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6313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福建省土地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凤荣、曲衍波、章飞飞等。

农村居民点用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6313 占比:99.85%

总计:106469篇

农村居民点用地—发文趋势图

农村居民点用地

-研究学者

  • 张凤荣
  • 曲衍波
  • 章飞飞
  • 郝晋珉
  • 刘巧芹
  • 姜广辉
  • 朱传民
  • 李鹏
  • 范树平
  • 邱道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鹏; 范树平; 章飞飞; 王栋; 肖泽干
    • 摘要: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是城乡资源单向流出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安徽省滁州市辖区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圈层,是典型的快速城镇化区域。文章以滁州市辖区的77个行政村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交通因子,构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模型研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并据此提出分区管控策略。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适宜格局。通过采取差异化的调控策略,可以正确引导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局以及科学研判整理潜力,为当地村庄规划、土地整理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李鹏; 范树平; 何琪; 章飞飞; 解华军; 郑华伟
    • 摘要: 基于"三线"划定情境下如何科学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及整治策略,是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利用人口预测与潜力测度模型,对潜力来源及整治流向进行分类界定:依据"三线"已有划定区域及整治导向,将整治策略分为生态发展、农地保障及城乡统筹三种类型。其中,生态发展方向下的整治潜力相对较小,应着重推进生态用地整治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保证区域生态优势;农地整治方向下的整治潜力较大、涉及范围较大,应着眼推进农用地复垦,保障区域农业生产;城乡统筹方向下的整治潜力较小,应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布局结构,进而为区域用地集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 钟骏玉; 杨兴柱; 朱跃
    • 摘要: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②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③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④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 王兆林; 鄂施璇; 陈军利
    • 摘要: 三峡库区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而组成的独特的移民与生态敏感地理单元,库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具有利用形态特殊性和驱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该研究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构建分析框架,采用核密度、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析三峡库区1980—2019年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脱钩及驱动因素,揭示了库区人口变动与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近40年来,库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相反。1980-2019年间,三峡库区农村人口持续减少,近40年净减少714.75万人,同期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增加11992.88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占用。2)研究区衰退负脱钩和强负脱钩是农村居民点和农村人口动态变化的主要状态,1990-2000年及2000-2010年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的强负脱钩区县数比2010—2019年和1980—1990年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不减反增趋势明显,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规模严重失衡。3)城镇化效应和利用集约度效应为增量效应,正向促进了农村居民点规模的扩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是抑制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的主导因素,区域总人口效应在1980-1985年间与2000-2019年间促进了农村居民点扩张,1985-2000年间抑制了农村居民点扩张,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主要受居民点集约利用粗放的影响,区域总人口效应为减量效应的区县主要位于中部及东部区县,明显受库区移民使人口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利用。
    • 张佰林; 张汝佳; 曲衍波; 乔荣锋; 蔡为民; 吴云青
    • 摘要: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激发地区活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与乡村活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辛普森多样化指数、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关性检验等探究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对乡村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8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指数增速高、中、低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增速分别为84.70%、60.74%、50.33%,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增速越快,乡村活力发展越快;2010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低、中、高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分别为0.13、0.23、0.29,2018年分别为0.19、0.24、0.38,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越高,乡村活力水平越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与乡村活力显著相关,且对乡村活力具有激发作用。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激发乡村活力的有效途径,这为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 刘洋兵; 何琪; 章飞飞; 程蹊; 高鑫
    • 摘要: 推进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是缓解用地矛盾、缓和人地关系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安徽省天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空间布局3个维度构建集约用地评价体系,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层次分析法(AHP)、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评价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据此进一步提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管控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加大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管控等对策建议。
    • 潘朝萍; 岳云华; 冉清红
    • 摘要: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对增加城乡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以减少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温江区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数据,使用图表对比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利于保护耕地.②温江区4个街道和6个镇中,永盛镇、涌泉街道、永宁镇、金马镇和公平街道为集约利用;万春镇为适度利用;和盛镇和寿安镇为低度利用;天府街道和柳城街道为粗放利用.得出结论与建议:①减少新增农村居民点建设以减少占用耕地.②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减少占用耕地.减少占用耕地的实质就是保护耕地.
    • 张银; 张翊; 宋星运
    • 摘要: 为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合理进行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以横断山系纵谷区景洪市为例,依据频度统计法和区域特点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Arc GIS 10.7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分为非常适宜、比较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依次占居民点总面积的6.14%、32.23%、32.69%、28.93%,适宜性等级以比较适宜和基本适宜为主;(2)适宜度高的农村居民点分布集中,集聚作用强,主要集中于坝区和附近的区域;适宜度低的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聚聚条件差,耕地指向性明显。研究结果为居民点用地合理利用和布局优化提供一定依据。
    • 张银; 张翊; 宋星运
    • 摘要: 为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合理进行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以横断山系纵谷区景洪市为例,依据频度统计法和区域特点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Arc GIS 10.7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分为非常适宜、比较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依次占居民点总面积的6.14%、32.23%、32.69%、28.93%,适宜性等级以比较适宜和基本适宜为主;(2)适宜度高的农村居民点分布集中,集聚作用强,主要集中于坝区和附近的区域;适宜度低的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聚聚条件差,耕地指向性明显.研究结果为居民点用地合理利用和布局优化提供一定依据.
    • 刘健; 郭璨; 刘亚秋; 侯雅娴; 王瑷玲
    • 摘要: 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是优化农村居民点格局、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本文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山东省曹县为研究区,从土地集约、经济集聚、空间集中3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集约利用指数,划分高、中、低3个等级。结果表明:曹县低、中、高集约水平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9.54%、39.81%、20.65%,以中、低集约水平为主。高集约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周边及县域西北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集中分布趋势显著;低集约居民点用地所在区域大多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点散乱。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挖潜、合理布局乡村空间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