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诗学

历史诗学

历史诗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4366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等; 历史诗学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进、翟恒兴、董馨等。

历史诗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2.22%

专利文献>

论文:4366 占比:97.78%

总计:4465篇

历史诗学—发文趋势图

历史诗学

-研究学者

  • 张进
  • 翟恒兴
  • 董馨
  • 马晓辉
  • 吴承笃
  • 卢永和
  • 李仰智
  • 王霞
  • 耿海英
  • 胡继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春
    • 摘要: J.希利斯·米勒把文学重复分为“柏拉图式”与“尼采式”两种。前者意指重复以“循环游戏”之外的原型为基础来建立相似性;后者则没有这种根基,相似性由本质的差异性产生。诗学意义上,前者为再现式的,后者为互文式的。但这两种重复形式均不能囊括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所呈现的反讽式重复。反讽重复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同质性抑或异质性,其诗学原理在于,重复的过程是从目的向手段的转换过程。而正是这种重复的诗化形式,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了逻辑同构。当然,历史总会有曲折回旋,这样就形成了双重反讽的重复逻辑。即手段向目的的转换、手段向手段的转换、目的向目的的转换这三种双重反讽形态。总之,从柏拉图式的再现,到马克思式的反讽,再到尼采式的互文,构成了完整的文学重复形态。
    • 颜水生
    • 摘要: 文学史编撰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包含阐释模式、修辞结构和情节结构等诗学形式.所有的文学史编撰都不可避免地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意识形态成分,意识形态立场必然影响文学史编撰的语言结构、情节模式和阐释模式.文学史话语中存在机械论、有机论、决定论、相对论和形式论等几种主要的阐释模式,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话语传统在不同阶段或环节呈现出隐喻、换喻、转喻、提喻、讽喻等转义形式的变换.文学史家大都会表现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诸如激进主义、启蒙主义、革命主义、国家主义和理想主义等.神话体、喜剧体、浪漫体等情节编排模式在文学史话语中也都有表现.
    • 孙磊
    • 摘要: “历史诗学”是维谢洛夫斯基在19-20世纪之交创立的影响深远的俄国学院派文艺学批评理论。维谢洛夫斯基提出了文艺学需要研究的新任务:以历史比较方法为依据,在广泛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学和文化史料的基础上,探讨世界文学发展的统一性和规律性,以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和历史诗学的批评话语。
    • 赵建新
    • 摘要: 文章比较了历史剧与现实剧的不同评价标准,认为与"历史真实"相对应的逻辑概念并不存在于现实剧的评价体系之中.史剧的这种特殊标准暗含了对"史"的过分强调以及对"戏"的严苛制约.从研究对象、 研究主体和研究本质三方面来看,历史真实是通过文献手段不断去蔽澄明、 让历史实在渐次出场和敞开的过程,是一个永远开放而非已然封闭的系统,动态性、 开放性和不断更新是其本质.承认历史真实的复杂性和否定历史真相、 阻止人们去追求历史真相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本质区别.史剧艺术追求的是历史内在可能性,它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具体化和丰富化得以实现.对历史内在可能性的追求,是史剧创作中"艺术真实"的题中应有之义.优秀的史剧作品必然内含历史内在可能性,而深刻的历史研究也会具有一定的诗学原则.
    • 李琪
    • 摘要: 聚焦"俄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及其代表性著述《历史诗学》,在对其重要性进行强调的基础上,以欧美学界、中国学界、俄苏学界为三大板块,各以时间为脉络,点睛提要,对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分析对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的接受情形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对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的接受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维谢洛夫斯基伟大非凡的学术成就及其深远影响的认识、对俄苏比较文学和比较文艺学派的了解与理解,也可以纠正我国学界一向偏重研究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偏颇,并为当今比较学界提供扎实的方法论上的启迪.
    • 顾文艳
    • 摘要: 王德威在《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哈佛文学史》)的长篇导论《“世界中”的中国文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何为文学史”与“文学史何为”的“大哉问”。这不仅是任何一部优秀文学史都应有的文学本体论与历史诗学的问题意识,也体现了作者在西方“后学”语境下如何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论自觉。尽管王德威特别强调了作为理论资源与灵感来源的太史公的编年纪传体和钱锺书的“管锥学”,但是从全书结构和内容来看,西方后现代理念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明显地支撑着这部文学史的整体编撰结构。
    • 刘玄德; 房伟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小海以《狗在街上跑》《村子》等作品登上诗坛,被冠以"早熟的天才诗人"称号。其早期诗歌带有"抒情的唯美调式","乡村"和"田园"是他诗歌的母题。《村子》里的"房屋""烟囱",《田园》里的"黑夜""土地",《村庄组诗》里的"海安"和《北凌河》里的"北凌河",这些意象已成为小海诗歌固定的情感载体,抒情表达往往借助对客观物象的及物性叙事,(1)使轻盈的文字和流动的情感落脚于坚实的土地。
    • 芬兰卡勒·皮赫莱宁; 张作成(译)
    • 摘要: 本文试图以两种不同方式推进对海登·怀特的理解。第一,重新推演怀特的重要论证。在这些论证总体上且经常是负面接受的语境下进行,主要目标是探讨学界认定的怀特下述立场引发的担忧:极端文本主义、否定实在性和过度形式主义立场。在代际传承要求下重复这些基本立场时,那些了解怀特立场的学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这个讨论。第二,本文希望有助于延续对怀特遗产的关注。通过将怀特的伦理目标和怀特赋予历史学家的责任重新概念化,本文指出一种规避这些争论的方法。其中包括审视一种不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是以前对怀特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承诺的解读,另一方面是确定这些承诺重叠之处构成怀特有明确伦理动机的相对主义立场。
    • 孙伟达
    • 摘要: 赫拉普钦科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理论是一个基于文学实践、立足历史、直面当下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体系,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赫拉普钦科文艺理论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相对于赫拉普钦科对20世纪人文科学的贡献而言,中外对他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尚有很多待挖掘的空间,许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 赵卫东; 毛景色
    • 摘要: 当代新历史小说以“革命性”的立场和形式创新切入了传统历史小说中文本叙事和话语权力等问题,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提出了人的生存问题和历史对话问题.但是,这场“文学革命”表现得并不彻底,它所遗留的问题如文学形象与文本叙述的关系问题、历史题材的边界问题、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承问题等,都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为此,有必要从审美重构这一新历史化倾向入手,以诗性维度和形式创新作为分析重点,重新评估其创新价值及未来走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