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
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

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9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湖北四村的老年人协会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其独特而严密的内部组织结构、活动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给村庄带来了活力.老人协会在近六七年来的历程里,在维持自己的内部管理及正常运作以外,确实积极地充当了当地老年人的权力机构和福利组织。协会在提高自己在村中权威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村中老年人的地位。四村老年人协会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精神生活。老年人协会的日常活动丰富多彩。每日早饭之后,忙完家务的老人们就齐聚一堂,许多老人围坐着观看花鼓戏、楚剧、黄梅戏,以及故事片等,都是他们喜欢的"老戏"。洪湖渔场的一位老爷爷眼睛几近失明,每天也去协会"听"电视。老年人协会规定,文艺队每月逢十必须在活动中心专为老年人表演舞蹈(也是日常的训练),这一天活动中心的老妈妈往往格外多。除此之外,老年人还有打牌、下棋、打麻将、健身、聊天等各类交流方式。老年人协会前厅有几个硕大的红字-老有所学,鼓励大家保持年轻的心态,不断学习。目前有两个问题是老年人协会无论如何也难以应付的,第一个就是让协会一直捉襟见肘、穷于应付的资金问题;二是协会之间的联络与交流问题。老年人协会作为一个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类是发展中的问题,可凭借自身力量解决;一类则是必须依靠外援才能解决的困境。作为民间老年人组织亟需与国家和政策接轨,共同迎接即将来临的老龄化社会.
  • 摘要:在我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使庞大的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养老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我国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400名留守老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考察了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分析了留守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农业生产、社会支持等方面面临的9个问题.针对留守老人问题的长期性、多元性与复杂性,提出了从家庭措施、社区措施、政府措施到其他社会措施在内的解决思路.
  • 摘要:从全球坐标来看,综合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农村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带来的机遇不容错过.应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是简单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内认识和把握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树立科学的应对观.要把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战略,以统筹城乡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为重中之重,从战略上做出安排.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国策是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战略。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是应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战略。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必须树立科学的应对观。深刻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农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机遇不容错过。从未来我国农村发展来说,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机遇值得珍视。一是农村人口规模压力得到缓解。长期以来,农村人口数量规模巨大不仅是农村发展而且是国家整体发展的一个硬约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总量上减少了农村人口,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但这是别无选择的代价,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更好的人口条件。二是城镇人口老龄化压力得到缓解。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移城市,虽然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但城市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
  •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亟需解决的重点焦点问题,提出了应在2012年提早实现包括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在内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在实现全覆盖之后,可以通过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在2015年之前出台全国统一的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的养老金转移,可以通过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土地年金等方式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建议在适当的时候(2020年之前),实现全国养老金统筹,解决不同地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不一的矛盾;建议央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推动完善和建立我国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国际债券市场.同时,以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来进入我国的国际债券市场.
  •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目前可获得的全国性数据资料对我国分城乡、性别老年人口的规模、分布情况等进行了描述,指出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女性化趋势虽然目前较城市地区要低,但农村老年妇女总体的规模更大,且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更为复杂和严峻.受地域(农村)和性别(女性)双重劣势叠加,绝大多数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保障状况是我国老年群体中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利用国家统计局2008年"时间利用调查"的相关数据,对农村老年妇女的经济贡献进行了新的解析,揭示了老年妇女群体对社区、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安康作出的巨大贡献.
  •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主要来自于在山东省全部17个地市内抽取的28个村庄对610名老年人所做的"农村老年人性别权力关系"的问卷调查;定性研究则是选取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村庄,采用参与式观察和个案深度访谈的田野调查方式,来探究当代中国农村老年女性在夫妻权力关系、代际关系、社会生活参与等领域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不平等.研究发现,农村老年女性处于地域、年龄和性别三重弱势地位,晚年生活堪忧.本文最后认为这种弱势地位是女性生命历程劣势累积的结果.
  • 摘要:努力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人人都能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服务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理念和政策目标.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卫生事业也有很强的二元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事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公平性有所下降.这表现在卫生资源的筹集与配置、卫生费用分配、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诸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城乡落差.究其认识和政策上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领域的过度市场化和片面的发展观造成的.既然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是认识上和政策上的偏颇造成的,因而医疗不公平的现状是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加以解决的.在今后工作中,在顶层设计中,要改变城乡二元的卫生体制,着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实现城乡公平的医疗卫生待遇,努力保证城乡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 摘要:对农村养老保险给予财政补贴是各国普遍做法.本文考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收入增长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的综合影响和提高保障程度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财政负担的影响将被城市化和财政收入增长所冲销,未来财政压力趋于下降,将养老保险替代率由目前约20%提高到30%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中央财政负担率低于4.5%.从县级财政能力来看,若不考虑转移支付,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县缴费补贴负担较重,平均超过5%,而东部地区的负担微不足道.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必须要制定政府补贴的增长机制。对于新农保中的政府补贴目前缺乏调整机制,同时实施全国统一的农村基础养老保险水平,地区间的差异通过个人账户养老金体现。并给予地方管理个人账户的自主权,积极促进城市化和非农就业。
  • 摘要:吉林省狠抓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工作,通过抓好试点,典型推动,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是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平台,能为本村屯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保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建设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实现"六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我省农村经济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只有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方针,形成合力,多措并举,才能更好的推进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建设好养老服务大院这个为老服务的平台和载体,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创新养老服务方式。
  • 摘要:新农保制度实行后,参保人的缴费结构形成了极度偏态分布,将影响新农保制度长期运行的稳定,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政策设计和农民理解的信息不对称;配套补助政策存在偏差;参保人的成本收益不尽合理.因此建议加强政策宣传,调整配套补助的比例,矫正参保人的分布结构.
  • 摘要: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参保对象人为地分割成几类,区域间制度各自发展,衔接性差,"碎片化"情形严重."碎片化"管理不仅不能实现制度设计之初的保障目标,反而损害了参保人的养老权益.政府为制度可持续运行承担财政补助和兜底责任,资金源自制度内外所有纳税人的缴费,而且制度设计缺陷和政府管理失误的后果全部转移到了纳税人身上.整合分散的制度运行,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大一统"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 摘要:本文提出中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建构的城乡一体化思路,即普遍与整合.普遍,即Universalism,指的是适度普惠社会制度下的覆盖全体城乡老年人口和老人年所需要的服务项目;整合,integration,也就是把所有的资源:设施、资金、人员有效地在社区的基础上集中得到合理的调配.当然,这些需要政府在对养老社会服务全面科学规划基础上制定政策和准则.而西欧的养老社会服务普遍整合的发展道路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强调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构建的城乡一体化,因为只有城乡一体,才能作为所有的老年人在不同的区域享有同样的养老社会服务的权利。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收入保障涉及到许多资金的问题,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所期望的城乡一体化。但是,养老社会服务却不然。养老社会服务比起老年经济保障有着更加好的优越条件,城乡养老社会服务的时间的一体化,即时间上同步开展,不是城市优先搞,农村推迟,因为不再存在二元化的原因与基础。
  • 摘要:本文以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群体——武钢异地安置退休回农村养老人员为样本,在肯定了他们有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关心,生活比较幸福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他们养老存在的"多难"问题:养老金偏低;乡下的住房条件难改善;住地离医院远,就医难;年纪大、疾病多,照护需求多,身居乡下难满足;农村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数量大、居住分散,企业服务成本高,满足他们照护服务需求难;乡下老有所乐缺阵地,老人文化生活贫乏,精神需求难.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异地安置退休回农村养老人员生活质量的几点构想:包括"老有所尊"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同.提供"老有所养"的钱,年年能有所涨.保证"老有所居"能有所改善,促进"老有所医"能更方便,推进"老有所护"能得到更好满足.实现"老有所乐"能各得其乐,始终确保"老有所为"能得到有力的引导.
  • 摘要:论文在分析新兴经济体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新探索,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对的挑战,主要有农村保险制度建设步伐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农村保障制度供给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风险、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严峻,面对挑战,解决之道在于必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重视非缴费普惠型社会保险制度的推广、积极探索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 摘要:目前国家推行的各项农村保障政策均强调个人(家庭)、集体、政府三方合作的组织方式.但实际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和家庭是提供养老支持的两个主要来源,而社区的作用几乎忽略不计.作为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本文分析了社区是否依然具备组织动员资源以实现农村养老的潜力,以及社区组织动员资源的内在机制,作为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基于三省14村的调查和三个社区典型案例的考察,笔者认为社区在养老保障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社区能否实现养老保障不仅取决于现有的资源含量,而且还取决于社区资源的分配原则和村庄领袖的动员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政治对于社区养老项目的影响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更大.
  • 摘要:农村老龄服务是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农村老龄服务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年末,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已达331.02万人,占总人口的23.4%;在2009年末全市农业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已降至11.75%.然而,上海仍面临着农村老龄服务问题的严峻挑战,在此,以地处上海远郊的奉贤区为例进行分析.奉贤区现有户籍人口53.23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4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59%.在上海快速推进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该区显示出老年人口仍集聚农村的态势.目前,奉贤区有农业户籍老年人口5.22万人,占全部农业户籍人口的45.39%,远高于该区农业户籍人口在总人口中35.16%的比例.本文利用于2010年8~9月间对777名农业户籍老人抽样问卷调查的数据与专题座谈调研的资料,并结合相关数据资料,对该区农村老龄服务及其挑战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该区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正面临着以下挑战,比如照护农村老人日常生活的社会服务缺失、农村老人日常生活照护服务的人力与财力资源严重短缺、农村老人应急公共服务有必要却难推进,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养老保障的财力资源投入、关注并创造农村老人日常生活服务的环境,统筹规划发展养老机构。
  • 摘要:联合组深入大庆市唯一的县级农业区-大同区,就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99.05%、0.95%.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同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居全省之首,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条件、精神慰藉等方面大有改善,老年们对老年现状比较满意.大同区农村养老需求:提高养老金标准及相关待遇,尽量缩小城乡养老方面的差距.提高"新农合"医疗报销比例,去掉先垫付后报销的条款.村屯应建设老年活动室,逐步发展老年人的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机构.调查组认为,农村养老问题,各级领导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要向大同区领导那样,从实际出发,建立起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格局.坚持自我储备、子女供给、社会补贴三条渠道并行;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方式并举.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村民互助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 摘要:本报告在对河南省安阳县东村展开田野调查基础上,从代际关系入手探讨其与东村老人生存状况之间的关联.本报告认为,在东村,包括孝道、分家文书以及社区内生权威等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好的村庄传统是老人生存状况得以较好维持的重要原因.东村代际关系在子女成家、分家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平衡,而分家的彻底性也有利于维持老人的生存状况.当然,尽管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较为良好,但它依然在逐渐恶化.这种恶化并不是说他们的绝对生活水平比过去下降了,而是意味着他们在村庄主流社会中被边缘化,社会地位渐渐下降.这既与宏观社会变迁及其引发的价值观念、家庭结构、村庄权威结构等等的变化有着紧密关联,同时也与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蜕化密切相关.村庄内生的秩序维系能力下降甚至解体,需要强有力的外部力量的介入,在农村,最有效、最现实的介入力量就是作为国家公共权力代表的基层组织.农村家庭养老逐渐不可靠,急需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这又呼唤国家介入农民私人生活之中.
  • 摘要:按照我国计生工作统计口径,49岁为"绝育年龄",以后"因其老而不能生育",故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的年龄定在50岁及其以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年来,仅在农村,全国独生子女家庭就已累计多达3000多万户,每年以新增350万户的速度增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正迈过49岁年龄关口,步入老年.计生家庭的出现作为国家政策强制执行下人们响应政策号召的结果,其生存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国家政策取向的反映,如果不能得到充分地"老有所养",势必削减政府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本文通过对江苏、江西、山西、贵州四省5县980位农村独生子女50岁以上的老年父母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健康情况、社会支持、亲子关系以及心理情绪等方面的调查,发现这一特殊群体近90%的人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半数以上的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仍处于贫困阶段,自我养老能力十分有限,在未来的岁月中由于年龄增长自我提升的可能性较小,加上子女赡养能力不足,所患疾病以障碍型慢性病为主,社会保障的压力势必表现出渐进性的加大态势,政府和社会将成为对这部分老年人经济扶持的主要担当力量.据此,文章建议,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适度向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倾斜,必要时可出台针对独生子女老年父母的特殊补贴措施;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加大为老服务力度,完善服务设施,让农村独生子女老年父母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 摘要:太原晋源新村面对"土地养老"、"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和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强的现状,创新服务,"一寓两助"的养老模式,即:为老人建造老年公寓,让老人"老有所居";为老年人发放新农保以及生活补助,让老人"老有所养";在村中推行合作医疗救助,让老人"老有所医"。这种"一寓两助"的新型养老模式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相结合,真正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采取介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之间,"分得开、住得近"的公寓式居住方式,既解决了老少一起居住相互干扰的问题,也方便两代人之间互相照应,又符合老人与子女"就近居住"的国际养老通行原则,在城乡交错、经济条件较好的"城中村"具有借鉴作用,其指导性的建议分别是将忧患意识与超前意识有机结合,将土地养老与发展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将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
  • 摘要:广大农村老年人在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兴直辖市,2010年底在538.9万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340万,占老年人口的63%.在统筹城乡的改革中,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利益保障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要实现社会保障公平与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好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国家责任.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是公平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建立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应从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经办机制、服务职能等各个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撑.明确政府职责,构建国家、省(市)、县三级管理经办机制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平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农村老年人各项社会保障福利应以全市的物价指数增长、经济发展和财税增收的幅比同步增长,有所增加.通过统筹城乡改革,缩小三大差距,把重庆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宜居型、幸福指数高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国际大都市.
  • 摘要:对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新的世纪,随着中国跨入老龄社会,农村老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关注农村老龄问题的角度不同,本文介绍了关于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轨迹和已有的研究特点,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分析了已有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重视的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为学者们进一步深化农村老龄问题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为将来农村老龄问题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奠定了很好的研究基础。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学术界关于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并且还存在着以下不足,克服这些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是不无裨益的。rn 从研究理论上看,大多数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理论创新欠缺。国内学术界对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使用定性描述分析的居多,进入新世纪以后,许多调查相继开展,很多研究开始使用调查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存在数据丰富理论贫乏的缺点。即使小部分研究借鉴和应用西方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能否完全解释中国的老龄问题犹未可知。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借鉴西方理论的时候对其进行改进或者构建本土化的理论。rn 从研究角度上看,已有的研究或者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或者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较少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农村老龄问题。仅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往往会忽略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具说服力,对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而仅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容易忽视宏观因素,这样的研究又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对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需要将宏观与微观视角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来看,已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转化率仍然很低。诚然,社科类研究成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成果转化相对难度较大。但是,也看到部分研究成果与现实脱节,推广价值低。究其原因,有些研究属于闭门造车,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空泛,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缺乏可操作性,提出的一些想法无法作用于国家政策制定。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提出可操作性强并有一定前瞻性的对策建议,进而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rn 从研究内容上看,存在一定程度重复研究的倾向。农村家庭养老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热点,对于未来关于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强化:比如强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继续加强对农村老年贫困的研究,切实解决农村贫困老人的困难;加强对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
  •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7月浙江省农村老年人口抽样调查1500份样本数据,全面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婚姻与家庭特征、收入水平与收入来源、养老社会保障、健康与医疗、日常生活基本能力(ADL)和独立生活能力(IADL)、生活照料、农村社区老年服务状况以及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和生活满意度,主要结论是: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率进一步升高,独居老人增多;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但保障层次和保障水平差异较大;特殊群体老年人基本养老仍存在困难;老年人多病种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医药费用支出快速增长;农村失能老人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发生变化,对储蓄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增强.
  • 摘要:本文运用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考察了照护者和老年人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本文证明,生活自理能力较之年龄、职业、子女的数量、独居、慢性病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有更显著的影响;在农村,配偶和子孙等家庭成员仍是照料老年人的主角,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被其他角色所取代.因此.关注农村非自理老人,优先考虑的政策应该是支持家庭照顾者,以支持家庭为本,来规划设计我国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 摘要:空巢化状态下,家庭养老制度中的"经济供给"、"生活照护"和"精神慰籍"出现断裂,农村空巢老人们呈现出严重的生活参与不足.笔者选择了我国安徽劳动力输出大县-G县的D村和Z村作为调查地,对40位农村空巢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研究发现,家庭养老制度是否依旧吸纳或产生排斥性并不能一概而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子女经济资源、家庭伦理、家庭关系等诸多因素的良性互动与否.
  • 摘要:本文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定量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情况,并从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遭遇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养老资源匮乏的结果,更是农村代际关系内含的价值失调的结果.即家庭延续的价值取向已很难为家庭养老提供终极动力支持,家庭养老出现一种超经济的伦理缺失的特征,这是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严重的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本研究难免存在一些研究局限:第一,变量测量的问题。由于定量研究的操作化要求,笔者只能将原本十分复杂、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转化为若干具体的、相对简单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数目的确定,既受到研究者学识水平的影响,也受到研究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且,对某一文化现象给予定量的测量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本研究的操作化及分析手法只是众多可能的途径中的一种。第二,地区性样本的缺陷。本研究的研究区域是江汉平原农村地区,抽样的范围就是江汉平原,所以本研究所使用的是一个地区性样本。江汉平原农村的调查资料所得出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论到中国的其他农村地区,恐怕就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
  • 摘要:基于晋苏鲁三省20村的调查,本文从父母特征变量和子女特征变量两个维度考察影响家庭代际关系的因素,核心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经济因素是影响家庭代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老人年龄、是否参加劳动和是否有养老金对代际关系没有显著的影响,而身体条件恶化则对代际关系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据此,得出结论认为在当前农村家庭,传统的孝道伦理并没有被市场逻辑所取代,而是并存的两个家庭关系原则.
  • 摘要:以山西省农村老年人作为调查总体,通过810份问卷和大量的深度访谈,对山西省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健康与医疗状况、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得到了山西省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各个方面的具体数据,比较清楚地知道了农村老年人在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困难,并且针对老年人基本生活存在的收入、养老、医疗、精神需求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为有关领导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 摘要:农民闲暇是闲暇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国的农村老年人口的闲暇生活更为人们所忽视.年龄是解释闲暇生活方式差异的重要变量.在农村,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的年龄差异十分明显,其差异不仅是闲暇时间总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闲暇资源、闲暇机会、闲暇生活质量与闲暇心态的差异.本文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口闲暇生活的四个特征:年龄越大,闲暇时间越多;年龄与闲暇时间呈正相关;农村老年人口更喜欢传统的闲暇活动;年龄与对闲暇重要性的认同呈负相关.农村老年人口闲暇生活的三大限制因素:闲暇技能的限制;收入与消费能力的限制;闲暇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口的闲暇生活面临的七个新问题:"社会娱乐"与"个人娱乐"的问题;主动休闲与被动休闲、无奈休闲;农民闲暇生活的代际差异问题;农村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农村老年群体的休闲面临更多的问题;老年群体的休闲体育问题;农民闲暇生活面临的新的同质性问题;农村闲暇组织与管理问题等.
  • 摘要:了解我国中部区域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老年人自杀危机干预策略.采取田野调查法,以村落为单位,收集每个村落近30年来所有老年人自杀的案例.结果发现当前中部区域老年人自杀现象十分严重;老年人自杀主要流行于1990年代和21世纪的近10年来;老年人自杀的性别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自杀类型上以利己型自杀和绝望型自杀为主,且随时间推移利已型自杀逐渐减少而绝望型自杀却急剧增多.当前严重的老年人自杀现象与代际关系变动、孝道、伦理等价值观念的的衰败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长期缺失有关,应该加强孝道伦理等价值观念的思想宣传教育,以法律形式强力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应成为积极干预当前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必然之举.
  •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形成的原因,和我国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转变的过程.由此本文提出,建立以家庭责任为主体,传统家庭伦理与工业化模式相衔接的经济逻辑相符合社会支持网络.人们必须在观念上进行转变:转血缘方式的"孝"为基础,上升为社会关系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代际公正、均衡的社会财富的共融、共济模式;同时,转代际之间的"反哺式"互助家庭养老为社会化保障的帮扶互助,纠正人们对老年人视为"负担"或抚养人的错误看法,把"健康、参与、保障"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理念;还以转变家庭封闭式财富积累,为工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下的社会化投资,并基于工业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为空巢老人管理服务,建立动态老年人口的监测信息平台,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助老相结合之路.同时,代际财富作为资本进行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理财、购买商业保险、依法纳税,使其收入一部分成为社会财富,使老人与后代通过社会财富的转移支付与公平发展,获得应有养老保障的途径.
  • 摘要:总体来说,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我国的城市老年人,而对城乡老年人情绪状况进行直接比较的研究较少,对农村老年人的情绪问题关注度不够.现有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老年人,但存在地区差异;多数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城市老年人,说明农村老年人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易感人群.相比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正性情绪少、负性情绪比较严重:应当加强针对性的政策疏导和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 摘要:如此众多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家庭的和谐,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万州区狠抓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将其作为老龄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加强和创新老年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创新栽体、开展活动、培训会长等环节,老年人协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为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本文作者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参与基层老年人协会建设的实践经验,用大量鲜活、翔实的数据和实例,论证了老年人协会在老年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老年人协会的规范化建设.为老年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发展基层老协、创新老年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必须千方百计加强基层老年人协会骨干、特别是会长的培训、开展规范化创建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老年人协会的社会组织属性,决定了它在老年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 摘要:2009年底,按户籍人口统计,安徽省总人口为6794.5万,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达969.4万人和664.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4.26%和9.8%.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7%的国际标准,全省已超出标准2.8%;按照60岁及以上人口达10%的国际标准,全省老龄化程度不仅超出该标准4.26%,也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据预测,在未来三十年里,安徽省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4%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6.6%,2040年将达到总人口29.1%.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安徽省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为5277万,农业人口比重高达77.67%,而城镇化比重为42.1%①.从业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年龄构成中,60岁及以上的仅占1.79%.在广大农村地区,子女外出就业、打工、经商和求学的人数也愈来愈多,促使"空巢家庭"逐年增长,"空巢老人"也逐年增多,老年人口总数远高出城市.因此,在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方面,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特别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利益均等方面压力巨大.农村老年问题的重点则在一个"养"字上,实现农村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是研究解决全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趋势,老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徽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省,目前也是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人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全省老龄事业在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还不健全,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目前的城乡差别决定了全省老年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的老龄化问题.
  • 摘要:本文采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汇总数据,对我国农村老年残疾人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老年残疾人呈现出女性老年残疾人数量多、中龄残疾老人数量多、残疾率随年龄升高而显著上升,在残疾类型上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同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对家庭成员依赖性强等特点.我国农村老年残疾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农村老年残疾人群体中,农村女性老年残疾人更为弱势;在老年期致残原因中,外伤致残构成农村老年人的重大风险;在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中,农村老年残疾人面临着养老不足、生活质量低以及康复意识和康复服务差距大等多重困境.最后研究提出树立积极的残疾人理念和全面的防治观念、改善老年人自身健康水平和完善外界环境,建立以满足农村老年残疾人基本需求为主的政策体系,实行普惠式与专项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等四条建议.
  • 摘要:基于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调查,得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比例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已严重短缺,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现象,妇女占很大比重.另外,我国农业劳动力也面临着潜在缺失问题,包括青壮年劳动力的潜在缺失和后备主体的潜在缺失.之后从务农的强度、农民收入构成、外出务工收益、农村家庭支出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现实收益或预期收益大于留守务农收益.
  • 摘要:2011年4月初,四川省老年学学会对珙县底洞镇南桥村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度调查,调查报告对发现的部分问题作了对比分析,为综合治理农村老龄问题提供了参考数据.南桥村老人的婚姻与家庭较为传统,有过半老人单身居住,而且年龄越大单身居住比例越高.老人丧偶和离异后的再婚率几乎为零,南桥村单身居住老人占55.8%,很多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南桥村老人的供养方式、生活来源及消费支出表明,家庭养老仍是当前供养老人的主要方式,每年66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金不能保障老人的养老需要,他们还要通过种地、副业生产等劳动所得和依靠子女、孙子女、亲戚或政府补贴等维持生活,要改变养儿防老现状,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老人养老金.南桥村老人的住房与居家生活设施大为改善,65%的老人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现代家用电器、家具、卧具大量涌入农村,老人的生活舒适度大为提高.但仍有五成的老人家庭在使用极不方便老人的如厕设施,更有八成多家庭无现代洗澡设施,这些都亟待改进.南桥村老人大多患有各种慢性病,不具有典型性,但该村地处多雨潮湿的山区,当地老人患关节炎、风湿、骨质疏松、慢性支气管炎的比例很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因此预防地域性疾病发生应该是医疗卫生保健的重要方向.南桥村老人需要照料的比例为:60~69岁仅占35%,70~79岁占46%,80岁以上高龄老人则达到了61%,老人的照料者首先是儿子、儿媳,其次是孙辈和女儿、女婿,老人配偶之间能相互照料的,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减少.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公平性有所下降.这表现在卫生资源的筹集与配置、卫生费用分配、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诸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异.要改变城乡"二元"的卫生体制,着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医疗体系,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实现城乡公平的医疗卫生待遇,保证城乡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由于农村向城市迁移流的主体是中青年农民,所以农村-城市迁移和城市化对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提供了收入保障的新的来源.本人在分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目前由地方政府管理运作的管理成本较高和投资(储蓄)回报率较低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为主要由中央财政提供的、全国统筹和运作管理的"零支柱"保险,以及由农村居民家庭自愿缴费参保、地方政府补贴、由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个人账户基金.这样的改革可提高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率,并为今后实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创造条件.
  • 摘要:随着家庭结构、家庭权力与代际交换逻辑等的变迁,孝道不断失落,进而使农村老人在获取养老保障时处于不利地位.本文旨在讨论农村老年组织与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相关的讨论基本都集中在"未富先老"的前提下来展开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和论述,但从洪湖老人的生存处境及结合我国温饱有余小康尔足的现实国情看,社会性生存而非生物性生存是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凸显的主要问题,对此,传统的孝道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路:养与孝。同时,作为一个历经千年的伦理社会,孝道文化的传统仍然十分强大,依然是指导和约束当下农村养老的主流意识,而当这种意识与相应的组织相互衔接和配合,即可在现实的农村养老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并极大地改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另外,虽然通过重建组织,使传统孝道文化能够获得组织依托并进而形成日常养老实践的约束与促进机制,但组织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却需要高度重视地方性资源与基础。本文以洪湖渔村老年人协会为调查对象,重点关注老年人协会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地位与功能.认为孝道失落并非孝道文化的全面崩溃,而主要在于孝道的组织依托遭受到重大的冲击.而洪湖渔村老年人协会的成立与实践,证明可以通过组织建设的方式来复兴孝道,改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
  •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深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巢、留守老人不断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将从开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有益探索、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推广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这三方面,进行探讨.肥乡县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就是按照"自治、自愿、自保、自助"的原则,实行"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为加快推广肥乡县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经验,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全省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列为2011年重点民生工作来抓,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建设,采取明确目标、积极动员、广泛宣传、加强制度健设的方法实现该模式的推广普及。
  •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户籍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对1991年我国开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程进行了回顾,对2009年出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进行了解读,对近期新农保试点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立新农保制度,有着深远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意义。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推动农村减贫的客观要求。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建立新农保制度,使8亿农民有了养老保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德政之举。建立普惠制取向的新农保制度,改变中国延续几千的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单一模式,是继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中央又一重大惠农政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规模逐渐增大的"乡-城"人口转移正在改变着城乡居民的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因此,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建立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水平的增长,基础养老金标准应当随之增长。因此,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价等因素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建立正常调整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缴费档次设置、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稳步提升中青年养老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社保部门服务管理水平。
  • 摘要:本文基于山西永济黄河滩某村庄田野调查的资料,从黄河滩涂上老年人自耕自养的生存现状出发,透视当代农村老年人的生存处境.通过这种养老模式与根据口述生活史重构的传统养老模式的对比,笔者发现,当代老年人在老年阶段的中前期生活上更独立,对家庭尤其是子女的依赖更少,而且,他们对于这种"自由"的生活表示普遍的满意;但是,长期的代际分居造成的家庭关系的疏离不可避免,也就埋下了"难以回归家庭"的晚年危机,在缺乏公共养老保障机制的农村,这种危机是致命的.
  • 摘要:我国在世纪之交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老龄化尤其是农村老龄化将伴随整个21世纪,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形势及经济社会面临的挑战,对新时期基本国情做出趋势判断;论述构建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以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合理性、紧迫性及其全局战略意义,呼吁尽快从战略高度完善相关政策,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系,同时提出了实施重点及建设路径.现阶段构建社会福利体系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城乡统筹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路径。必须顺应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和群众期待,按照公平、效率和普惠原则,立足国情、兼顾差异、循序渐进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福利改善和社会融合。要明确政府责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强农、惠农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福利保障责任,建立起社会福利财政支出城乡统筹、公平共享的机制,提高财政用于社会福利支出的比例并按城乡人口比例配置。街接现有政策。根据轻重缓急,以社会救助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的大病统筹保险、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统筹层次或基础层次)三项政策为重点,优先实现三项福利制度基本层次的城乡统一。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保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被整体发现.五保供养经历了农业合作社供养时期、乡镇统筹的供养时期、由农业税列支的供养时期和由国家财政拨付的供养时期四个阶段.五保政策从无到有、五保老人从无依靠到依靠集体,再到纳入财政供养,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五保政策始终没有突破"维持基本物质保障"这个最低目标,忽略了五保老人的其他需求,一些地区落实政策不力、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都加剧了五保老人的脆弱性.只有将对五保供养的认识从普通的工作责任,提升到人权保护的高度,才能增强供养工作的实施效度;引入社会力量、扩充社会权利是保证五保老人"善养""善终"的基本要求.
  •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养老服务现状,指出农村养老服务存在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与农村养老服务严重缺失之间的矛盾、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与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养老机构建设的单一功能与农村老人的多层次需求的矛盾、政府在养老服务投入上的有限与社会参与不足的矛盾等问题.提出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居家养老新模式、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增强农村老人服务消费能力以及理顺养老管理体制等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把老龄问题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把养老问题作为领导政绩的一项内容来抓;必须加快建立农村养老新体系的步伐;采取措施鼓励老年人居家养老;农村养老当务之急是抓好失能老人的照护;要组织低龄老人和体弱多病老人结对帮扶;政协和人大代表会议要有老年人的代表出席,以便反映老年人的意见和要求.
  • 摘要:前人研究给人的印象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甚至非常悲惨.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老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对农村老人的分类应该更加细化,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笔者依靠豫南周村的调查,根据老人是否具有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将养老状况划分为三个阶段:自养阶段、半自养半他养阶段和他养阶段.在自养阶段,老人还有劳动能力,老人不仅多是单过而且主要收入依靠自己;不仅如此,有不少老人还要在时间与经济上支持子女.而在半自养半他养阶段,老人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但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因为失去了主要创收来源,不能完全自养,所以需要子女协助,但是老人还有自理能力,所以依然单独生活,即一定程度的自养.他养阶段的老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因此他们更加依赖子女,不仅需要子女提供生活来源,还要对其日常生活给予照顾.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老人身体状况的不同,不仅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且儿子的孝与不孝在这三个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影响:随着自己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依次丧失,老人对儿子的依赖越来越强,因此如果儿子不孝,老人的状况便会越发悲惨.面对孝道式微的严峻现实,在关注农村老年人时也应该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策略,在帮扶老年人的大关怀下,处于第二第三阶段的老年人更应该得到重视,或得到更多的关爱.
  • 摘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也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框架下,本文观点提出完善和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资源,使农村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效益最大化、保障最优化是探究解决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现实路径,并结合地区工作实际和现状,就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以制度设计和改革创新为立足点,力求对完善政策环境,优化制度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渝北区把城乡医疗救助作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内容,经认真调查研究,探索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行"定额"救助和"共付"救助相结合的城乡困难居民门诊医疗救助,实施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城乡低收人家庭人员患普通疾病住院治疗,设立临时医疗救助,推行慈善医疗援助。
  • 摘要:目前农村惠老政策主要有养老金补贴、食物补贴、入股分红补贴、其他补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六种,这些惠老政策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今后农村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化养老为主过渡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些政策只是在局部产生影响和作用,且各自发展极不均衡,无以抵御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生活风险,亟须改进完善.要适应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朝着区域统筹化、城乡一体化的比较健全的制度化方向迈进:统一认识,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全局把握农村老龄化进程与老年人口养老问题,使之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由上至下由老龄工作委员会统一专管惠老政策的全面制定、实施与监督;在深入调查、细致测算的基础上,出台一揽子分类发展指导性意见,平衡政策关系,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摩擦,使惠老政策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建立农村惠老政策科学评估、发布制度.
  • 摘要: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自2008年开始在全乡39个村全面推行"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效改善了山区居家老年人尤其是"留守空巢"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宁波市老龄办先后三次实地调研,并组织了老龄工作干部和老龄问题专家现场考察和研讨。"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的破解"留守空巢"老人养老服务难题的好路子.本文以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的实践为蓝本,对"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做法与工作成效展开深入地调研.同时,围绕"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价值进行研讨分析,并提出了实施"以老助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重点把握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依托老年人协会,分别成立乡、行政村、自然村、村小组四级联动的老年人互助会工作网络,老年人自愿加入成为会员,并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活动内容、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并且始终坚持政府是主导,民间是主体,组织是载体,公益是原则、需求为导向,制度是关键,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 摘要: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迭数千万之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老年人将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和农村社会的主体.据调查,当前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面临经济收入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家庭照料不足和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应当以老年人协会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统筹农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有效改善留守老人生活状况,通过建立老年人协会,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充分参与村庄公共活动,增加社会交往,将有助于提高其生活幸福指数,同时配合农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将有效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