“发汗”方法的杜仲在堆置过程中其内表面不能完全变成紫褐色,而是晾晒过程中变色,阴干杜仲可完全变色。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化学成分有显著影响,多指标成分综合评分排序为:堆置“发汗”>阴干>烫泡“发汗”。结论:堆置“发汗”所得杜仲有效成分含量高,且杜仲内表面变色与堆置时间无关。本研究结果为杜仲产地加工方法的优选及其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刘洁; 单晓晓; 李国转; 彭代银; 王雷; 俞年军; 王国凯; 陈卫东
    • 摘要: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空旷阴凉、空旷光照及室内环境下堆积发汗丹参中水提物及醇提物特征,快速鉴别其质量。方法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主成分分析-马氏距离(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ahalanobis distance,PCA-MD)判别模型鉴别分析不同环境下发汗丹参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结果丹参的红外光谱图中主要特征吸收峰在3305、2929、1601、1520、1362、1260、1171、1041、869 cm^(-1)附近;不同环境发汗丹参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吸收峰基本相似,但部分特征吸收峰存在数目、位置和吸收强度的差异,表明丹参经不同环境发汗后化学成分和含量发生了改变。在1520、1262 cm^(-1)附近发汗后吸收峰强度增加,推测发汗后水提物中酚酸类含量增加,且3号堆(室内环境)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炮制品,2号堆次之;发汗醇提物在1740~1650 cm^(-1)处吸收峰增强,提示发汗后酮类含量升高,且2号堆(空旷光照)强度最高,3号堆次之;在发汗过程中1041 cm^(-1)附近吸收峰强度降低,可能发生糖苷的水解和糖类的代谢。PCA-MD判别分析显示,不同环境发汗丹参可完全区分,推测丹参经发汗后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红外光谱结合PCA-MD判别分析可用于不同发汗环境下丹参的准确、快速鉴别及质量评价,为丹参产地不同发汗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 刘洁; 单晓晓; 李国转; 彭代银; 王雷; 俞年军; 王国凯; 陈卫东
    • 摘要: 目的 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空旷阴凉、空旷光照及室内环境下堆积发汗丹参中水提物及醇提物特征,快速鉴别其质量.方法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主成分分析-马氏距离(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ahalanobis distance,PCA-MD)判别模型鉴别分析不同环境下发汗丹参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结果 丹参的红外光谱图中主要特征吸收峰在3305、2929、1601、1520、1362、1260、1171、1041、869 cm-1附近;不同环境发汗丹参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吸收峰基本相似,但部分特征吸收峰存在数目、位置和吸收强度的差异,表明丹参经不同环境发汗后化学成分和含量发生了改变.在1520、1262 cm-1附近发汗后吸收峰强度增加,推测发汗后水提物中酚酸类含量增加,且3号堆(室内环境)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炮制品,2号堆次之;发汗醇提物在1740~1650 cm-1处吸收峰增强,提示发汗后酮类含量升高,且2号堆(空旷光照)强度最高,3号堆次之;在发汗过程中1041 cm-1附近吸收峰强度降低,可能发生糖苷的水解和糖类的代谢.PCA-MD判别分析显示,不同环境发汗丹参可完全区分,推测丹参经发汗后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红外光谱结合PCA-MD判别分析可用于不同发汗环境下丹参的准确、快速鉴别及质量评价,为丹参产地不同发汗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 周太敏; 龚安慧; 何华; 李良远; 徐娇; 江维克; 周涛
    • 摘要: 目的: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得到续断稳定的"发汗"条件,探究续断"发汗"前后指标性成分川续断皂苷Ⅵ含量与色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正交试验,以相对含水量、发汗温度及发汗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川续断皂苷Ⅵ含量为评价指标,建立续断稳定的"发汗"条件;在此"发汗"条件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以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续断断面颜色进行数字化表征,运用SPSS 21.0软件分析川续断皂苷Ⅵ含量与断面颜色的相关性.结果:建立续断稳定的"发汗"条件,即续断鲜品45°C烘至样品相对含水量为(40±5)%时,在25°C环境下"发汗"72 h.在此"发汗"条件下,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相对"发汗"前提高,续断断面颜色较"发汗"前加深."发汗"前后川续断皂苷Ⅵ含量与续断颜色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川续断皂苷Ⅵ与L*(代表颜色明暗)、a*(代表颜色红绿色度)、b*(代表颜色黄蓝色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基于建立的续断稳定的"发汗"条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与具体的外观颜色无相关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续断的"发汗"机制提供了思路.
    • 唐文文; 王丹丹; 沈易华
    • 摘要: 探索鲜天麻及不同炮制品天麻成分差异性,为天麻的产地加工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采用不同炮制工艺处理鲜天麻,对比鲜天麻及其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4种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发汗"处理后的天麻多糖、天麻素含量均为最高,分别达27.67%和8.83 mg·g-1,显著高于鲜天麻及其他样品;鲜天麻和直接干燥炮制品中对羟基苯甲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样品;鲜天麻经过杀青后能够显著提高天麻素的含量;另外天麻素与对羟基苯甲醇含量均呈现基本相反的趋势,即对羟基苯甲醇含量高的话,天麻素含量将减少.鲜天麻及其不同炮制品中药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