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意愿
养老意愿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160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法制与社会、人口学刊、西北人口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20届世界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大会 ·中韩论坛、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等;养老意愿的相关文献由624位作者贡献,包括班晓娜、聂焱、吴宗辉等。
养老意愿
-研究学者
- 班晓娜
- 聂焱
- 吴宗辉
- 崔立华
- 方亚
- 胡永国
- 薄海美
- 仲翔宇
- 冯雪黎
- 刘慧君
- 刘韦希
- 卢建华
- 卢时秀
- 吴向炜
- 唐艳
- 姚兆余
- 孙炯
- 孙鹃娟
- 张伟新
- 张军
- 张婧曦
- 张帆顺
- 张静静
- 徐凌忠
- 徐爱军
- 戴丽
- 曹文静
- 曾思倩
- 李春艳
- 李晓玲
- 李梦玉
- 李玮
- 李金秋
- 李阿芳
- 杨媛
- 杨帆
- 桂园园
- 沈珊
- 滕伯刚
- 王娟
- 王磊
- 王芳
- 白杨
- 程亮
- 翁陈子恒
- 翟莲清
- 苏银花
- 蒋睿
- 褚湜婧
- 谢飞
-
-
薄海美;
李辰;
崔立华;
陈天祥
-
-
摘要:
目的研究唐山市居民养老意愿。方法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三个重要行政区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了解该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并调查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结果唐山市接受调查的居民中,有69.0%的意愿是享受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机构养老模式的居民占17.7%,选择社区养老模式的居民比例较小,仅占13.3%,养老需求主要为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精神及心理慰藉的需求。结论唐山市居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养老需求不断增多,社区养老模式功能不够完善,呼唤新型养老模式的出现。
-
-
姚秀霖
-
-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影响将来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选择CLHLS2018年的横截面数据,证实认知能力更好、家庭支持能力较弱的老年人选择独居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本文建议参考时间银行等新型看护模式,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新养老模式,并逐步朝更精细化照料模式发展。
-
-
张洁
-
-
摘要:
目的:对南通市中老年群体进行养老意愿的调研,探讨影响中老年人养老意愿的有关因素,为优化南通市养老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南通市选取符合纳入标准≥45岁中老年人183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和养老意愿。结果:共发放问卷183份,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95.6%。其中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最多,占52.6%(92/175),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占26.3%(46/175),选择家庭养老的人最少,占21.1%(37/175)。受教育程度、生活地、子女数对养老意愿有影响。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比,中学学历较大专学历更倾向选择家庭养老(B=-1.687,P<0.01),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相比,农村居民较城镇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B=-1.753,P<0.01),生育独生子女者较多个子女者更倾向选择社区养老(B=1.584,P<0.05)和机构养老(B=1.584,P<0.05)。结论:城乡居民养老需求不同,养老方式应该坚持差别化。
-
-
郑秀云;
冯夕芸;
樊霞
-
-
摘要:
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的社会常态,如何更好地积极应对养老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者,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养老意愿展开了诸多高质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养老意愿的概念、养老类型的划分、主要研究内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我国养老意愿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意愿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和理论参考。同时,本文发现现有研究不足之处,深入挖掘养老意愿研究空白领域,并为后期如何进一步补充和推进养老意愿研究提供建议,以期为中国养老事业研究向纵深处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
-
-
王芳;
崔妙玲;
蒋云;
张小芳;
谭桂蓉
-
-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广西桂林某社区居家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健康照护需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桂林市某社区的居家老年人366名,采用西部护理联盟老年人健康照护需求研究调查组设计的老年人健康照护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居家老年人健康照护需求及养老意愿。结果健康照护需求排前三位的分别为安全需求(1.61±0.45)分、健康教育需求(1.54±0.57)分、尊重及自我发展(1.13±0.64)分。居家养老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占比65.80%。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原因分别为能及时得到子女照顾,可以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离家近,方便;子女无暇照顾,机构有专门人员照顾、生活方便。结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居家老年人对安全、健康教育、尊重及自我发展存在较高需求。但目前居家健康照护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出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加强居家老年人的安全管理、多渠道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提供人文关怀服务、提升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对策方案。
-
-
李家聘;
苟翠萍;
谢冰;
胡永国;
吴宗辉
-
-
摘要:
目的: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路径,为推进积极老龄化,促进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研究互联网使用与居民养老责任认知之间的关系。结果:不使用互联网居民比有时使用者更认同子女负责,常使用互联网者比有时使用者更认同三方共同负责。结论:互联网使用对传统由子女负责的养老观念产生了影响,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在增加,因此要加大养老服务供给建设力度,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发育成熟以充分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
-
-
伍海霞;
吴帆
-
-
摘要: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超过40%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意愿,拥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半数以上预期会入住养老院,远高于拥有2孩及以上的多子女老年人。日常得到子女情感支持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家庭中实际养老照料人越多的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越低。居住社区差异对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居住在街坊型社区与商品房社区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高;居住在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区域社会经济差异会促使多子女老年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上升,同时会促使中部、西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降低。城镇户籍会增强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同一区域内的多子女老年人中更为突出。少子老龄化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做出适度调整。
-
-
姜维依
-
-
摘要: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不断老化,他们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2021年全国七普数据,我国流动人口已达3.7亿,但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双下降。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断下降,未来我国需要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来弥补数量下降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老龄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人口老龄化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经济潜在增长率、社会保障体系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等挑战,但是随着社会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流动人口养老问题会逐渐得到重视。
-
-
孙诗妮;
姚峥嵘
-
-
摘要:
根据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我国老年人口养老居住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希望独居或者和子女居住,养老机构居住意愿整体水平低,其中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目前居家养老仍然是我国主流养老模式,家庭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继续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地位,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服务水平,推进“三位一体”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
李玲玲;
张娣;
王媛媛;
孙卫婧
-
-
摘要:
文章根据入组标准在皖北地区筛选986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基本特征者养老意愿的选择情况及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是: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者占比为80.83%,选择机构养老者占比为19.17%;不同自理情况、子女数、月收入、受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养老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
闫艳华;
桑鹏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心理护理需求与养老意愿之间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菏泽某农村16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子女探望两次及以上/每月的老人心理护理需求者占46.2%,探望少于1次/每月的老年人心理护理需求占89.4%,两组差异明显(x2=25.820,P=0.000).其中有79.6%的老人希望在家中养老,不需要心理护理的老人有87%人希望在家中养老,而在需要心理关怀的老人有72.2%的人希望在家中养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4,P=0.023);希望居家养老危险因素是需要心理护理(OR=1.239,95%CI:1.044-1.432),保护性因素为收入(OR=0.737,95%CI:0.573-0.948). 结论:老年人希望在家中养老人数较多,居家养老意愿与心理护理的需求密切相关,在家养老同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密切相关.
-
-
高晓路;
颜秉秋;
袁海红
- 《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速度和规模上史无前例.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2011年9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人,平均每年增加860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到16%;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峰值时,超过1/3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对北京市典型社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运用决策树分析的方法,对城市居民在不同阶段的养老意愿、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首先,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转型,目前,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超过一半,老年人在健康状态下近80%选择独自生活,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近50%选择机构养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可度有限,在健康和独立生活有困难状态下对社区居家养老的依赖度分别是3.6%和15.9%。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够,很多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方式还不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存在差异。从现有老年收养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总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近70%的床位是为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务的,能够向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介助和介护服务的养老机构床位存在大量缺口。因此,亟须加强养老机构床位的建设,特别是增加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机构设施。
-
-
-
褚湜婧;
杨胜慧
- 《第20届世界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大会 ·中韩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2008年的专题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养老意愿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留守老人的养老预期比非留守老人更加谨慎,留守老人选择的养老依靠对象未变,但是居住方式发生了改变.
-
-
-
肖伟华
-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摘要:
基于社会转型研究范式,文章以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分析基础,通过建立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转型期城镇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伴随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城镇居民的养老意愿已经发生了现代型转向;个人养老禀赋、家庭养老禀赋、政治信任、市场化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居民养老意愿的现代型转向;其中,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养老保险参与状况、家庭社会资本、家庭人力资本、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显著.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充分考虑养老意愿的基础上多措并举,科学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养老保障体系.
-
-
程亮
-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摘要: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建立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传统观念、经济状况、养老保险和政治信任对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无子女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养老意愿选择几乎没有影响;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越不倾向于选择政府养老,而选择子女养老;有养老保险者倾向于选择非子女养老方式;相对子女养老而言,随着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的提高,选择政府负责养老的几率降低.养老政策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养老意愿问题.
-
-
王先益
- 《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本文利用2010年7月浙江省农村老年人口抽样调查1500份样本数据,全面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婚姻与家庭特征、收入水平与收入来源、养老社会保障、健康与医疗、日常生活基本能力(ADL)和独立生活能力(IADL)、生活照料、农村社区老年服务状况以及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和生活满意度,主要结论是: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率进一步升高,独居老人增多;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但保障层次和保障水平差异较大;特殊群体老年人基本养老仍存在困难;老年人多病种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医药费用支出快速增长;农村失能老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发生变化,对储蓄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