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登·怀特

海登·怀特

海登·怀特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007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北方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海登·怀特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霞、张作成(译)、翟恒兴等。

海登·怀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007 占比:99.09%

总计:9090篇

海登·怀特—发文趋势图

海登·怀特

-研究学者

  • 王霞
  • 张作成(译)
  • 翟恒兴
  • 赵志义
  • 王志华
  • 白春苏
  • 董馨
  • 金嵌雯
  • 吕和应
  • 杨建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金嵌雯
    • 摘要: “实践的过去”是海登·怀特借用自英国观念论哲学家奥克肖特以思考历史学之用的一个概念。不同于“历史的过去”意在获得精确的历史信息,人们运用实践理性来构想“实践的过去”,以便为当下行动寻求历史依据。怀特指出,在实际的史学中,“历史的过去”与“实践的过去”并非泾渭分明,任何历史书写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实践吁求,或意图证明当下,或尝试选择未来。通过“实践的过去”,怀特呼吁职业史家接纳诗性眼光和哲学性的自我反思,承担起作为史学家的职责,书写一种能够为当下行动提供启迪的历史,化沉重的历史负担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过去”突显了怀特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 王志华
    • 摘要: 史学碎片化的产生有其话语根源.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揭示了史学文本的双重话语结构,即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并认为历史书写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操作活动,史学文本就是一则隐喻,得出"史学若文学"结论.实际上,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必然会导致极端的碎片化状态.而通过对以乔治·莱考夫和保罗·利科为代表的当代隐喻理论的分析,发现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完全割裂了隐喻与真实之间的联系,是对主流隐喻理论的一种阉割.对于如何有效地克服极端的史学碎片化,现代唯物史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它可以从逻辑的根基处,即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阻断极端碎片化的生成机制.
    • 李嘉雯; 张汉林
    • 摘要: 叙事是史学研究的原始范式,司马迁和希罗多德正是最初的杰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史学的科学化追求,叙事因蕴含艺术成分,一度为看似更加"科学"的分析范式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海登·怀特、劳伦斯·斯通、安克施密特等人的努力下,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兴起,叙事之于史学的意义被重新发现。历史哲学是历史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历史哲学的变化,必然会对历史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力图在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指导下,探讨历史教育中关于叙事的若干问题。
    • 李珺
    • 摘要: 海登·怀特晚年借奥克肖特对“历史的过去”和“实践的过去”的区分,提倡历史编纂形式的革新。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历史再现形式迥异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客观主义再现模式,不及物写作则为历史再现提供了新的书写范例。强调多元文学表现形式的怀特历史诗学和叙事史、实验性历史写作的实践一起推动了历史编纂学的文学转向。其中,虚构(文学想象)既作为文学机制参与了历史再现,又作为文学价值为历史编纂学提供了历史效用的实践意义。
    • 王晴佳
    • 摘要: 英国史家昆廷·斯金纳闻名遐迩,是当代世界思想界的重量级人物,斯金纳的学术以两卷本的《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而闻名于世。他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著名思想家为对象,研究他们的论著如何形塑了近代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从早年起,斯金纳便在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同时,积极探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他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版的数篇论文,就已经反映了这一思考路径及其演变。斯金纳对近代史学的实证主义传统,持有批判的立场。他通过借鉴约翰·奥斯汀等语言哲学家的著作,探究语言和观念所隐含的“言外之意”如何需要通过阅读同时代的著作,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来获取对其真切的理解。斯金纳的探索有助推广学术界的“语言学转向”,但他又并非是一个后结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他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历史中的哲学”—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贡献,而其学术兴趣,则依旧受制于“西方中心论”的传统,与现代史学的基本走向没有形成积极的互动。
    • 陈书焕
    • 摘要: 在史学界和文学界对怀特的重点讨论之外,怀特和艺术史领域的互动可以作为另一场人文学科内的思想对话.怀特对视觉艺术和艺术史写作的关注,为史学理论和艺术史理论带来了某种有趣的创造性力量,这一力量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在于跨学科隐喻的沟通.具体地,这种沟通主要通过怀特“回看”布克哈特、对谈贡布里希、进入艺术史写作这三个关联递进的部分切入论述.进而,怀特和艺术史写作之间的这场思想对话,其启发性意义直接相关文本和图像关系在历史表现领域的互动理解.
    • 顾晓伟
    • 摘要: 海登·怀特的理论“数据库”来源广泛,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挖掘”他与欧陆思想家的亲缘,加之怀特背向分析的历史哲学而行,主动背书带有欧陆思想背景的历史哲学家,使得怀特的美国本土的思想资源隐而不显.换一个视角来看,在遭遇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挑战之后,分析的历史哲学也在积极地应对和自我调整,借助于科学哲学领域的最新认识论,一些后分析历史哲学家开始抛弃逻辑实证主义的还原论教条,却没有像怀特在《元史学》时期那样放弃认识论,而是将审美和道德的要素重新纳入到认识论的合法视域之中,践行着历史哲学的“实用主义转向”.更进一步来说,一旦我们解锁了皮尔士、蒯因、罗蒂这样一条实用主义的语言哲学进路,海登·怀特的实用主义面向也将显现无疑.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 摘要: 文、史分界而不分家,“《春秋》与《诗》相表里”(章学诚《校雠通议》),“倘若说一切的诗中都有历史性的因素的话,在对于世界的每一种历史性描述当中也都有诗的因素”(海登·怀特《话语的转义》)。但有关文、史边界判定的标准,在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的深入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文、史边界可能仅在于文采、修辞这一维度。《左传》载孔子之言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辛文静
    • 摘要: 从陈凯歌的微电影《百花深处》的内容和主题为切入点,结合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的影像史学的概念,即"以视觉影像和电视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运用,如何使其能与传统的历史学相结合,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影像史学的应运而生,不仅是对于历史学来说是新的机遇,也给诸多历史学家带来了重大挑战。如何看待影像史学的真实性与虚构性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