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
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

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4-21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会议文集:2017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人口老龄化并非社会老化,健康长寿意味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达.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进入了以信息经济和健康管理为主流的银色经济时代.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打造社会企业,以及基于社会契约精神和社会法制建设,是解决中国医疗、养老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问题的必由之路.银色经济成本提升、利润率下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其应对的策略为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模式,即社会合作。公立机构的垄断性、低效率和部门化趋势,可能违背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私营企业追逐暴利,可能导致市场文化走入另一个极端;第三条道路则是社会合作,走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团结之路,整合资源与分享经济,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医疗和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更是如此。在这一领域,国有企业和公共组织低效率,亟待改善或者淡出;股份企业和私营企业过度追逐利润,亟待重生;社会法、社会契约和社会企业则应得以大力发展。社会企业是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服务领域的组织类型。以清华长庚医院为例,其为理事会管理下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发展基础即社会契约精神和基于社会法的法治环境。中国的社会契约和社会法的生存环境尚不完善,这恰恰是中国深化改革和社会变革的焦点,是不可回避和必须勇往直前的问题。
  • 摘要: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以服务形态提供动态产品的总和,是各种社会服务中的一个子服务版块.养老服务由于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提供方式、服务价格和服务个性化等方面都与普通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如餐饮的特殊性、餐厅设计的特殊性、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的依赖性等.这使得养老服务在横向与纵向关系上、在深度与广度的维度上、在服务送达的便捷性、服务提供的私密性等方面都面临着比一般群体服务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处理好政府福利性保障、社会化非营利性服务和社会化营利性服务三个层次的关系,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目前的局面是,政府在这三者中力保福利性保障和社会化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而对社会化营利性服务始终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说法。对于同样是非营利属性的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一些地方政府的态度和支持力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公办机构往往获得的支持力度大,民办机构获得的支持力度小,对两者在政策落实上区别对待、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包含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的市场运行机制,也包含不同参与者的利益诉求,不是政府或某个参与者单方面就能够实现和完成的,必须是公平协商、利益共赢的结果。
  • 摘要:最近十年是中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养老政策密集出台、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其间,为满足养老需求,中国建设了大量的老年建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现有的老年建筑设计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及时做出总结和反思,提出推动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与新建住宅适老化设计,整合地区养老服务资源,建设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重视刚需人群,推进医养结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我国还将建设大量的各类老年建筑,作为建筑师,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特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建筑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水平。
  • 摘要: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中国养老产业历经老龄化人群的几何增长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自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一福利型的养老事业逐渐转变为提升消费、拉动经济的跨界养老产业.回顾过去十余年养老相关法律政策制度的演变,也许可以使更好地展望未来.中国养老正在经历一次大的定位转变,从基本福利、社会包袱,逐渐向拉动服务消费、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和产业升级、提质扩容、推动资源重新配置方向演变,这也就是中央政府将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领域称为“大健康产业”,大力倡导围绕相关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创新增加服务消费领域有效供给、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的原因。如果能够把握这次机遇,尽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产业链,推进全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步发展,那么就有可能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今天的养老产业仍处在成长期,但明天的养老产业必将是一个蕴藏巨大潜能和生机的产业。
  • 摘要:近年来,老年服务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了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是一个新的提法本文试图对这一新概念做出解读,并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分服务模式和筹资模式两个方面来提出关于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具体的政策建议,如果从老人的生命历程看以上三个层次的制度设计,实际上也可以将其看作老人在社会功能和生理功能丧失的过程中,以有差别的保障方式来满足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因此这三个阶段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整合性的制度整体。
  • 摘要:信息时代,"大、智、移、物、云"已经越发成为新型网络环境发展的方向,分别代表着"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前沿.与此同时,国家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老龄社会,当老龄社会遇到信息社会,两者碰撞结合便产生了所说的智慧养老.中国的智慧养老从2014年启蒙,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和挑战.本文通过回顾中国2016年智慧养老的发展历程,从官、产、学、研、用等几个方面切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围绕中国智慧养老面临的一些发展瓶颈,提出在养老顶层设计中设立智慧养老的专项顶层设计。面对我国“未备先老”“未富先老”“无人养老”的情况,国家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关注智慧养老事业,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养老难题,研究养老的数据治理问题,明确不同干系人的数据职责。智慧养老的一系列数据具体应该由谁去收集、由谁去管理、由谁拥有以及如何实现数据共享,都需要行业给出规范,不同部门系统、不同提供商系统应该互联互通。智慧养老系统的接口设计不单单涉及系统开发,更多的是需要顶层设计以及数据治理层面的指导,防止无效的、冗余的接口设计。
  • 摘要:在国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进"互联网+"行动的背景下,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老龄服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已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对老年人互联网需求特点的研究,如老年人感兴趣的健康、教育、娱乐等信息服务内容研究,老年电子商务,面向老年人的社交网站研究,如何通过周边设备帮助老人更好地利用SNS服务,老年人综合服务门户研究,等等.而针对供给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互联网基础应用的信息服务网站为切入点,以供给侧主体之一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和网站现状进行了统计,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国涉老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访问量低、内容同质、有用性信息少,易用性待提高。截至2016年2月22日,正常运营的网站仅30家,占比58.8%,且只有15家网站有访问量数据。除枫网、养老网外,其他网站的日均PV(三月平均)均在4500及以下、日均IP(三月平均)在900以下,百度索引量低于200000。网站信息类别差异较大。较多的几项信息类别为:老龄资讯、政策法规、养老机构、健康长寿、物质生活。涉及涉老企业、社会组织等供给侧信息的网站不到5家。已有网站感知易用性个别指标有待改进,如字体普遍较小。我国涉老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多元化经营,缺乏专注,亟须聚焦创新、不断提供增值。大多网站信息栏目多,而且提供多元化服务,普遍存在网站框架较大、有效内容缺乏的情况。在主要靠自有资本运营的情况下,专注某一个细分领域,不断寻找营利空间和资本注入,聚焦突破后再不断增加增值服务,是未来比较可行的方向。
  • 摘要: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时代,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1亿人,老年抚养比已经达到24.4%.本文从北京老年人服务数据出发,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对老年人需求特征及行为特征进行精细化分析,对养老(助残)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做出有益探索。
  • 摘要: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老龄化国家之一.2011~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由1.78亿人增加到2.21亿人,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人;老年人口比重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增加0.54个百分点;2014年老年人口突破2亿人,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改变、多样化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养老传统观念的逐渐打破、社会供养能力的不断弱化以及社会阶层的日趋分化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传统主流养老模式不断向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方向发展和演化,新兴养老服务模式日渐兴起,呈现多元化的变化特征和新型的发展业态,为国家养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满足了老龄人口多样的、积极的养老需求.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各种新兴养老服务模式将会不断涌现,将会创造更大的养老服务价值,推动多样化养老需求的满足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为”目标的实现。其发展趋势如下。市场充分发挥决定作用,养老服务业态日趋多元,养老资源广泛集成,服务供给高度专业化与职业化,向着专业化、职业化、层次化方向发展。服务类型由供养型向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方向提档,团队管理、数字化管理、集成管理等将广泛应用,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提升。
  • 摘要:根据中国的现状,国家制定了"9073"的养老政策,中国90%的老人将在家中养老;随着老龄化继续加剧、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升高,未来几年居家养老服务将面临巨大的资金与劳动力压力.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智慧养老在未来居家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现实告诉,智慧养老的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迫切需要理论指导.本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各种养老方面不成功的智能化应用并分析了其原因;然后提出了寻找智能技术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中切入点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从居家养老服务的两个维度来寻找智能化的应用空间;通过几个具体例子,展示了如何将智能化嵌入当前和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流程中;最后给出了判断智能技术落地可持续性的三个准则。
  • 摘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速度和规模上史无前例.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2011年9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2.21亿人,平均每年增加860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到16%;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翻一番;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峰值时,超过1/3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对北京市典型社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运用决策树分析的方法,对城市居民在不同阶段的养老意愿、养老方式的选择及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首先,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转型,目前,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超过一半,老年人在健康状态下近80%选择独自生活,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近50%选择机构养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可度有限,在健康和独立生活有困难状态下对社区居家养老的依赖度分别是3.6%和15.9%。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够,很多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方式还不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存在差异。从现有老年收养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总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近70%的床位是为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服务的,能够向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介助和介护服务的养老机构床位存在大量缺口。因此,亟须加强养老机构床位的建设,特别是增加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机构设施。
  • 摘要:当前中国养老产品的使用率并不高,分析得出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健康状况、性格特征影响其对养老产品的消费,但流通渠道影响不显著,与研究假设不相符,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产品供给不足、流通渠道不完善。因此,为促进养老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以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应着力改善老年人的经济条件,提高其购买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快产品研发以增加市场供给。
  • 摘要:对于衰弱的定义,各国老年医学或护理学界都有不同的内容.但是,著名老年医学专家Fried的定义被普遍接受.即衰弱是因生理储备下降而出现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型状态,具有体重减少、肌力减弱、活力低下、行走缓慢、体动较少等生理状态,涉及神经肌肉系统和代谢及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生理学变化.我国各级政府都在通过建立以长期照护保险和社区医疗照护为基础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来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然而,我国的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情况下到来的。特别是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等没有准备的未备先老,使我国的老龄化应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试错成本很高,老年医学领域还基本以疾病治疗为中心,没有将老年的老化过程和老年衰弱作为老年医学的基础;老年医学的重点课题还放在老年慢病综合征上,而忽视了对衰弱对老年综合征影响的研究。因此,衰弱的长期照护就显得极为重要。长期照护除了提供克服ADL和IADL损害的服务外,还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衰弱对健康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医学界、政府决策部门等相关各方需要在长期照护体系重要环节的照护评估中加入对老年人群衰弱的评估项目,并且要在照护服务中加入针对衰弱人群的预防和康复的干预措施。
  • 摘要: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是独立于现有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社会保险险种之外的新险种.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旨在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护理和生活照料难题.2016年7月,宁波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是浙江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建立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是宁波市养老服务业的创新之举,也是宁波市建设"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已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十三五”末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突破160万人,每4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将迅速增加。而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等现象,使得以家庭为主的照护方式越来越难以独自承担长期照护的责任。鉴于此,探索建立城乡居民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将长期照护领域的福利安排从“残补型”转向适度普惠的“制度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长期照护供需矛盾、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的重要制度创新。在覆盖上,把握适度普惠、逐步推进的理念,在主体上,坚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原则,在运作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和给付模式,在支撑上,加快长效发展的配套体系建设。
  •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全部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以及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战略举措.本文以北京市某社区中接受社区居家照护的120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interRAI家庭照护评估工具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该工具的评估资料分析社区居家老年人存在的照护问题及相关照护服务需求,同时和老人们正在接受的社区居家照护服务现状进行比较,从而初步验证该工具在我国社区居家老年人综合评估、照护需求分析以及为相关照护服务提供指导等方面的可应用性。
  • 摘要:中国失能老年人口近4000万人,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医疗照护服务,已经成为中国老年卫生工作中突出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社区同样可以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医疗照护,而且与机构及医院相比,在社区进行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费用较低,生活质量较好.因此,有必要了解社区中功能受损老年人的健康特点,了解与功能受损相关的健康问题,从而指导老年医学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为该人群提供合理的医疗照护服务.针对老年人的老年医学,需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多方面问题,予以综合的、全面的评估及干预,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全面的老年医学评估(CGA),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能之一,通过多维度、多学科的评估,发现老年人的潜在问题或风险因素,发现容易被忽视的GS,判断引起各个问题的原因,从而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从本研究的老年综合评估数据可以看到,功能受损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较多。其中,脑血管疾病发生比例较高,考虑与脑梗死、脑出血易造成功能残障有关;而冠心病发生比例高,可能与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共同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有关,数据分析也显示脑血管病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生比例同样较高。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未显示出在功能受损老年人中高发。考虑其原因,首先,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本身就较高;其次,本研究收集的慢性病数据欠详细,没有把慢性病的病程、疗效、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层分析,后续仍需更详尽的信息来分析慢病对于功能的影响。
  • 摘要:中国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2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43亿人,占比为10.4%.与此同时,"4-2-1"的家庭结构日趋明显,传统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已不可持续.为了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制定了"90-6-4"的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即90%的老年人实行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实行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实行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由于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而最易被老年人接受,但不断增多的"4-2-1"家庭结构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导致居家养老变得难堪重负.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事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必然。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更大关注。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模式只是其中一种方法,需要做工作的地方还有许多。如模式落地可行性论证、外国模式本土化改良等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康颐—德胜试点项目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而设立的。在美国,PACE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譬如在运营资金上,PACE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和补助;在投资方面,美国一家PACE中心的设立成本为150万-500万美元,投资回报周期通常为4-6年,这些都是制约PACE模式快速复制推广的因素。在我国,这些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为显著,同时由于理念和文化方面的差异,PACE模式在我国的实践必然将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尽管问题重重、前路漫漫,但养老服务的需求不会减少,国家政府的支持不会减弱,养老行业的从业者们的决心不会改变,将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 摘要:养老机构委托管理模式成立的基础为什么要来谈谈"养老"委托管理(或称"外包")模式的问题呢?根本原因是养老机构提供的是复杂性和高难度的养老服务,涵盖了住宿、餐饮、物业、护理、医疗、社工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具备高度的综合性、跨行业的管理能力.同时,养老机构每天24小时面向特殊的人群——老年人,因此又具有较高风险性.在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这个行业中,由于反复强调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这种风险防控能力是不能忽略的巨大价值,往往是受托方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经历多次事故得来的经验所形成的防控体系。综上所述,将“管理的价值”和“风险的价值”充分考虑进去,委托方和受托方就可以有相对“公允”的管理费定价。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盈利测算和经营要求,可以进行谈判协商,从而达成“双赢”的委托管理的合作模式。
  • 摘要:近年来,认知症已经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一个热点和工作重点.毕竟,在各种慢性病中,认知症是导致老年人丧失行为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的主要原因.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实际上主要是指为认知症长者所提供的照护.由于目前医学还没有治愈或逆转认知症的方法,认知症长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取决于全社会为他们提供照顾、护理和支持的能力.2008年初,对养老行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发达国家,认知症专业照护已经是老年照护行业备受关注的重点业务.绝大多数的认知症长者同样能够感受到这些情感,只要他们获得妥善的照顾和支持。所以,要鼓励家庭照顾者和专业护理人员,去观察和体验那种高品质照护关系建立起来之后,他们和老人彼此之间能够感受到的小幸福。只要愿意,每一天都可以去体验快乐而充实的生活。真诚的同理心、鼓励、爱意和充满乐趣的小行动,加起来就能改善认知症长者的生活品质。当能够为认知症长者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变化时,其实自己也已经改变了——生命更有爱心,也更为完整。
  • 摘要: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都在针对老旧社区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具体内容包括节能改造、设备更新、抗震加固、立面整治等,但大多未明确涉及适老化改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已是大势所趋。为避免资源浪费,我们认为适老化改造也应被纳入本轮改造的范围中,并从改造思路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老旧住宅增建电梯的同时做好社区环境的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挖掘潜力,完善老旧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协助居民进行老旧住宅套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
  • 摘要:本研究由“冰与火共存”的熟龄心理与生活情境出发,以此为设计银发老龄住宅的线索。梳理熟龄用户的思路,发现他们提及的老龄好宅应具备的元素中,并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人创作,大多是出于人性,甚至是经典或科技的借用与再创作。参与创作的8组10位用户虽然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与性别不同,作品各异,但他们共同体现了一种“同理共感”的社会情怀。本研究发现:让银发老龄于山明水秀的乡间水边颐养天年的房产规划,将与时代脱节。未来20年的老龄人群——今日的熟龄人群——态度积极,愿意分享物质与智慧扶持后辈青壮年,也希望借由积极作为,成为有型人士,力抗岁月与衰老。“同理共感”的社会情怀,具体落实于居住空间,就是“超通用”的服务型好宅,个人居住空间素朴,公共空间由开发商持有,不求雕粱画栋、国外进口精装修或世界名牌的运动器材,而是以住户的集体价值活动、工作需求与友好自然的情趣为出发点,规划相应的主动应援设施,提供贴心完善的服务;舍弃收藏豪宅的欲望,将私有房产以平民价格出售,吸引青壮年人群入住,与熟龄人群互助共荣。
  • 摘要:回顾现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功能配置可知,对老年群体的文体活动关注较多,但针对需求较高且专业性较强的医疗保健功能的配置不足。医养结合是今后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养老设施的功能配置应注重从关注文化娱乐向兼顾专业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延伸,将市域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之中,通过联动或补充现有设施功能,以社区老年医疗服务站点或家庭医生等形式补充医疗保健功能的供给,完善养老服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或其家属接受入住养老社区、老年公寓,在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机构安享晚年.但是国内很多机构的软硬件条件都还有较大的差距,尽管近年新建的一些养老社区、老年公寓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有些硬件投入甚至非常奢华,但硬件与软件的匹配度不足,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且仍不能满足老人的真正需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养老社区、老年公寓才是符合老人真正需求的呢,介绍了公寓户内外的优化设计。原设计公寓走廊的轴线宽度是22米,尽管满足建筑规范的要求,但是作为圆弧形的公寓走廊仍觉得较窄,舒适度不足,老年人日常使用会显得局促。上述两个养老项目都已经于2016年竣工并步入运营阶段,尽管每个项目在设计上都会留有遗憾,但围绕“以老人为中心”照护理念进行设计,可以在施工期间针对设计的不足进行调整,即便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一部分理念也是难能可贵的。借鉴国外优良经验,用技术语言、建筑语言实现老人的需求及运营的需求,同时,把这样的思路和理念持续到实际运营中,将“以老人为中心”的照护理念落实到底,实现可持续的良性运营。
  • 摘要:综述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即社会关系的协调,既是社会整体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途径,也是能够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中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保障生活质量的日常生活必需环境状态.在老年设施的规划设计中应用复合功能城市综合体开发策略除了能有效降低老年设施自身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外,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和便利,降低了生活成本和独居风险,也使其他年龄群体在与老人的实际日常接触中更加了解他们睿智、自立、乐于助人的一面,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公众意识中对于老年群体的误解、偏见,甚至排斥,提旱普及和培养更科学、积极的老年人生观。所有这些或直接或间接的优势效能都一致指向了社会融合图景的实现。
  • 摘要:从规划角度分析老年人住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问题对养老居住研究有着现实而又紧迫的意义,让老年人社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本文以大连阳光家园老年人住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居家老人,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老年人住区的宜居空间环境特点.
  • 摘要:养老设施中的康复景观是康复景观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人口深度老龄化的日本在养老设施建设、介护服务提供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自1995年日本园艺疗法研修会成立后,各地对园艺疗法十分重视,积极推广园艺疗法空间建设.其中,老年人、残疾人是参与园艺疗法活动的主要人群之一.目前,许多日本养老设施都十分重视园艺疗法的采用及康复景观的设计.笔者赴日本就多所养老设施进行了考察研修,对其中注重人性化与细节设计的康复景观印象深刻.本文希望从康复景观的整体布局、景观设计细节考虑两方面出发,对所参观的日本养老设施中的优秀康复景观设计案例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优秀的设计经验,以期对中国养老设施的康复景观设计有所借鉴.
  •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深入发展,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从2015年开始,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据预测,从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中,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翻一番,达到20%.2050年以后,中国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在2030年超过日本,中国将跃居全球人口老龄化国家之首.本文针对当下日益突出的老龄化社会问题,以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一行为关系理论、人体工程学理论、通用设计理论和循证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设计符合失能老年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健康景观,通过景观的合理配置营造公共空间小环境,为失能老人提供一个通用无障碍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尽可能满足失能老人的活动需求,增强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保护失能老人的生活尊严,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质。
  • 摘要:当前,中国大多数地区正处于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战略的双重任务之下,这给国家的社会服务改革及发展和各地城乡建设带来了挑战.从国家长期发展层面讲,中国已提出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并已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的总体能耗降低16%的节能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在未来一二十年间将处于养老床位的快速建设期.特别是从建设数量和规模上讲,养老建筑作为一类高耗能型公共建筑,其所担负的降低环境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会愈发明显.本文将从我国当前建设老年宜居环境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对我国老年建筑“绿色化”的含义、必要性及社会经济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养老设施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发展状态和现实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及分析。据此,本文通过筛选并总结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西方养老建筑“绿色化”发展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从我国未来发展“绿色”养老建筑的政策引导、建设规范以及发展方向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对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相关项目的实践起到参考作用。
  • 摘要:老年宜居城镇环境的内涵老年宜居城镇是在应对社会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城镇观和达成的广泛共识,其概念模型来源于宜居城市.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认为老年宜居城镇的本质是将"宜老人居"的理念渗透到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市运营的各个环节中,打造适宜老年群体和各年龄阶段人群居住生活的城镇空间及制度环境.广义的老年宜居城镇环境是一个自洽的、可持续的、社会成本最优化的、叠合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治理环境的巨系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设施环境构成了老年宜居城镇环境系统的硬件系统;经济环境、社会(治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了老年宜居城镇环境的软件系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