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晶铜

单晶铜

单晶铜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8482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2014年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等;单晶铜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雨田、俞大鹏、许广济等。

单晶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4822 占比:99.88%

总计:84927篇

单晶铜—发文趋势图

单晶铜

-研究学者

  • 丁雨田
  • 俞大鹏
  • 许广济
  • 严文
  • 刘开辉
  • 王恩哥
  • 范新会
  • 寇生中
  • 封存利
  • 张智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华; 杨龙龙; 于紫舒; 吴冰洁; 张亚楠; 孙琨; 方亮
    • 摘要: 使用开源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建立了单晶铜三体磨料磨损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水膜厚度和载荷下单晶铜三体磨料磨损的过程,分析了在水膜厚度和载荷对单晶铜基体磨料磨损的磨损机制和磨损率.结果表明:无水膜时,磨料直接压入单晶铜基体,随着载荷的增大,基体被磨损的铜原子大幅度增加.在一定载荷下,由于水膜具有优异的承载和润滑作用,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大,单晶铜基体磨损率减小.在一定水膜厚度下,随着载荷的增大,磨料压穿水膜与基体直接接触,且磨料与基体间的作用力随载荷增大而增大,故基体的磨损率增大.
    • 杨康; 陆宋江
    • 摘要: 采用离散位错动力学法(DDD)以及晶体塑性有限元法(CPFEM)对单晶(001)、(011)和(111)晶面进行纳米压痕模拟研究。分别分析了载荷-位移曲线、弹性模量、纳米硬度以及弹性回复率与晶粒取向和压入深度的关系。DDD和CPFEM的模拟结果均表明:压痕硬度均随压入深度的减小而增大,呈现明显的尺寸效应。不同的是DDD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压入晶面的硬度关系为(111)晶面>(001)晶面>(011)晶面,呈现明显的取向效应。而CPFEM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压入晶面的硬度大致相同。此外,DDD模拟相对于CPFEM模拟结果,得到3个压痕面的压痕响应差异较大。两种方法模拟结果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模拟尺度的不同,DDD模拟的尺度较小,其硬度响应与位错结构紧密相关。而CPFEM相对唯象,其模拟的尺度较大,微结构敏感特性不明显。
    • 杜华; 杨龙龙; 于紫舒; 吴冰洁; 张亚楠; 孙琨; 方亮
    • 摘要: 使用开源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建立了单晶铜三体磨料磨损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水膜厚度和载荷下单晶铜三体磨料磨损的过程,分析了在水膜厚度和载荷对单晶铜基体磨料磨损的磨损机制和磨损率。结果表明:无水膜时,磨料直接压入单晶铜基体,随着载荷的增大,基体被磨损的铜原子大幅度增加。在一定载荷下,由于水膜具有优异的承载和润滑作用,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大,单晶铜基体磨损率减小。在一定水膜厚度下,随着载荷的增大,磨料压穿水膜与基体直接接触,且磨料与基体间的作用力随载荷增大而增大,故基体的磨损率增大。
    • 杨康; 陆宋江
    • 摘要: 采用离散位错动力学法(DDD)以及晶体塑性有限元法(CPFEM)对单晶(001)、(011)和(111)晶面进行纳米压痕模拟研究.分别分析了载荷-位移曲线、弹性模量、纳米硬度以及弹性回复率与晶粒取向和压入深度的关系.DDD和CPFEM的模拟结果均表明:压痕硬度均随压入深度的减小而增大,呈现明显的尺寸效应.不同的是DDD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压入晶面的硬度关系为(111)晶面>(001)晶面>(011)晶面,呈现明显的取向效应.而CPFEM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压入晶面的硬度大致相同.此外,DDD模拟相对于CPFEM模拟结果,得到3个压痕面的压痕响应差异较大.两种方法模拟结果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模拟尺度的不同,DDD模拟的尺度较小,其硬度响应与位错结构紧密相关.而CPFEM相对唯象,其模拟的尺度较大,微结构敏感特性不明显.
    • 刘思萌; 商剑
    • 摘要: 对比考察了多晶及单晶铜与钢配副,在油润滑条件下,不同载荷和速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3.5%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研究表明,润滑油条件下单晶铜与多晶铜的摩擦系数差别不明显,但多晶铜的磨损量相对较小,磨损表面塑性变形较轻,即多晶铜的耐磨性能优于单晶铜.多晶及单晶铜在3.5%NaCl溶液中浸泡腐蚀后,腐蚀速率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加快.单晶铜的腐蚀速率低于多晶铜,表面腐蚀坑比多晶铜小,说明单晶铜在3.5%NaCl溶液中比多晶铜具有较强的耐蚀性.
    • 王春晖; 孙朝阳; 郭祥如; 魏云灿; 蔡旺
    • 摘要: 针对亚微米尺度晶体元器件在加工和服役中出现的反常力学行为和动态变形等问题,基于离散位错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单晶铜塑性变形过程的二维离散位错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外加载荷、位错间相互力和自由表面镜像力对位错的作用机制,引入了截断位错速度准则.与微压缩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且能够描述力加载描述的位错雪崩现象.应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和应变率下位错演化及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当外部约束为力加载和位移加载时,应力应变曲线分别呈现出台阶状的应变突增和锯齿状的应力陡降,位错雪崩效应的内在机制则分别归结为位错速度的随机性和位错源开动的间歇性;应变率在102 ~ 4×104 s-1范围内,单晶铜屈服应力的应变率敏感性发生改变,位错演化特征由单滑移转变为多滑移面激活的均匀变形,位错增殖逐渐代替位错源激活作为流动应力的主导机制.
    • 黄健康; 刘玉龙; 刘光银; 杨茂鸿; 樊丁
    • 摘要: 采用纳米压痕测量仪对、、不同取向的单晶铜进行了微纳米尺度纳米压痕试验,并对其硬度、约化弹性模量及卸载过程形貌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纳米尺度下,不同取向单晶铜硬度值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当压入深度小于30 nm时,单晶铜的硬度值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后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至0.8 GPa左右.取向单晶铜的约化弹性模量值最大,取向次之,取向最小;、、取向单晶铜的卸载表面均出现明显的堆积现象,其中取向单晶铜出现明显的二维对称堆积形貌,取向单晶铜的弹性恢复位移最大,而取向单晶铜的弹性恢复位移最小.
    • 杨康; 陆宋江
    • 摘要: 采用离散位错动力学法(DDD)以及晶体塑性有限元法(CPFEM)对单晶(001)、(011)和(111)晶面进行纳米压痕模拟研究.分别分析了载荷-位移曲线、弹性模量、纳米硬度以及弹性回复率与晶粒取向和压入深度的关系.DDD和CPFEM的模拟结果均表明:压痕硬度均随压入深度的减小而增大,呈现明显的尺寸效应.不同的是DDD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压入晶面的硬度关系为(111)晶面>(001)晶面>(011)晶面,呈现明显的取向效应.而CPFEM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压入晶面的硬度大致相同.此外,DDD模拟相对于CPFEM模拟结果,得到3个压痕面的压痕响应差异较大.两种方法模拟结果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模拟尺度的不同,DDD模拟的尺度较小,其硬度响应与位错结构紧密相关.而CPFEM相对唯象,其模拟的尺度较大,微结构敏感特性不明显.
    • 周飞; 许志龙; 王大镇; 李煌
    • 摘要: 四棱锥光功能织构模芯加工质量决定其压印织构膜的表面质量.分析单晶铜各个晶面的结合力,采用结合力最小的(111)晶面构建四棱锥织构的4个侧面,并规划四棱锥织构模芯的切削方案.选择不同基准面加工单晶铜样件,得到(100),(110)和(111)三种晶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分别为:8.19 nm,9.75 nm,6.08 nm.分析得出4个侧面均为(111)晶面的四棱锥光功能织构模芯表面质量最佳,其平均粗糙度可达6.57 nm,利用逆反射比表面积Ks评价其形状误差,Ks值平均为96.6%,满足四棱锥光功能织构模芯的加工质量要求.
    • 黄勇; 冉小龙; 严晓娟
    • 摘要: 为了既实现单晶铜的有效连接,又尽量不损失单晶高纯铜的导电性能,采用冷压焊对单晶铜进行连接,研究了压缩量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单晶铜冷压焊连接过程中,当压缩量较小时,不能形成有效的连接接头.当压缩量达到一定值,便能形成有效的连接接头,沿接头轴向方向的母材区和变形区仍保持单晶结构,但取向发生了改变.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接头的连接界面处单晶组织结构破坏,接头处细小的再结晶晶粒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由大量取向各异的细小晶粒以及形变带结构组成.连接界面处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接头的抗拉强度先增加后略有减小,接头的导电性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