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
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6806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重庆社会科学、学术界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四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等;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易、梁鸿、赵德余等。
农村养老保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806篇
占比:98.36%
总计:17087篇
农村养老保障
-研究学者
- 曾易
- 梁鸿
- 赵德余
- 李文政
- 崔瑛
- 张颖
- 曾凯
- 杨礼琼
- 赖吉盛
- 刘峰
- 华迎放
- 南册兵
- 吕熠晨
- 吴弘毅
- 唐宇文
- 夏珊珊
- 奚彩莹
- 姚引妹
- 崔杰
- 左孝涛
- 左秀柒
- 张东红
- 张寅
- 张瑜
- 彭礼
- 李俊利
- 李敬波
- 李琼英
- 杨哲
- 杨惠仪
- 林杭锋
- 毕红霞
- 毕航
- 温海红
- 王亚柯
- 白维军
- 胡宜
- 蒋悟真
- 许亚敏
- 赵利英
- 闫然
- 陈圣莉
- 陈雪娥
- 丁润萍
- 万鑫
- 代勇强
- 任琪龙
- 任琪龙1
- 何晶晶
- 何朝银
-
-
曹均学;
彭维聪
-
-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家庭养老功能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但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仍存在保障水平低,法律体系和制度不健全,养老金管理不恰当,投资方式单一等问题。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突出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和制度,提高养老基金统筹层次,优化基金管理体制等措施,才能构建切合国情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
-
熊贵彬
-
-
摘要:
在农村养老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构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该研究基于全国社会救助站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人口流出地留守老年群体中的走失问题正是农村养老保障困境的一个集中体现。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整合性发展思路对此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即尊重地方性知识,将生产活动、社区发展和弱者关照相结合。日本二十世纪80年代的“村落维新”运动可视为该理论的一个较好经验案例。我国的系列扶贫实践模式也生动体现了“可持续生计”发展思路。该论文提出,应成立系列村庄社区组织,积极发挥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和农村妇女的主体作用,将生产合作、文娱活动和社区照护融为一体。由此复兴社区支持网络,避免走失老人等社会性悲剧,助力乡村振兴。
-
-
王华;
樊志民
-
-
摘要:
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带来巨大挑战。而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人口结构,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成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和难点。研究并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是中国养老保障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政策议题之一,也是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
-
-
连芙蓉;
贾涵颀
-
-
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国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也引发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的新问题。城乡老龄化水平与城乡收入水平倒置,且农村老龄化发展速度明显大于城镇,农村不同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差异巨大。社会转型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
-
-
-
-
-
贲宗慧
-
-
摘要: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较大差距.建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从政府扶持、完善立法、完善筹资渠道等方面来创造良好条件,并辅以集体、家庭保障,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发展.
-
-
胡宜
- 《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随着家庭结构、家庭权力与代际交换逻辑等的变迁,孝道不断失落,进而使农村老人在获取养老保障时处于不利地位.本文旨在讨论农村老年组织与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相关的讨论基本都集中在"未富先老"的前提下来展开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和论述,但从洪湖老人的生存处境及结合我国温饱有余小康尔足的现实国情看,社会性生存而非生物性生存是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凸显的主要问题,对此,传统的孝道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路:养与孝。同时,作为一个历经千年的伦理社会,孝道文化的传统仍然十分强大,依然是指导和约束当下农村养老的主流意识,而当这种意识与相应的组织相互衔接和配合,即可在现实的农村养老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并极大地改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另外,虽然通过重建组织,使传统孝道文化能够获得组织依托并进而形成日常养老实践的约束与促进机制,但组织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却需要高度重视地方性资源与基础。本文以洪湖渔村老年人协会为调查对象,重点关注老年人协会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地位与功能.认为孝道失落并非孝道文化的全面崩溃,而主要在于孝道的组织依托遭受到重大的冲击.而洪湖渔村老年人协会的成立与实践,证明可以通过组织建设的方式来复兴孝道,改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
-
-
-
-
-
赵德余;
梁鸿
- 《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农村养老保障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生活必需品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组合.从公共品的视角看,农民有获取基本养老保障的基本权利,而私有品的视角则可以透视出农村养老保障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农民群体的角色多样性与收入的多渠道,甚至不稳定性都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与挑战,因此,作为养老保障品供给边的组织发展模式应该遵循诸多政策性原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