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触刚度

接触刚度

接触刚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87148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太原科技大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二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等;接触刚度的相关文献由89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学良、洪军、赵永胜等。

接触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7148 占比:99.71%

总计:87399篇

接触刚度—发文趋势图

接触刚度

-研究学者

  • 张学良
  • 洪军
  • 赵永胜
  • 刘志峰
  • 李玲
  • 温淑花
  • 肖会芳
  • 孙韵韵
  • 庄艳
  • 王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奔奔; 李源; 赵伟; 郭旭; 刘畅
    • 摘要: 粗糙界面的接触问题在工业装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接触刚度的量化对装配体整体稳定性的评估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接触表面先天所具有的多尺度和分形的粗糙特征,整个压缩过程中接触界面间接触刚度的预测都非常困难。通过将动态分辨率的思想融合到粗糙表面的球型粗糙峰表征方式里,提出了一个多尺度粗糙接触力学MBMA模型。基于MBMA模型,在文中对整个压缩过程中的界面接触刚度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分析了接触刚度对粗糙表面形貌参数的敏感性,随后提出了一个模拟真实粗糙界面之间接触特性的仿真等效方法,它是通过将粗糙接触界面等效为一层正交各向异性材料薄层,调整薄层的材料属性来精确控制接触界面之间法向和切向接触刚度来实现的。通过在薄层与部件之间施加“绑定”约束,可以进一步地消除接触非线性,将非线性接触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极大提高计算效率。
    • 赵永胜; 牛娜娜; 杨聪彬; 刘志峰; 姜凯; 孟令军
    • 摘要: 螺栓连接结合面的接触特性是影响机械系统动静态特性的关键。当结合面处于振动疲劳状态时,会导致阻尼增大和共振频率减小,因此建立精确的栓接结合面接触模型对研究整个机床的动态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Greenwood和Williamson给出的塑性指数表达式、统计学的粗糙度参数和分形参数,建立了与微凸体频率序数相关的塑性指数模型,从而根据塑性指数得到微凸体弹性-弹塑性-塑性变形的临界频率序数,并基于赫兹接触理论,通过对不同频率区间内微凸体的积分得到整个结合面的接触载荷和接触刚度。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相结合共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证明该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 徐平; 徐戍廷; 沈佳兴; 于英华
    • 摘要: 为解决分形接触理论中最大接触面积难以准确计算导致结合面实际接触面积难以有效获取的问题,基于离散化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一种结合面实际接触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与结合面接触刚度理论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钢玄武岩纤维树脂混凝土(BFPC)结合面接触刚度计算方法。通过模态实验对五种预载荷下的钢BFPC结合面组件的接触刚度进行了测量,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确定了二者的相对误差均小于6.0%。
    • 谢贤铨; 陈志培; 陶志成; 胥芳; 鲍官军
    • 摘要: 近年来,仿人灵巧手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大量学者对灵巧手抓持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刚度是影响灵巧手抓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旋量理论综合研究了灵巧手关节刚度和接触刚度与扰动力作用下的被抓持物体位姿变化的关系,在旋量空间中得出了广义刚度。并针对扰动力造成的软指与物体间的滚动情况,提出了一种等效接触切向刚度的方法。在广义刚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扰动力椭球的概念,并以此定义了一种抓持稳定性指标。最后,设计了一个三指灵巧手对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 张跃明; 李连松; 纪姝婷
    • 摘要: 针对国产RV减速器承载能力低、运动精度低、整机寿命短等瓶颈问题,本文基于摆线轮齿面修形表征方法,构建摆线轮与针轮之间的啮合侧隙分布函数,系统研究负载作用下,摆线轮与针轮之间的载荷分布规律,提出摆线轮与针轮之间最大啮合力的判定方法,结合摆线针轮传动的接触强度分析理论及多齿接触承载分析理论,建立了摆线针轮传动机构的承载能力评估模型,并探究偏心距对摆线针轮传动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偏心距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摆线针轮承载能力系数先增后减,偏心距为0.98 mm时承载能力最高,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其准确性。
    • 李俊文; 陈玉莲
    • 摘要: 对于机器人用薄壁角接触球轴承而言,在满足其一定寿命的基础上,接触刚度是轴承第一性能指标,轻量化是其另外一个重要指标,为此,以某机器人用薄壁角接触球轴承为对象,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首先,根据轴承的实际工况要求,建立了以内圈沟道曲率半径系数、外圈沟道曲率半径系数、滚珠直径、节圆直径和滚珠数为影响因素,以接触刚度、接触疲劳寿命和质量为目标函数的薄壁角接触球轴承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得到了每个因素不同水平值所对应的目标值;然后,基于正交试验法对轴承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最后,通过极差分析和综合平衡分析法确定了轴承的最优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一定寿命条件、较高刚度和轻量化的设计要求,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轴承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可对其他类型轴承的优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殷东华; 张学良; 温淑花; 兰国生; 陈永会
    • 摘要: 基于接触分形理论,采用Hermite插值法建立单个微凸体弹塑性变形阶段的接触面积模型,同时引入平均接触压力参数,弥补了单一微凸体接触载荷建模时存在的不连续缺陷,进而建立了接触刚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固定结合面加载过程中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仿真计算直观地揭示了各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以及法向接触刚度和法向接触载荷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中固定结合面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分形维数取值范围不同时增长速率不同;随着特征尺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在分形维数取值1.1~1.4时,特征尺度系数的变化对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
    • 吴旭; 胡俊雄; 罗世辉; 马卫华
    • 摘要: 接触轨不平顺直接作用于受流器并影响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受流质量.为研究接触轨不平顺及接触刚度对受流器的动力学响应,本文建立了中低速磁浮列车动力学模型与刚柔耦合靴-轨动力学模型,定义离线率、接触力合格率为受流质量的评价指标,通过仿真计算了阶跃不平顺工况下靴轨接触刚度对受流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离线率随接触刚度的增加而减小,接触力合格率先随接触刚度的增加而增加,后随接触刚度增加而减小.为保证中低速磁浮列车线路运行时的受流质量,靴轨接触刚度应取1×107 N/m.
    • 贾延; 刘永葆; 王强; 李默; 李俊
    • 摘要: 以某型燃气轮机为研究对象,根据Hertz接触理论和集中质量法,建立了中介轴承-双转子模型,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中介轴承径向游隙和接触刚度变化时系统的全局分岔图,利用相图、庞加莱截面图及信号频谱图等分析方法,研究中介轴承不同参数下的系统非线性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中介轴承径向游隙和接触刚度的增加,系统出现倍化分岔、Hopf分岔、混沌状态等非线性行为.该结论有助于研究双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响应特性,为双转子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 李玲; 裴喜永; 史小辉; 蔡安江; 段志善
    • 摘要: 机械结合面的动态接触特性对评估机床整机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混合润滑状态下固定结合面复杂的接触特性,提出了一种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与阻尼模型.采用三维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获得粗糙表面形貌,并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结合面固体部分的接触刚度与接触阻尼模型;根据平均流动的广义雷诺方程建立了液体油膜接触刚度与阻尼模型,其中油膜接触刚度是固体表面接触刚度的函数,实现了油膜接触刚度与固体接触刚度的耦合.通过仿真分析了固体、液体油膜以及结合面的刚度阻尼特性,结果表明:液体油膜接触阻尼远大于固体接触阻尼,结合面的接触阻尼特性主要取决于油膜接触阻尼;在接触前期油膜接触面积所占比例较大,结合面的接触刚度主要由油膜接触刚度主导,随着固体真实接触面积的增加,液体油膜接触刚度占结合面接触刚度的比率越来越小,最后转变为固体接触刚度主导结合面的接触刚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