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江苏省老年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深入研究“依法养老和以德养老”十分紧迫。“依法养老和以德养老”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养老领域的具体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养老的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涉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依法养老和以德养老是各具特点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重要的社会学课题。依法养老的现实问题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的问题。增强全体公民的在养老方面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落实依法养老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以德养老的现实问题是弘扬中华文明(孝道文化)、规范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要让孝文化成为人们的行为导向。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发扬中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全社会爱老尊老养老的新风尚。要正确认识老年群体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庭和谐建设、智力经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依法养老与以德养老相结合当前研究的重点是依法养老和以德养老相结合实现的目标和途径;依法养老和以德养老的内涵、规范、目标;推进依法养老和以德养老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扶弱济贫优良传统的国家,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社会救助制度在发展中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和基础,以灾害、教育、医疗、住房、计划生育特别扶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和保证的社会救助体系.老年社会救助体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更多,老年贫困特别是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会更为突出,社会救助意义重大.
  • 摘要: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强势来袭的"银发浪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显.《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制定国家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区域性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工作,为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聚焦养老,作出了"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重要部署."十三五"新发展格局,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提出促进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倡导“大老龄观”理念,合力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试点推行城乡老年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力度,将其作为政府绩效考评内容,重视老年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老龄问题的实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金融问题.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省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2057%,比全国(155%)约高5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之首(好像重庆老龄化程度超过江苏?最好核实一下).因此,与全国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积极应对这一现实,金融的作用不可忽视.老龄金融既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龄产业的核心之一.加快发展老龄金融,对于积极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3亿、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1.5亿.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呈现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特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也愈发引起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且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建立一个依法养老与以德养老兼具的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联动的多元化养老体系,构建一个共建、共荣、共享的和谐、可持续的中国老龄化社会,亟待探讨.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我国,银发浪潮已迅速到来,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15%以上;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20%以上.而坚持以法养老和以德养老相结合,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破解养老服务难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以老年学视野,对此,做些研究和探讨.
  • 摘要:人身权是每个公民从生到死自始至终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虐老行为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自由权,理应受到法律的惩治.在澳大利亚虽然没有设立专门针对虐待老人案件的州级以上的法律,只是根据民法或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干预,但在干预原则中专门指出:工作者在处理虐老事件时,必须向案主提供法律援助的选择.具体干预形式主要包括民事干预和司法干预,民事干预是由被虐者自己决定是否报警或提出诉讼,而刑事干预则由司法部门直接介入.其中司法部主要下设机构有:政府律师局、法律政策服务局、社会事务局、社会保护局,以及其他专门负责人权、行政审查等部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民事干预有可能会引发刑事干预.比如,保护令.施虐者的行为受到民事保护令的限制,一旦违反保护令再犯则变为刑事案件.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虐老防治方面特别重视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主要出台的涉及相关内容的法律规章主要有《安老院条例》及其附属法规和《安老院实务守则》。根据《安老院条例》规定,由政府批准的安老院要能够提供达到一定标准的服务,使老人们在体格、情绪和社交方面均有所裨益。而《安老院实务守则》中,社会福利署对安老院的经营与服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具有权益终身积累和代际赡养的显著特征,实现基金长期收支平衡是确保这项制度可持续的重要保证.正是基于养老保险制度这样的特点,原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曾经说过,这项制度建设需要以百年为周期来进行规划和审视.
  • 摘要:十八大报告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必须紧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这不仅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更要求城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体系内各子系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在法律制度领航与护航下,保证各项保障制度长期并有效地实施,贯彻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到依法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另一大要求.老年社会保障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民生事业重点所在,其健康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大局.
  • 摘要: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载体,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何谓老年文学?本人的理解,就是老年人写自己,再现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老年人写老人,描绘老年人家庭、工作和情感生活;老年人写社会,反映社会客观现实,描绘人间万象的一种文学艺术."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养老方式,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特点.老年人通过文学写作和创作,可以增长文学知识、领略文学精神、感受文学魅力,并在文学写作中享受着文化养老的人生快乐.
  • 摘要:"人口即命运",这句话放在我国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利用人口红利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人口抚养比显著下降,使我国可以加大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进入2000年,我国人口红利优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逐渐消失,刘易斯转折点也即将到来,我国整体的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但老龄化社会将给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另一发展契机,第二次人口红利即将显现,银发产业被推上产业升级的风口.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建议推行优惠政策,补充必要劳动力,实现中国人口的内部竞争,注入互联网+,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挖掘老年人口红利,实现老年深度价值,发展老龄产业,提升老龄产业化能力,变革传统储蓄和投资决策权,引进外资进驻。
  • 摘要:近年来,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农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家庭成员对老年家庭成员的照料成本上升,传统家庭养老在农村变得不可持续.2014年11月江苏农村人口仅占348%,但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却占全省的369%,比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2014年江苏城市、城镇、乡村老年人口比例分别为172%、196%和238%.农村养老问题突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能力弱,面临问题更加严峻.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农村,农村面积大、老年人数多、社会构成复杂。社会养老城乡一体化需作领导重视,鼓励农村老人集中养老“抱团取暖”。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城市企业、非营利组织向农村延伸服务、拓展业务,加大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力度、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农村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医疗中心。提高农村老人医疗保险报销水平。降低投奔子女的农村老人人户城市的门槛。
  • 摘要: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迫切需要从解决养老服务业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有效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入手,科学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为此建议: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在养老服务制度领域的先行先试.结合我省老龄人口快速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需求,打破部门分割、政策分割的格局,探索成立相应的养老服务协调推进机构,完善统筹规划、精准支持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包括支持养老服务业的长期优惠贷款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参与的资源共享政策、支持居家养老的住宅政策、维系家庭成员互助的家庭政策等.提高政府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以年龄为依据转向以生活质量为基本依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和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逐年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力度,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和评估制度,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
  • 摘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13.26%,进入了全面老龄化的时代.社会的老龄化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更好地关爱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优势和作用,这是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事关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老年精神关爱制度建设中,退休仪式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任务.退休仪式是人生重大转折点的重要典礼,对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退休仪式,不仅可以给退休者本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极大地促进他们退休后的继续发展,还可以大大促进企业和社会的文化建设.无论是对退休职工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退休仪式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典礼,它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彰显特定的价值观,对社会有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因此,应当紧紧围绕促进江苏文化建设的目标,将退休仪式的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中,在全社会大力建设和推广退休仪式.
  • 摘要:老年人的精神状况,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程度.老年精神关爱从根本上说,就是老年人基于人生意义追寻的一种精神需求和心理慰藉问题,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但老年人这种精神需求的满足,无法完全依靠老年人自身的资源和努力来实现,需要获得外部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全而完善的外部政策环境的保障与支撑.老年精神关爱体制机制建设是根据老年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在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制度保障.
  • 摘要:本文在回顾异地养老在中国提出的背景与诉求的基础上,对异地养老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异地养老在中国具有市场性、小众性、或然性、风险性四大特性,并遭遇收入限制、老年特性、民族特点、医保难题、资源匹配困难五大问题困扰.低龄、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喜好旅游的老年人是异地养老的潜在群体,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阳光地带更可能成为异地养老的理想之地,养老机构与租房等是异地养老的主要选择.最后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摘要:养老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及老年生活保障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养老之路迫在眉睫.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2014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养老产业是服务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江苏在全国的位次举足轻重,以战略思维谋划和布局养老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养老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产融结合,既是破解养老难的现实之需,也是策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 摘要:本次论坛既是事关老年人问题切身利益,促进老年人福社的一次重要聚会,也是江苏省老龄金融创新的一次成果展示,同时,也是贯彻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聚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江苏是文化大省,经济强省,也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省份之一,发展老龄事业,推进老龄产业创新老龄金融,是1640多万江苏老年人的心声,也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二届全国银色经济论坛”在我省的成功举办,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为此,与会专家和代表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大力助推金融创新,要强化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保障水平,要强化布局配置,不断完善养老体系,要强化服务意识,精心培育产业典型,要强化培训机制,切实夯实基础建设。
  • 摘要: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同样需要和谐。没有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只有每个“细胞”都真正和谐了,社会的机体才能健康发展,充满活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有老年人的家庭越来越多,不少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已逐步由家庭的“主角”退至“配角”,但老年人阅历广、经验丰富,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他们在构建和谐家庭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建立和谐家庭,需要家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但老年人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年人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全社会要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既是精神文明、社会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也是老龄事业创新发展和老年学研究的现实议题.这里,以离退休老年人心态变化为例,做一些研究剖析.
  • 摘要:近期,国务院频频出台针对老龄产业的方针政策,力求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其中,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是养老护理体系中的新方向.在这些政策和措施下,"在哪里养老"的问题在逐步得到重视并解决,但是对"谁来参与养老"的问题,社会关注程度还不够.参与养老服务的主角是养老服务人员,调查显示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多万名,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执业资格者不足10万人.
  •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尤其是高龄、失能、失智的老人快速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康复、护理需求日益增长,多数是老年病、慢性病、疾病晚期伴各种并发症,长期置管、反复发病、反复感染,到大医院不能长期住院,到养老院缺乏医疗条件,在社区居家养老,有病反复跑医院,子女无精力.所以,具备医疗条件"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护理机构才是他们的合适去处."医养结合"要循序渐进,分类管理,不能一哄而上.一般老年病、慢性病可在社区居家养老,与社区卫生站及周边医疗机构挂钩,延伸医疗、上门服务.但慢病危重老人、疾病晚期,就必须入住有医疗资质,具备医疗技术条件的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才能解决他们长期医疗、康复、护理需求,直至临终关怀.像南京金康老年康复医院、石城护理院是最早成立的医护型医疗机构,他们将医疗延伸养老,率先实行"医养结合",收养的大多数是慢病重症老人,长期以来他们先后收治6000余例慢病重症老人,为家庭解难,为社会分忧,得到广大家属的认可.
  • 摘要: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下游富庶之地,被国家定位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全市总面积65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8.48万人,常住人口816.1万人.南京是全国第四个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截止2015年底,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达130.93万人,占户籍人口20.08%.65岁以上老人88.5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3.5%.70岁以上37.6万人,占老年人口28.7%,80岁以上高龄老人20.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66%.人口老龄化呈现"高龄化、高增速、高需求、高风险"等四高特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南京老年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指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社会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社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的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
  • 摘要:《南通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积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养老服务中的推广应用.为推进这一新兴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南通市老龄协会近期组织开展了市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结果及思考进行综述.
  • 摘要:智慧养老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如传感器、移动通讯、云计算、WEB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IT手段,从而将老年人、家庭成员、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甚至政府相关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及时响应老年人需求,以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智慧养老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智能设备。例如各种智能穿戴设备。二是信息交换与服务平台。借助于信息交换与服务平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两者能更好地实现对接,从而大大提高养老服务市场的效率。为促进中国智慧养老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坚持需求为导向,确保智慧养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匹配。二是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三是优化智慧养老平台设计,实现便捷高效。四是注重智慧养老宣传,加大优质示范项目的推广力度。五是注重人才培养,化解智慧养老人力资源瓶颈。
  • 摘要: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建立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传统观念、经济状况、养老保险和政治信任对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无子女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养老意愿选择几乎没有影响;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越不倾向于选择政府养老,而选择子女养老;有养老保险者倾向于选择非子女养老方式;相对子女养老而言,随着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的提高,选择政府负责养老的几率降低.养老政策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养老意愿问题.
  • 摘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我国目前试图探索的多元化养老方式之一.美国经验通常被认为可援之例.然而,美国的以房养老实际上只是作为老年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存在.考虑到中国当前老年人住房情况,有绝对住房所有权的老年人可能多不需要反向抵押贷款提高生活质量,以房养老的推行可能完全背离提高低收入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初衰,并加剧代际矛盾和冲突.在当前法律体系和信用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和老年人的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即便双方都愿意冒险,也不能寄希望以房养老成为主流.
  •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太仓市老年医养结合的情况调查,介绍了太仓市老年医养结合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服务模式及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办好老年护理院,把医养结合的重点放到社区,政府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要增加医疗服务,探索建立老年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改进老年医疗护理的设备,大力培养护理人才。
  • 摘要:江苏老年学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走过12个年头,基地发展到40余家,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形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转化了省委省政府发展老龄事业、推进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甚至被吸收到国家决策层面.可以说,江苏老年学研究成绩斐然,对于推动全省老龄事业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全省老龄科研基地建设发展,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加强基地建设领导,加强老龄科研基地建设规范,强化老龄科研基地发展保障。
  • 摘要: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尊老敬老问题,多次强调全社会要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但从社会层面上讲,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老年人的价值、老年人受到尊敬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当今高科技网络化的社会中,老年人的价值和地位有所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当今社会的老年人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必须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以充足的心理空间和能量,践行在平等互动中的自尊。
  • 摘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丧偶老年人477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6.89%,而农村老年人口的丧偶率更高,为28.78%.与此同时,既往研究发现,农村丧偶老年人独自生活加大了他们身体、心理患病的可能性,其健康状况比再婚老人差,尤其是年轻丧偶老人,还有研究发现农村再婚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丧偶老人.虽然我国还没有相关研究证明再婚对丧偶老人的影响,但一些国际研究表明,再婚可以对丧偶老人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不仅可以减轻丧偶老人的孤独感,还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因此,对丧偶老人进行再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子女反对是丧偶老人再婚的重要障碍性因素,亟待家庭倡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丧偶老人再婚。构建丧偶再婚平台,拓宽农村丧偶老人的认识渠道。
  •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养老机构的现代性特征与农村老年人的传统性特征具有矛盾和冲突."逃离"养老院实质上是对现代养老方式的反抗.首先,养老机构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组织,为了提高其服务效率,从各个方面都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流程和标准.同时,养老机构并不过分强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够活出自我、活出个性,它的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保证老年人晚年能够安安稳稳直到离开人世.因此,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被打造成了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无瑕疵、无差错、无意外,同时,也没有了个性化的色彩与乐趣.与传统农村社会中的个性化截然相反;其次,养老机构会通过制定标准的制度和章程,从空间、时间和身体三个方面对老年人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维持机构的有效运行.这与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社会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也是矛盾的;最后,农村老年人老人在进入养老机构后,生活在养老机构所构造的现代环境中,自己的原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成为了养老机构的结构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其社会角色和社会信任都发生了改变.
  • 摘要: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笔者近期对淮阴区三树镇三坝村和三岔村进行了专题调查.并提出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制定出台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就医、娱乐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强化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宣传教育。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等可行性建议。
  • 摘要:本文结合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将贫困老人划分为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精神贫困三种类型,并以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例,梳理贫困老人可获得的养老服务政策,分析不同的贫困类型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要状况.发现:贫困老人可获得和已经获得的养老服务支持主要是以经济为核心的家政服务支持,精神支持基本空白;贫困老人获得的养老服务支持还处于较低水平,只能维持低层次的服务需要;贫困老人对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非常感激,但对政策落实的结果并不满意.建议:划分贫困老人的类型,实施养老服务分类支持,最大限度满足各类贫困老人的需要,同时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提升政策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P社区的调查分析并基于家庭主位视角系统性考察"农民上楼"后社会关系的代际嬗变,从居住格局、生计模式、代际关系等维度分别阐述了其样态嬗变和实践转型.首先,社会空间集聚产生的地域性"脱嵌"使得家庭样态多元化转型,一方面从院落散居到社区聚居使得"农民上楼"后作为一种亦居亦耕的多元家庭发生"脱嵌";另一方面社会空间集聚在导致家庭居住结构转型的同时也加速了家庭形态的多元化变迁,包括"一户多家"的分居模式和"一户两家"的共居模式.其次,作为一种就地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农民上楼"在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同时也使得家庭生计模式的多元化转型,一方面从人口迁徙模式角度而言则呈现一种从"倒卷"向"扎根"的样态转型;另一方面从家庭生计模式角度而言则呈现一种多元化转型,包括农业向农业、农业向非农、非农向非农、非农向农业等四种转型样态.最后,家庭代际关系的"经济反哺"特征,一方面"农民上楼"导致庭院经济消失从而进一步增强老年人对年轻一代的物质依赖;同时,老年人自我认同的标签化使其视自身为儿女负担和家庭累赘从而让渡家庭决策权;另一方面通过隔代抚育拓展抚育—赡养模式为抚育—交换—赡养模式以修复失衡的代际关系.
  • 摘要:本研究基于《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2009-2015年)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对老年农民工规模进行了估计,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2012年、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老年农民工的健康、就业和社会保险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首先,2010年、2012年、2013年老年农民工规模在2000万左右,而这只是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保守估计,实际规模大于2000万.其次,老年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精神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老年农民工的身体健康自评要高于精神健康自评是受到工作状态的驱使,而并非自然状态.第三,老年农民工就业质量较差,人力资本在贬值.老年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低,但老年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和工资匹配.最后,老年农民工对属地的社会保险有较强的依附,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呼吁学术界加强对老年农民工的关注.
  • 摘要:所谓“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就是在社区养老中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在政府主导下,以社区为依托,集中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和医疗优势,以老年人的意愿和身体健康状况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笔者认为,将医养结合融入社区养老,构建“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社区作为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有效综合性平台,是实现医养结合的最佳基础,在社区中开展医养结合能够削减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效果。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应充分发挥包括政府、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各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建立协调统一的服务体系。政府提供政策法规及资金支持,在社区这一平台中,社区养老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水平,通过转诊制度实现社区养老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无缝对接。显然,实现医养结合型的社区养老不可能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运行好这一模式需要体系内的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又协调并进,从而使各部分相辅相成,实现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
  • 摘要: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了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做出了部署.将老年教育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提出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化,教育师资人才的优化配给,政府主导作用的真正介入。总之,老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家之前就颁发过老年教育的规划,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将老年教育提升到一个高度。也是根据我国人口政策及社会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的猛增所提出的对策。所以,发展老年教育,解决老年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全社会全民族以及政府应当关心和刻不容缓的工作。
  • 摘要: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面临身体机能老化,心态观念变化的问题,需要在生理、心理等多重方面进行治疗辅导,因而老年康复护理愈受重视.本文经过调研当前康复护理的形式以及我国存在的问题,结合老年康复护理产生的背景,分析老年康复护理的具体需求.同时,通过走访养老院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现行办法及北欧、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老年康复护理的发展提出:我国应结合自身国情,通过家庭康复护理与社区康复护理结合,建立专业团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进行辅导帮助,加强预防性建设,普及老年康复护理观念,进而达到全社会参与的效果。在我国成功构建完整老年康复护理体系的同时,也给广大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夕阳生活。
  • 摘要:张坤昱强调,老年人及其家庭是否具有养老服务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决定了养老市场是否能够稳定和良性地发展下去。一种养老创新思路是,通过改良倒按揭,在不转移老人产权的前提下。将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原有房产还可以出租.房屋收益部分属于老人。如此一来,房产由不动产变成了流动资产包,来支撑老人购买养老产品,老人百年之后,子女可以进行接力贷或者拍卖变现。以租养老模式解决了当下遇到的房产抵押后升值和老年人因年龄难以贷款的两大问题,却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政策壁垒难以突破,自有住房抵押之后购买养老地产在政策上不被允许;其次,养老地产的权属问题及未来处置不好解决。张坤昱坦言,香港案例能否借鉴到内地尚待观察,以租养老与房屋自有化率、国家政策及家庭观念有很大关系。前述金融界人士建议说,国内养老地产运营商应持有物业并长期运营,通过向养老人群出租收费,在国家力推资产证券化的背景下,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规模。
  • 摘要:老人在所谓投资和消费方面上当受骗案例时常发生,骗子手段层出不穷,让老人防不胜防.在北京致诚公益团队老年维权服务项目负责人刘晓颖看来,现实中无法成功维权的老年人占大多数.究其原因,均倒在了证据不足上.
  • 摘要:最近,东台市老龄委、老龄协会、老年学学会联合组织对全市农村社区(村、居)留守老人情况进行调研,通过深入农户家庭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听取意见和建议,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和救助措施,进一步满足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结合实际,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对老干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老干部问题更加凸显处理,诸多难题有待解决,而老干部的价值和优势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牢固树立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与老干部工作重点转型的理念,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是摆在面前的崭新的、特殊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发扬创新精神,努力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 摘要:老年人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这远远不够.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老年心理研究领域应更广,还应开发出能为老人服务的积极心理治疗方法.文章回顾了积极心理学发展历程,总结积极心理学在老年心理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老年心理研究领域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探索了在积极心理学提供的全新的视角下,老年心理研究应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老龄观、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做出改变,并对适应老人的积极心理治疗方法研究提出了设想.
  • 摘要:南京市老年人口结构和养老服务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诸多不匹配问题;面对老龄化进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以社区为平台,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创新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思路和方向性选择.本文以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新特点为切入点,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现有主体的功能性拓展与互补融合、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农村新型养老社区,并从管理体制、养老投入、人才培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创新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各级政府进一步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文峰村长寿个案研究发现,微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网络、性格对人体的健康长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峰村长寿现象表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性格也会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实现健康长寿。
  • 摘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是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组合手段之一.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样本,根据人群身份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分为企业男职工、男性灵活就业人员、企业女工人、企业女干部、女性灵活就业人员五类,研究延迟退休年龄对不同人群基金收支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推迟基金缺口来临时间、缩小缺口规模;不同人群对弥补总体基金缺口的贡献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企业女工人的贡献度最高,灵活就业人员最低.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可将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赢得时间;要为女性尤其是企业女工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其合法利益;引导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养老保险体系,鼓励他们延长缴费年限.
  • 摘要:本文以失独老人关爱项目为依托,借助抗逆力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失独老人抗逆力层次模型,得出老人在失独后往往拥有较低层次的抗逆力水平,其应对策略明显造成了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失调,从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由此,依据"困境解构、意义建构、生活秩序重建"的逻辑从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干预路径,回应了如何使失独老人拥有较高的抗逆力水平营造出健康、积极的生活这一问题,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生活重建提供循证研究.
  • 摘要:基于社会转型研究范式,文章以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分析基础,通过建立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转型期城镇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伴随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城镇居民的养老意愿已经发生了现代型转向;个人养老禀赋、家庭养老禀赋、政治信任、市场化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居民养老意愿的现代型转向;其中,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养老保险参与状况、家庭社会资本、家庭人力资本、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显著.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充分考虑养老意愿的基础上多措并举,科学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养老保障体系.
  • 摘要:在"食不果腹、衣不盖体"的古代,人们还选择"好死不如赖活".如今,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一些老年农民却选择自杀、选择了"赖活不如好死";他们认为,活得长不如死得快.从老年社会到高龄社会,再到超高龄社会,人们在享受长寿的同时,不得不面临长寿带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烦恼和痛苦.老人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64-75岁老年人口自杀死亡率高达47.8/10万人,居当时上报WHO的39个国家之第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自杀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但老年人口的自杀比例却有增无减,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我国老年人口自杀比例上升是否与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相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 摘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中国国情和民俗出发,居家养老是最佳模式.连日来,笔者就梁垛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资产管理情况深入进行了调查,提出出台常态化资产管理机制。施行移接交机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资产利用率的评估机制。
  • 摘要:东台市溱东镇现有总人口42229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1571人,占总人口的27%.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根据农村人口老龄化呈发展态势,本镇近10多年实施以工强镇富民方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赡养问题不大,但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慰藉不够的状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着力做好农村老年精神关爱工作,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全镇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社会关系是从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关系类型,充斥着充权、使能与社会支持的功能.本文以南京M敬老院五保老人小组作为具有研究相关性的关键个案,旨在基于充权的视角,通过对五保老人小组从"单纯的五保老人社会关系的思想充权"、到"社会关系的充权"、再到"实现社会关系的自我管理"三阶段的成长与发育过程的研究,试图将社会关系、老年充权与集体治疗结合起来,考察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敬老院内五保老人小组的经验,尤其是自身身份与特殊生活环境中困扰他们的社会关系问题,深入了解五保老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探讨五保老人小组这样一种小组形态对老年人的充权与治疗功能.个案表明,小组处于"单纯的五保老人社会关系的思想充权"阶段时,组员的社会关系纽带较薄弱,此时小组模式面临较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思想充权有一定作用、但集体治疗效果尚不明晰;小组处于"社会关系的充权"时,组员的各种社会关系纽带开始增强,小组模式相对稳定,充权与集体治疗效果明显;小组处于"实现社会关系的自我管理"阶段时,组员的社会关系融洽,小组模式逐渐固化,充权与集体治疗具有可持续性与再生能力.分析揭示,充权、集体治疗嵌入于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又嵌入并依附于组员的小组理念,进而构成五保老人社会关系充权的逻辑链条.
  • 摘要: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年社会,失能老人数量日益增多,其照顾服务的供给主体—家庭照顾者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文章根据江苏省南京市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调查数据,描述了家庭照顾者的基本特征、照顾压力以及对社区服务的评价,运用二元Logit模型发现影响他们购买正式照顾服务意愿的因素除了照顾者年龄、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经济收入之外,照顾压力、照顾时间和照顾主体以及是否有人协助照顾老人都对其购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X社区空巢老人为例,在对该社区相关人员以及空巢老人的走访发现,该社区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困境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社区养老资源配置不完善、社区养老专业程度不高、空巢老人面临多重养老问题无法同时满足、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与需求的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止一个助人者的介入协助,传统的单一社会工作方法不能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运用个案管理,在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协助空巢老人进行相关资源链接与整合,积极协助空巢老人发掘在资源链接过程中存在的助力并克服阻力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案主解决在社区养老服务中面临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者也积极为空巢老人搭建社会资源网络并让案主自主运用社会资源来解决社区养老问题.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加快,养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现有的养老机构不能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被不断弱化.社区居家养老让老年人能在家中安度晚年,优化了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的压力.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针对中下层社区尤其是村转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以南京市Z社区为例,介绍村转居社区现状,分析得:村转居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存在已有设备使用率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过程不规范、流动性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理顺与政府关系,正确发挥政府作用;重视专业队伍人才建设,加强服务培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摘要:老年人的退休质量通常用退休适应程度和退休满意度两个指标来衡量,满意度高往往被视为成功地适应了退休生活.然而,退休适应良好必然代表退休满意度高吗?退休适应和退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具有差异?如何提高老年人的退休质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城市老年人的退休适应和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退休适应问题主要源于对于退休结果的焦虑和对退休缺乏掌控性,而退休满意度则更多地与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如经济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婚姻状况等因素相关.因此,从政策倡导的角度,应建立退休焦虑干预机制和弹性退休制度以促进老年人更好地适应退休生活;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家庭政策,以提升老年人的退休满意度.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