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稳定性
制动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806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云南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2007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等;制动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伟、何仁、杜峰等。
制动稳定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8065篇
占比:99.96%
总计:248163篇
制动稳定性
-研究学者
- 赵伟
- 何仁
- 杜峰
- 魏朗
- 王永涛
- 施正堂
- 林广宇
- 赵凯辉
- 赵迎生
- 邱兆文
- 郭立书
- 陈庆樟
- 陈涛
- 陈珊珊
- 鲍庆坤
- 黄胜波
- 付维舟
- 何俊龙
- 关志伟
- 吴晓东
- 周厚建
- 周志立
- 张(韦华)
- 张
- 彭伟
- 李冰
- 李志华
- 杨坤
- 杨富春
- 杨正林
- 江晓堂
- 王国林
- 王杰
- 秦志昌
- 肖锦钊
- 苏大军
- 许航
- 贺祖伟
- 赵国柱
- 郑太雄
- 闫光辉
- 陆永华
- 陈启鹏
- 马付雷
- 马建
- 马超
- 魏民祥
- 丁玉兰
- 于德介
- 付主木
-
-
王书恒;
王国梁;
张文彬;
杨正华;
曹佳潭;
汪亦寒
-
-
摘要:
基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的赛事规则,根据BSC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制动方式,阐述了赛车制动时可能出现的工况,分析了赛车抱死的必要条件;并针对性建立BSC制动系统的理论计算体系,根据制动系统结构设计和优化计算公式,得到制动抱死时的制动分配系数、油泵工压等,并对制动原件的零部件尺寸进行计算,得到油泵内径、踏板杠杆比等参数,保障赛车的制动性能,并使赛车设计符合赛车轻量化设计理念。
-
-
杨璐;
谭迪
-
-
摘要:
针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制动模式切换条件限制能量回收的问题,制定了一种制动工作模式切换条件,设计了一种复合制动控制策略,其中,制动转矩分配采用分层控制的方法,上层控制器计算需求制动力矩,选择制动工作模式,下层控制器根据制动控制策略分配各轮的液压制动力和电机制动力.在建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复合制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MEsim与Simulink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进行联合仿真,对所提出的复合制动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复合制动系统能够准确地切换制动工作模式,在保证车辆的制动效能和稳定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回收制动能量.
-
-
杨坤;
肖锦钊;
王杰;
马超;
秦志昌;
杨富春
-
-
摘要:
以对开路面下四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对开路面下的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和制动能量回收时的制动稳定性为目标,考虑制动强度对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影响及对开路面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当两前轮轮毂电机制动力大于制动需求时,仅由两前轮轮毂电机提供制动力,反之,由4个轮毂电机共同提供制动力,对开路面下制动时,依据两侧路面附着系数分配左、右轮制动力的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模型,基于FTP-75工况及对开路面工况,分别对制动能量回收有效性及制动稳定性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一次FTP-75工况下,采用所提的控制策略能够回收0.132 kW·h的能量,相对于2个轮毂电机、4个轮毂电机按固定比例提供制动力的控制策略分别提高23.3%、7.3%;在对开路面制动时能够缩小两侧车轮地面制动力的差值,减小车辆横摆力矩,有效提高汽车制动稳定性。
-
-
杨坤;
肖锦钊;
王杰;
马超;
秦志昌;
杨富春
-
-
摘要:
以对开路面下四轮毂电机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对开路面下的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和制动能量回收时的制动稳定性为目标,考虑制动强度对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影响及对开路面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当两前轮轮毂电机制动力大于制动需求时,仅由两前轮轮毂电机提供制动力,反之,由4个轮毂电机共同提供制动力,对开路面下制动时,依据两侧路面附着系数分配左、右轮制动力的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制动能量回收控制模型,基于FTP-75工况及对开路面工况,分别对制动能量回收有效性及制动稳定性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一次FTP-75工况下,采用所提的控制策略能够回收0.132 kW·h的能量,相对于2个轮毂电机、4个轮毂电机按固定比例提供制动力的控制策略分别提高23.3%、7.3%;在对开路面制动时能够缩小两侧车轮地面制动力的差值,减小车辆横摆力矩,有效提高汽车制动稳定性.
-
-
彭伟;
李志华;
陈启鹏
-
-
摘要:
为了提高纯电动汽车的制动稳定性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提出一种不同制动强度下的最优制动力分配方法,以制动稳定性和制动能量回收效率为优化目标,以制动力分配系数、再生转矩、蓄电池/超级电容荷电状态的上、下限值为设计变量,在多个约束条件下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取Pareto最优解集,再通过ADVISOR软件对最优解集在不同工况下的制动情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纯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明显提高,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强.
-
-
黄大星
-
-
摘要:
汽车制动稳定性能直接影响了汽车安全性,在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非线性三自由度车辆模型,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设计了汽车制动稳定性能MPC控制器,对汽车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路面条件下,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汽车双移线转向角输入和J-转弯转向角输入两种行驶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模拟仿真实验果表明:利用所设计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有助于提高制动系统稳定控制的品质.
-
-
-
高志伟;
李德胜;
叶乐志;
刘宗强
-
-
摘要:
为解决铰接车辆主制动系统的制动力不足和制动稳定性差的问题,将液冷式电涡流缓速器与车桥融合设计,构建了一种电涡流缓速车桥,以避免重载挂车的制动出现"冲撞"和"折叠"现象.对电涡流缓速车桥进行了台架试验,对比分析了空载和满载时安装于牵引车和挂车上的缓速器的制动稳定性.结果表明:车辆在空载,尤其是满载时,安装在挂车上的电涡流缓速车桥比安装在牵引车上的缓速器更能使车辆有良好的制动稳定性和安全性.
-
-
朱绍鹏;
江旭东;
王燕然;
叶星宇;
余慨;
徐林峰
-
-
摘要:
针对分布式四驱电动汽车,考虑再生制动系统的工程应用需求,以制动安全性、稳定性为主,兼顾制动经济性,提出了分布式并联制动控制策略.该策略采用分层控制结构,包括期望横摆力矩制定层、四轮电制动力分配层、制动力约束条件层.设计的并联制动控制策略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优化了车辆制动时的稳定性,并综合考虑制动强度、电池SOC值、车速等约束条件,提高了制动经济性.最后,进行了分布式四驱电动汽车实车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并联制动控制策略在直角弯制动和单移线制动工况下的有效性.
-
-
尘帅;
王吉忠;
张西龙
-
-
摘要:
针对装有线控机械制动系统的车辆的制动稳定性控制问题,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七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及线控机械制动系统模型,提出一种兼顾制动效能与横摆稳定性协调控制的车辆制动力分配策略;该策略采用分层控制结构,运用滑模控制和模糊控制理论设计顶层控制器,主要负责纵向目标制动力及横向目标横摆力矩的求取;底层控制器运用二次规划方法,以轮胎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函数,使用有效集算法求解目标函数,在车辆制动时完成目标纵向力与横摆力矩协调分配,进而达到横、纵向协调最优控制的目的;运用MATLAB/Simulink与Carsim在对开路面上进行改变制动意图的工况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辆制动力分配策略能够在保证车辆制动效能的前提下同时满足车辆横摆稳定性控制要求.
-
-
周毅
- 《第八届云南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以某轻型卡车制动分析为例,采用多体动力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悬架,转向以及制动器参数对于整车制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方案的比较,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各种参数变化对制动稳定性的敏感度,快速地找出改进的高效方案,提高整车的制动性能。
-
-
齐康;
刘玉奇
- 《第十二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制动防抱死系统是一种汽车安全装置,当制动力过大时,车轮会抱死,若前轮抱死汽车将失去转向能力,若后轮抱死则会导致车辆发生侧滑甚至甩尾,ABS通过不断调节车轮的制动力,使车轮在制动时不处于始终抱死状态.对ABS的主官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其制动稳定性、制动舒适性的评价,包括直行全制动评价,弯道定圆全制动评价,全制动时的双移线等。
-
-
张元才;
余卓平;
张立军;
熊璐
- 《2007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列举了电动车复合制动系统可能的结构形式。通过对复合制动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基于制动效能的复合制动系统前后轮液压制动力分配比的求取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复合制动系统形式,和不同再生制动力作用时的复合制动系统的制动稳定性,得到了复合制动系统研究的一些有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