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加压浸出

加压浸出

加压浸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9篇,主要集中在冶金工业、矿业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648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湖南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湿法冶金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湿法冶金工程技术交流会、2007年全国贵金属专题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等;加压浸出的相关文献由77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吉坤、王海北、刘三平等。

加压浸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87%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6485 占比:99.05%

总计:26738篇

加压浸出—发文趋势图

加压浸出

-研究学者

  • 王吉坤
  • 王海北
  • 刘三平
  • 蒋开喜
  • 王玉芳
  • 何光深
  • 徐志峰
  • 吴建存
  • 张邦胜
  • 王成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祥龙; 张海宝; 陈燕杰; 魏欣欣
    • 摘要: 刚果(金)铜钴资源丰富,根据矿石氧化程度不同主要分为氧化铜钴矿与硫化铜钴矿。氧化铜钴矿的处理方式为搅拌浸出—萃取—电积—除铁沉钴;硫化铜钴矿须先选矿得到硫化铜钴精矿,硫化铜钴精矿的处理方式有沸腾焙烧、火法熔炼及加压浸出,再配合湿法处理工艺。低品位铜钴矿通常采用堆浸+湿法流程,低品位硫化铜钴矿堆浸须引入微生物。
    • 魏昶; Joniqulov Amirkhon; 简单; 邓志敢; 杨馥衔; 孙朴; 李兴彬; 李旻廷
    • 摘要: 以常规湿法炼锌工艺锌浸渣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常压酸浸和加压酸浸条件下锌浸渣的酸性浸出减量化效果,以及渣中锌、铜和铟等有价金属的浸出率。结果表明,在常压酸浸条件下,渣量可减少65%以上,渣中锌含量可降至3%左右,锌、铜和铟的浸出率均在91%以上;在加压酸浸条件下,渣量可减少40%以上,渣中锌含量可将至2%以下,锌和铜的浸出率达到95%左右,但铟浸出率仅为70%左右,相对较低。常压酸浸过程锌浸渣中的铁绝大部分浸出,有利于铟的浸出;加压酸浸过程锌浸渣中的铁大量以铅铁矾的形式留在渣中,阻碍了铟的浸出。常压浸出液中铁含量较高,达到25 g/L以上;加压浸出液中铁含量较低,小于2 g/L,有利于后续浸出液中铜、铟的回收。常压浸出渣量少,有利于渣中铅、银的富集,可单独销售;加压浸出由于铁沉淀入渣,致使渣中铅、银富集比低,适合于铅锌联合企业返回铅熔炼炉。
    • 吴钧; 曾鹏; 周中华; 姜艳; 邱伟佳; 张少博; 杨全胜; 王禹
    • 摘要: 开展了两种加压浸出工艺处理锌浸出渣的试验研究。“加压还原浸出+氧压浸出”取代原针铁矿工艺的“三段逆流热酸浸出+还原”,锌焙烧矿到铅渣的渣率为15.74%,锌、铁、铜、铟、镁的浸出率分别为99.32%、93.50%、95.02%、91.03%、99.97%,各项指标均优于原工艺,锌、铟的浸出率分别提高了1.82、11.03个百分点,反应时间由14 h缩短为4 h,液固分离次数由4次减少为2次。“两段逆流加压浸出”取代原黄钾铁矾工艺的“硅浸+预中和+黄钾铁矾沉铁”,锌焙烧矿到二段渣的渣率为35.88%,锌、铁、铜、铟、镁的浸出率分别为98.50%、4.94%、90.48%、2.69%、93.77%,各项指标均优于原工艺,浸出后液(相当于水解除铁后液)可以直接返回中性浸出工序,反应时间由16 h缩短为4 h,液固分离次数由3次减少为2次。加压浸出采用密闭的加压釜,更容易实现整个炼锌系统蒸汽平衡,无需额外增加蒸汽锅炉。
    • 欧阳灿; 黄金豪; 金生龙
    • 摘要: 近年来国内湿法加压浸出工艺发展迅速,卧式反应釜作为该工艺的核心设备之一,不断朝着超大型化方向发展。设备大型化后受力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潜在危险因素增加,需要借助有限元软件对其结构进行辅助安全性分析。本单位技术团队借助APDL及VB语言在现有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针对加压浸出工艺核心装备—卧式反应釜结构特点开发定制化的数据输入与结果输出模块,将传统分析软件使用过程中效率低下的“手动建模”、“手动划分网格”、“复杂参数设置”过程交由软件自动完成,极大提高了该类设备的分析设计效率。
    • 马治卿; 高东坡; 马磊
    • 摘要: 针对硫化镍加压浸出工艺流程长、各工艺过程相对独立的特性,在确定各工艺过程目标的前提下,采用分段建模的方法建立工艺过程控制模型。从浸出过程的机理出发,针对两段常压、两段加压、矿浆浓密的加压浸出过程,基于物料流、能源流和反应条件,建立了湿法冶金浸出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该动态机理模型由简化机理模型与鲁棒数据补偿模型并联组成,一方面对模型进行简化,减少了模型中不可测变量,提高了运算效率;另一方面利用鲁棒数据补偿模型解决了因模型简化所带来的过程数据精度下降问题,总整体上提高了模型运行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 官鹏; 陈凤阳; 寇斌; 田林; 侯彦青; 谢刚; 杨妮
    • 摘要: 为了研究加压浸出过程中加压釜内流场特征及影响规律,基于CFD方法,采用标准湍流模型及多重参考系方法,设置操作压强为1.0 MPa,对加压浸出过程流体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搅拌桨高度及桨叶倾斜角度对流场及流形的影响规律,搅拌速度与流场分布及湍动能、湍流耗散率的关系,并用PIV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使用三斜叶式搅拌桨时加压釜内流形呈双回路结构,搅拌桨高度对流场流形及漩涡位置有较大影响;随着桨叶倾角增大,釜搅拌功率降低,釜内主流向轴向流偏移,当倾角为45°时,釜内循环效果较好;增大转速,搅拌功率指数上升,当转速为600 r/min时,搅拌死区范围最小,再增大转速无法有效提升釜循环混合能力;流场湍动能在桨叶区域存在峰值,且随转速增加而增大,并在釜上部分迅速衰减,湍流耗散主要集中在桨叶尾涡区域,随转速增大呈指数增长。
    • 刘柳; 陈志彬; 闫红杰; 谭智凯; 张登凯; 周萍
    • 摘要: 为了探究加压浸出搅拌釜内流场及温度分布规律,本文基于Fluent软件,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以及多重参考系方法,在不考虑化学反应的前提下,耦合气液流动、传质和传热,构建加压浸出搅拌釜内流体流动及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釜内气液流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体会在釜内形成两个主要循环区,桨叶后方出现“气穴”现象;靠近球形釜壁处流体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和局部高温区;釜壁处挡板对搅拌流场及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较大,靠近挡板的位置流场分布更加紊乱,温度更均匀。
    • 摘要: 冶金研究设计所是矿冶科技集团下属的研究及设计机构,集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为一体,专业化技术服务覆盖全球,60多年的耕耘发展,获得了10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冶金研究设计所是国家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工程中心和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设有加压浸出、常压浸出、生物冶金、萃取、矿浆电解、电化学测试、循环流态化焙烧、火法冶炼等配套的专业实验室。
    • 摘要: 冶金研究设计所是矿冶科技集团下属的研究及设计机构,集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为一体,专业化技术服务覆盖全球,60多年的耕耘发展,获得了10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冶金研究设计所是国家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工程中心和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设有加压浸出、常压浸出、生物冶金、萃取、矿浆电解、电化学测试、循环流态化焙烧、火法冶炼等配套的专业实验室。
    • 华莹珂
    • 摘要: 概述了贵溪冶炼厂加压浸出工艺发展历程,从生产工艺和自动控制装备方面比较了立式反应釜和卧式反应釜的差异,详细介绍了卧式反应釜各控制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试验过程中主要控制回路的控制效果,并简要论述了卧式反应釜加压浸出工艺自动控制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改进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