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

互助养老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46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61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品牌、劳动保障世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论坛、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7年综合学术研讨会等;互助养老的相关文献由70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志强、刘妮娜、张丽等。

互助养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0 占比:15.7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461 占比:84.19%

总计:2923篇

互助养老—发文趋势图

互助养老

-研究学者

  • 赵志强
  • 刘妮娜
  • 张丽
  • 李俏
  • 韩振秋
  • 丁艳琳
  • 张悦
  • 曹文静
  • 曹梅娟
  • 朱火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子楠
    • 摘要: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年轻劳动力由农村牧区流向城镇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成为农村牧区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的新选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较早开始探索在农村牧区发展互助养老,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发现互助养老在文化、规则、资金、组织、服务等方面存在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了发展互助养老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鄂尔多斯市互助养老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 刘辞涛; 向运华
    • 摘要: 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互助合作难以形成和老年服务形式由娱乐向照料转向困难两大困境。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借助数字技术的数据集成处理、信息分析匹配和远程数字视频等功能嵌入农村互助养老合作生产,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互助养老模式的改造。通过建设权威数字平台、建立可量化的互助积分以及利用数字视频技术推进互助照料落地的方式,重塑互助合作生产流程,提高互助服务供需配置效率,实现互助养老的精准化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多元互助主体协同共治格局,为农村互助养老合作生产注入新活力。
    • 黄健元; 骆旭峰
    • 摘要: 闽南宗族文化是宗族组织内在基因的呈现,既传承着中华传统乡土文化的秉性,又兼备闽南地区的特质。承载文化记忆的内在基因构建组织制度,培育“人情”价值观,织密多缘组织网络,发挥着凝聚、教化、导向、调节等功能,形塑出“角色型”“制度型”两种宗族互助养老方式。随着社会变迁,传统宗族互助养老面临着人口流动、礼俗褪化、机制不适、供需矛盾等诸多困境,导致基因功能弱化。但闽南宗族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时代价值,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宗族文化基因,发挥基因功能,弘扬孝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坚持政府为主导,宗族自治为主体,在个人和家庭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嵌入“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互助服务水平,以助推农村宗族互助养老持续发展,成为抵御银发浪潮,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性的农村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形式。
    • 郑雄飞; 吴振其
    • 摘要: 养老服务是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工业化、城镇化严重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造成了农村家庭内部养老服务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空间阻隔以及孝而难养的养老困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日常生活照料缺位和精神慰藉匮乏等窘境。作为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互助养老契合了空巢老人的客观需要和乡村生活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实践中已涌现出结对互助、互助幸福院、照料中心和“时间银行”等形态,但受制于外部支持乏力和内部预期不稳等掣肘因素,亟待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此,应当厘清相关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优化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促进多方协作参与,构筑稳定的互助养老预期;以家庭为依托探索“家庭服务网络”,弘扬乡土社会的“助人自助”精神,塑造互助养老服务共同体,进而实现老有所依、老有颐养。
    • 李俏; 孙泽南
    • 摘要: 合作社不仅是一个互助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服务组织,当前已通过土地置换、文化创新、资金互助和劳动自养等方式融入农村养老供给的具体实践,并在提高经济收益、推动农村社区营造和增进老人福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应。土地改革的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推广以及互助养老运营补助的激励,为合作社养老的运行提供了制度条件,而合作社养老所具有的自主吸纳和灵活适应特点也助推其成为“接地气”的互助养老形式。然而,合作社养老在实践中还存在受益覆盖面较窄、服务水平不高、可持续动力不强等瓶颈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四个方面进行突围。
    • 陈嘉琪; 陈小嫦
    • 摘要: 养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较早出现,并探索了很多养老方案。其中,互助养老模式之一的时间银行在多国取得良好成效。我国引进时间银行虽已有数十年,却至今并未广泛实施本文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三源流展开分析,发现我国时间银行政策之窗开启已具备的条件包括:其所针对的养老问题急需解决、政府执政理念和国民情绪的支持;尚未具备的条件为政策方案不够成熟完善。文章以社会理论为视角,梳理了广州、南京、上海、青岛以及北京五地的时间银行运营模式,发现目前实施方案中存在以下不足: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后以及志愿者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应当加强时间银行普及宣传、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引进区块链为时间银行提供技术保障。
    • 肖茜文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农村带来进步与文明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现行的养老方式。以湖南邵阳县某乡镇为样本开展“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养老”调查,通过调研当地养老困境及原因、养老服务发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当地地情、人情与发展阶段,提出了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路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周敏洁
    •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充分缓解当前的养老困境。以“时间银行”为主要模式的互助养老对缓解养老困境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现有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阐明“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分析当前时间银行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时代背景,结合“互联网+”,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 邓茜文
    • 摘要: “非正式养老”和“正式养老”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一种新的型养老模式——互助养老,它内含了年龄、兴趣、爱好等相当的老年人围绕养老过程中彼此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互帮互助、互相照顾的养老方式。社区老年社工应高度重视老年人群体人口规模和社会发展特征、老年人关系纽带特征、组织特征的异质性,关注老年个体需求和身心特征,协助老年群体实现由“被赡养者”到互助者角色转换和自我价值,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区照顾视角下“非正式养老”和“正式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保障这种发展潜力大的养老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 杨康; 李放
    • 摘要: 在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与农村社会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背景下,发展互助养老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及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社会资本作为内嵌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的特殊资源,与农村互助养老存在着紧密逻辑关联,是农村互助养老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资本匮乏已成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现实制约,主要表现为社会信任危机、社会网络断裂、社会规范滞后三个方面。通过培育社会信任、重塑社会网络、完善社会规范等途径培植社会资本是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持续有效发展的可为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