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村社会

农村社会

农村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1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10670篇;相关期刊826种,包括中国民政、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研究参考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适度普惠福利社会与国际经验研究分论坛等;农村社会的相关文献由1927位作者贡献,包括党国英、陈益元、徐勇等。

农村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1 占比:13.37%

会议论文>

论文:88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10670 占比:85.92%

总计:12419篇

农村社会—发文趋势图

农村社会

-研究学者

  • 党国英
  • 陈益元
  • 徐勇
  • 行龙
  • 卢福营
  • 彭秀良
  • 董磊明
  • 郭玉亮
  • 付少平
  • 刘凤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霄艳
    •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崔窑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产业、生态、民生等方面发力,结合自身优势,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美好的乡风文明,加强村民自治组织为主要措施,使崔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从立足实际,瞄准发展定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全面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李少航
    • 摘要: 当然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规划中,基础组织与环境应用是重点问题,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活动作为基层社会环境活动类型,代表的是我国基层环境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和实际需求。在当前路径实践过程中,基层社会工作的自主性和服务取向并未彻底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工作的出路成了一大问题。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个体需求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别,在分立而治基础之上寻求发展。资源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运行过程中体现最为明显的两个要素,它集中的反应除了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中环境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行政之间的权力分层。本研究将试图从当前工作实践现状入手,对其应用模式和未来出路进行思考。
    • 宋圭武; 肖光畔; 王新强; 王利鹏
    • 摘要: 宅基地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村宅基地制度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制度。目前,随着农村大量人口进城落户,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客观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这也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最为复杂、最为敏感和最难决断的一项紧迫任务。
    • 侯祥莹
    • 摘要: 从内部、外部2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再适应的因素,分析了帮助返乡农民工助力乡村振兴的方法。
    • 刘涛; 姜泽臻
    • 摘要: 互助养老模式由转型乡村的内外环境综合驱动形成,是新时代农村养老体系的有益探索实践,并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互助养老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村庄内生型、社会扶持型等三种模式。不同模式各具特点和优势,但存在管理、运行及经费等方面的短板。需要从互助养老实践逻辑出发,深入推进乡村养老文化及生态环境建设,以党建引领与专业介入实现互助养老的综合性服务供给,以多元化的投入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稳定支持,推动形成“低成本、高质量、可持续”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 唐杰; 蒲映竹
    • 摘要: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完善党委领导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乃至融合的治理模式。“三治”结合,法治居于先导地位,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治理主体、强化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充分发挥法治对自治、德治的保障和撬动作用,推动乡村融合治理。
    • 张雄; 赵丹维
    • 摘要: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社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农村社会风险治理亟须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予以长期适应和有效回应。韧性治理与农村社会风险治理在回应承灾体价值诉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机制要素来源趋同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就韧性治理的效用而言,它为农村社会风险治理价值诉求延续创造了可能性,为多元主体协作提供了保障,为机制要素创新指明了方向。应借鉴与运用韧性治理范式,推动农村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在价值诉求、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方面的转型。
    • 李江艳
    • 摘要: 农村社会作为中国法治治理的重要场域,发挥着调节基层矛盾纠纷、稳定基层和谐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法治基础不牢、法治支撑不足、法治治理与日常管理脱离等多重问题,法治的接受认可与落地生根受到极大限制。为解决法治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发挥法治思想的统领作用是基础,基层党政的有效推动是保障,法治治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法治传播、法治保障与法治实现,是做好农村社会法治构建的具体措施。唯有如此,农村社会的法治构建才有目标、有方向、有依托。
    • 崔佳丽
    • 摘要: 随着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相关人员应深入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课题组将结合农业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分析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优化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服务评价体系,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为加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 司文晶
    • 摘要: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既有研究多聚焦于以知识分子为主导的外源型乡村振兴模式,对以企业家乡贤为担纲者的内生型乡村振兴的探索仅停留于考察张謇、卢作孚等少数人物的实践。通过梳理20世纪上半叶薛明剑在无锡的乡村建设活动可以发现,无锡自治实验乡计划与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允利工厂群建设在制度和精神理路上一脉相承,它不仅将合作、自治等现代观念注入农村社会,培育出拥有主管能力和互助意识的现代乡民,还拓展了由企业家乡贤主导的内生型乡村振兴模式。在此过程中,儒家士绅逐渐转变为具有现代公共责任和伦理精神的社会企业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