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论坛是关于“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类”的,本论坛内容主要涉及社会救助、基本生活保障、福利、住房和教育、慈善等方面。
  •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目标任务,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挑战,关注三农,聚集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为本次论坛征文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了建立和完善覆盖“三农”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性,探讨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的问题,并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进行浅谈。
  • 摘要:即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草案,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其缺点:由于中国处于快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阶段,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众多制约因素,因而社会保险法草案也不可避免面临诸多问题。
  • 摘要:就业和失业保障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制度自身的结构完善和功能优化,需要关注于制度的公平覆盖、效率持续和能力提升。本次论坛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失业保险制度的评估、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影响评估、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以及就业与社会保障关系研究等方面。
  • 摘要:伴随我国于1999年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多、自然增长速度快、高龄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空巢老人”现象愈加明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无可选择地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化。国家的高度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稳步推进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直接推动了作为社会特殊群体——老年人的特殊住房需求——老年公寓统筹建设的加快,对老年公寓的建设则应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
  • 摘要:对台州市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管理的调查显示,与传统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相比,病例管理模式可减少平均住院日6.97%、降低次均住院费12.22%、减轻个人费用负担6.27%,医院被处罚(或拒付)费用和人次分别下降33%和11%,同时还可改善治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临床干预策略,降低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性,促使临床治疗中注重成本一效果,合理使用医疗技术,杜绝资源过度利用。因此,病例管理模式有利于医疗服务的成本一效果最佳化,也有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规范供方医疗行为,使医、保、患三方均从中受益。
  • 摘要:当前,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公众冷漠对待,特别是富人不愿捐款的窘境。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慈善组织中存在着道德风险。本文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分析方法基础上分析了慈善组织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就如何规避这些道德风险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实际,对如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理念与原则的认识比较一致;深入阐述了中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摘要: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从需求边、供给边以及供需互动等三个层面人手,即要解决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支付方式选择与医患关系互动等问题。本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经验数据分析,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 摘要:社会保障管理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在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发展理念和制度安排需要在社会保障管理实践中去实现。这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法制管理、市场中观层面的基金管理和机构微观层面的经办管理,最终提升社会保障的能力建设。本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关注热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法制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经办管理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
  • 摘要:为切实保护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在描述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现状的基础上,对正在重点研究的分类保障,制度接续思路的利弊得失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城保”制度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难的深层原因是收入关联型的制度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具有覆盖城乡居民功能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了以农民工为重点,率先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和制度设想。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两期的OLG模型来研究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帕累托有效性。研究表明,假定改革不影响人均产出,则改革是零和博弈,改革仅在代际间进行收入再分配,所以,改革能否带来帕累托改进取决于改革能否提高人均产出。通过对改革前后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可以发现,改革前后人均资本量决定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率、资本对产出的贡献份额、改革前后的养老保险费率和退休期效用折算到工作期所采用的折算率。由于人均产出与人均资本量正相关,因此,当改革后的人均资本量高于改革前的人均资本量时,改革提高人均产出,可以带来帕累托改进。
  • 摘要: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背景下,基于系统整合视角,本文以重庆市被征地农民中办理农转非户籍人员(以下简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为分析对象,对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个尝试性探究,对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构成条件、制度整合。以及推动被征地农民可能持续发展的社会整合三个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
  • 摘要:社会保障权属于重要的基本权利,而社会保障权的法律救济又是其中重要的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权的法律性质,以及保护现状,然后介绍了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权法律救济状况,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权司法救济制度的具体措施。
  • 摘要:基于企业年金私有产权账户性质,本文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一是企业年金市场运作是否可采取资产信托管理制度;二是信托管理型的企业年金运作模式选择问题。信托制度能够解决传统养老金资产管理的代理效率低下问题,增强企业年金委托代理的硬约束。因此,信托管理是私有产权账户资产管理的必然选择。基于企业年金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年金信托管理的运作模式中法人受托模式优于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从企业年金发展持续性上看,我国企业年金信托管理模式发展将以法人受托模式为主导方向。为此,发展信托型企业年金管理制度的建议主要有四个方面:界定养老个人账户私有产权性质;明晰企业年金受托人的独立性原则;建立企业年金受托人的信誉机制和完善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年金健康发展。
  • 摘要:随着灵活就业的发展,灵活就业人员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立足我国的省情,根据广东省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运用精算技术,通过建立精算模型测算了灵活就业人员替代率水平、养老金领取年限和平衡缴费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和措施。
  • 摘要:残障人员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基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健全的残障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本文针对于此提出“多支柱、梯度扶助”式中国残障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指出该体系应以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基本生存公平、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与社会具有接纳弱者义务为建制理念,以公平公正共享、低标准起步渐进式发展、规范化运行为建制原则,并就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
  • 摘要:工伤预防是“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伤保险的预防功能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功能的拓展而不断发展,并对促进企业安全卫生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工伤预防功能的发展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结合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际发展阶段,从价值取向和建制理念、适应性、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工伤预防机制的可行性作分析,并提出完善工伤保险预防机制的建议。
  • 摘要:目前我国因工致残的职工总数近100万人,其中只有少部分伤残职工能够接受康复治疗措施,大部分工伤职工因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而造成终生残疾。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的工伤康复事业尚处在试点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与完善的工伤康复服务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大力发展工伤康复事业,促进伤残职工恢复劳动能力、重返社会不仅是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和国内工伤康复制度的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可资借鉴之处,以期对我国工伤康复事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 摘要:被征地农民问题是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诱因,也是实现社会和谐需要面对和化解的难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物权法》规定要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国家将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省市按照国家的部署和要求,出台了有关办法。社会保障安置这一新的安置方式,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疑惑或争论。基于此,笔者较为系统地梳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法规、文件,阐述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差异所在,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基本保险制度模式设计的初衷及个人账户“空账”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的背景及必然性;然后分析和阐述了黑龙江省“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情况,并从黑龙江省的实践论证了在中国“做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的可行性;最后构想了“做实”了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方式,认为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不要把“做实”了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到基础设施领域,而应当对之实行市场化投资管理运营。
  • 摘要:传统的社会保障观念认为: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这只是一种事后救济的保障观点,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其实,如果从政府责任角度观察社会保障,政府对社会不仅仅有事中处理、事后救助之责任,更有着事前的风险预防责任。事前的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救助应组成社会保障不可或缺的三部曲。只有如此,社会保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保障功能,政府只有从三个阶段都完成了对社会相关的保障任务,才能承担起各阶段的相关责任。从汶川大地震来看,事中处理、事后救助固然很及时,但是事前的预防更重要。本文以汶川大地震预防为视角来观察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问题,希望能拓展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内涵与外延。
  • 摘要:失业保险既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柱。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城镇失业问题,我国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制度框架的限制等原因,近年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体现不明显,出现失业保险扩面难、基金结余过多等问题,影响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当前从实际来看,失业保险基金实力增强,具备承担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能力。对此,本文通过重点分析云南、河北两省失业保险运行状况,结合就业形势的需要,并借鉴国外近年来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一些带有共性的经验和做法,指出失业保险应由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向预防失业方向扩展,这是失业保险功能的扩展和完善。同时,根据失业保险属性,提出在政策上要有相对灵活性,建议失业保险对象应扩展到用人单位。
  • 摘要:近年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出现困难。本文剖析了当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深层次原因,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关系,揭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对于劳动者权益可能的损害以及对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之不利;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的制度原因以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关系。本文从政策层面上提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可操作性办法,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高社会统筹层次,较大范围的保障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顺畅;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建立中央财政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结算机构;制定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注重解决机关企事业人员流动引发的养老保险关系接续问题;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建立全国社会保障网络中心。
  • 摘要:“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营利性医院的发展与医疗费用的关系目前尚研究的不多。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营利性医院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着重研究了营利性医院发展与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营利性医院出院人次比重与当地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显著负相关,营利性医院床位数量比重和门诊人次比重与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人均门诊费用呈负相关,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以上三个变量与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呈负相关,但均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由此可见,促进营利性医院发展可能有利于“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 摘要:本文基于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入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结果发现,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地区和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等变量对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和工作状况对居民参保意愿没有影响;政府补贴水平对参保意愿具有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参保率和覆盖水平,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适当提高对参保居民的补贴水平。
  • 摘要: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收入监测机制,低保户隐性收入很难核实,导致低保户是“只进不退”,随之而来的是骗取低保户资格以享受低保金待遇的“骗保”行为日趋严重。本文建议通过水、电、气消耗多少来间接核查低保户的准确收入,以便使不具备低保资格的低保户退保。同时建议根据低保户的收入状况,把低保户分为A、B、C三类来管理,低保金及优惠救助政策也分成三档,这样就可以参照当地低保待遇标准,实行低保金差(缺)额发放,差(缺)多少就发多少,这不仅可节省低保金,还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骗保”行为。
  •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救助制度理论和现实出发,并从长沙市社会救助制度转型的实践中,总结了以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 摘要:社会保障缺失是农民工权益保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五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充分进行调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议案和建议,为有效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缺失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五年来代表、委员所提的议(提)案和建议案进行梳理,一方面表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农民工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密切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政府在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 摘要:中国过去和现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经验和事实,以及国外一些国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表明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离不开发达的农民组织化,即农民通过参加各种经济组织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原因是农民组织化比较松散的家庭式的农村经济使农民更需求社会保障,而且更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如果没有建立各种农民经济组织,政府和农民家庭尽管作用很大,但是仅依靠政府和农民家庭支撑不起来稳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组织化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使集体经济和各种农民经济组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中坚作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也离不开农民组织化。农民组织化是建立完善稳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前提。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低保居民的访谈了解广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微观运行状态,并发现问题。从访谈结果来看,受访低保户普遍享受分类救助,对低保政策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特困户经济缺口仍然较大,部分低保户精神需求无法满足,制度构建中的“善”“恶”之争被低保户理性接纳,另外低保边缘户的救助问题也浮出水面。最后笔者吁请更多社会力量介入进来,为城市贫困群体提供经济援助及专业服务。
  • 摘要:本文根据近年对西部地区城乡社会保障情况调研,首先提出推进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意义。然后提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局限问题,主要是农村非社会救助类项目资金来源问题、地区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过渡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科学支付问题。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国家和政府的适当补助,起到支持、鼓励、引导、调节作用,解决资金来源和平衡过渡问题,以及通过分档次支付有关办法,解决有关新项目不科学支付问题。进而在解决关键问题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管理统一、资金调剂统一、资金支付统一、资金征缴统一、就业待遇统一。最后,为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安全运行,提出设立监测中心、调控中心措施,定期预警城乡社会保障资金安全运行情况和维护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机制安全运行。同时,附上在调研中发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图文。
  •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进行教育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今天,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农村教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地带,这不仅有损于教育公平,同时也不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完备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措施。
  • 摘要:本文使用1999年全国城镇失业人员抽样调查数据,运用ols和probit回归方法,从失业者再就业角度,分析了中国1999年的失业保险水平对失业者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中国1999年的失业保险水平并不够高,对劳动力市场没有产生负面效应;而且,相对于无保险的失业者来说,失业保险除对失业者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外,还为失业者再就业提供了金融支持,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再就业水平。
  • 摘要:根据中国共产党17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20年战略目标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老有所养”,本文探讨了“老有所养”的含义和实现全民“老有所养”过程中全体人民的养老金总需求问题;分析了现有的国家的养老金政策;提出了实现全民“老有所养”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从重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入手,通过分析统筹重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受阻的根源,进而提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路径及其对策。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本文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及其实践的基本问题出发,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险关系转续难的原因,并借鉴欧盟成员国之间社会保险关系转续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从提高统筹层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全国统一社会保险关系转续的基本思路,并从完善相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摘要: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及现状,重点介绍了当前改革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公共财政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中的角色定位。最后,探讨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选择。在深入分析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背景下,笔者设想了中国规范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即建立一个由与企业职工同等的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的三支柱式的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同时,还提出应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来推动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
  • 摘要:对一个理性的决策者模型而言,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预期信念,即决策者对政策方案实施后可能的行为变化与其预期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偏差。也就是政策决策者对政策可行性的一种判断。本文试图以上海医疗卫生改革政策制定和重构城市新型医疗服务体系为案例,说明决策者对政策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的变化的预期因素在政策过程中的含义及其对医疗卫生政策决策的启示。
  • 摘要:对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关注不能仅仅限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其微观层面的诸多问题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接续转移面临巨大的困境即是其中的突出表现。面临养老保险接续转移的重重阻碍,农民工只好无奈地选择“退保”。调查发现,农民工养老保险接续转移异常艰难,背后反映的是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区域流动的矛盾、相关政策有意无意地被误读、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和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也在无形之中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接续转移的“拦路虎”。对此,破解这一难题的策略应该是排除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宽泛思路,而力求采取一个比较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策略,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并配之以相应的辅助措施。
  • 摘要:为了解当前城市农民工医疗保障状况,为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依据,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北方典型重工业城市唐山市对665位农民工就其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和参保意愿、参加社会保险情况、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原因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51.6%的农民工对医疗保险不熟悉或从未听说,但有34.7%的人认为医疗保险最重要;9.3%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9.5%的农民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1%的农民工没参加任何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较为复杂。研究表明,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是必要的;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医疗保险是可行的;实践中要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实现法制化管理;实行多层次、多险种的医疗保障,实现参保方式的灵活转换。
  • 摘要:残疾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该群体人数的不断增长,他们的安定与发展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同时,对残疾人的关注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与重要内容。“平等、参与、共享”成为当今残疾人事业的新原则,而残疾人康复正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基础。本文在立足科学与现实的基础上,注重以残疾人自身为出发角度,分析了我国残疾人康复的主要形式——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并探析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提出了牢固树立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理念;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社区的责任意识,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新阶段社区康复理念;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扩展资金来源渠道等对策,力求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作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公民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和享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公民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额以上年社会平均劳动工资报酬为基数计算缴纳社会保险费额,是体现法治、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本文通过调研城镇居民的收入以及社会保险现状,提出建立健全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体系、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建议。
  • 摘要:违规提前退休现象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我国比较普遍。究其原因,这其中既有个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有企业趋利的原因,当然也包括政府管理机制、制度规范层面的问题。大量违规捉前退休不仅会加重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危及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侵害在岗职工权益,还会影响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违规提前退休大量涌现的原因,及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在转型期抑制违规提前退休的措施。
  • 摘要: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实质上不是“社会”救助,而是“政府”救助。缺乏非政府组织和公众普遍参与的政府一元救助体制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所涌现的民间自发救助力量向我们昭示非政府组织的巨大作用。非政府组织成为社会救助多元化的重要主体是我国社会救助发展的战略选择。包括非政府组织的“第三部门”是社会法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然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面临主体资格、运行机制、监管机制、激励机制以及与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协作机制问题。在法律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构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新型合作关系和协作机制,完善其参与社会救助的激励机制,促进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健康发展。
  • 摘要:辽宁省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自2001年进行试点以来,制度总体运行良好,但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的覆盖面却很小,乡村职工、进城务工农民等群体还被排斥在制度之外。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狭窄直接导致制度缺乏效率、社会统筹基金严重不足以及部分劳动者未来缺乏养老保障等问题。本文结合辽宁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现状,分析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存在的问题及扩大覆盖面面临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再设计,使制度更加灵活、有吸引力,从而达到“扩面”的目的。
  • 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具体从对社会救助的分类而言,它属于普遍型的最低收入支持制度。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虽然建立起了在OECD国家基本普及、在发展中国家难得一见的普遍型最低收入支持制度,但是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这些国家的制度相比,在标准的设定与调整、家计调查、待遇提供和工作激励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一方面,某些差异是中国转型期特殊情况下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初级的、不完善的,是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制度中借鉴一些有益经验的。基于以上分析与比较,本文认为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取向应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强中央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责任,注重实现公平;二是促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反贫困领域的其他政策与制度的有机结合,注重提升效率;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注重增加科学性。
  • 摘要:新形势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创新的思维与方法。本文结合根据人口形态及人口结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不同的年龄段来划分参与社会保障的方式和水平、建立多层次计划生育综合保险体系、消解区域间的权力分割和体制障碍、解决养老保险流动问题、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发展、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与住房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就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各种描述、相关、聚类等统计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浙江省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险的参保状况、老年残疾人领取低保与救济的状况以及老年残疾人接受服务与扶助的状况等。研究发现,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普遍偏低并存在着明显的残疾类别差异、年龄区间差异、城乡差异等;从不同保险的参保状况来看,老年残疾人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最高,达到67.51%,工伤与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接近于零,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1.8%。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老年残疾人自身的“不自由”以及传统的家庭养老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以及现有保障制度的条块分割和区域歧视!另外,老年残疾人获得社会救济的比例也很低并在分配上呈现显著的残疾类别差异、年龄区间差异和性别差异。而就老年残疾人接受服务与扶助的状况来看,绝大部分老年残疾人未曾接受过任何服务与扶助;在接受过服务与扶助的老年残疾人群体中,在75~79年龄段达到峰值;从老年残疾人接受的服务与扶助项目来看,接受医疗服务与救助的比例最高,而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比例很低。最后,本文就浙江省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 摘要: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向着财政收入层层集权、社会保障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层层下移的方向演变,结果导致基层财政普遍处于“紧”运行之中。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在于平抑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等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财权与事权非对称格局,并能够支持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类公共品的财力供给。然而,现行的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却使得贫困地区(农村)的地方政府支出呈现出非合理性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供给不足。基于此,有必要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导向、模式及政府间的事权分配进行调整,从而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与实现城乡间社会保障均等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必要的财政基础。
  • 摘要: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从制度上说基本覆盖了城乡不同阶层的人群,但存在不同人群保险制度模式相对独立,不同保险模式下的保险关系没有转移通道或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转移衔接方式,影响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约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通过对城乡不同人群收入和缴费的关系分析,测算出城乡同一制度中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缴费年限的折算,从而确定一个城乡不同人群医疗保险转移的衔接点,对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微调,实现统筹区域内城乡不同人群医疗保险关系相互转移。同时对现行制度提出整合意见,对不同制度层面不同人群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 摘要:本文通过解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农民工退保现象等具体现实情况,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围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项目等要求,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态,提出社会保障网格理论。本文提出以劳动者就业状态为划分标准,将社会成员分解为不同的群体,分布在不同的网格内,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项目。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建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政策通道体系等三大体系。同时建立不同社会保障群体的制度平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同制度群体的政策通道,实现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过渡,促进城乡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等制度建设。
  • 摘要:失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失业保险来解决失业问题。失业保险是国家制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在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同时,对失业者的再就业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根据1994-2006年我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相关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等计量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失业保险与再就业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功能发挥并不充分。
  • 摘要:统筹层次问题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的难点所在,其产生有其必然的政治经济背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统筹层次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建立政府间的协商机制,将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并且,统筹层次的解决有赖于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转轨成本、政府财政补贴责任以及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责权。
  •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对制度定型化处理提出了“最后期限”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的关键在于理论界能否及时对制度定型的方向、原则、道路等作出符合理论逻辑与中国实际的详细说明。本文即从这一要求出发。联系当前在社会保障定型化问题上争议较大的理论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观点,以期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定型化的理论创新做点“真理越辨越明”的参与性贡献。
  •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财政的支持。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主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中,社会保障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的改革要求完善我国的政府预算体系。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分配的公共性导向和分配机制中的公众决策性质,其职能定位或供给目标应该是公共产品。社会保障在公共财政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政府弥补市场缺陷而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之一,相应要求建立起相对独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本文论证了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阐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构建公共财政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本设想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 摘要:加拿大养老金制度(canada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system,简称CSEIS)体系主要有三重保障组成,即加拿大养老金(CPP/QPP,CanadianPension Plan/Ouebec PensionPlan)与老年金(OAS,Old Age Security)、老年金补贴(GIS,Guaranteed Income Supplement)、个人登记退休储蓄计划(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Plan,简称RRSP),加拿大的养老金制度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本文结合加拿大CSEIS案例剖析和统计研究,系统诠释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分析的相关文献,从社会经济学的新视点和逻辑链条出发,对中国西部地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定位和定性、政府的角色和责任、资金的筹集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理性检视。指出,应积极借鉴加拿大养老金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统一西部地区各省市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统一的多层次保障体系,进而有效保障西部地区老年人退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论文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重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初步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 摘要:工伤社会保险与民事侵权在工伤事故领域存在着法律竞合,各国或地区解决此问题的理论与制度主要有替代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和补充模式四种。工伤事故侵害了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其造成的损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用金钱计算的损失,另一部分是不可以用金钱计算的损失。在处理工伤保险与用人单位民事侵权法律竞合问题时,我国应当确立原则上的替代模式,例外的部分兼得模式。在处理工伤保险与第三人民事侵权法律竞合问题时,我国应当确立部分兼得模式。
  • 摘要:近几年来,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生和患者双方都有一肚子苦水,将矛头直指对方。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真实存在着,但隐藏在这些想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值得深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纵然受到医疗体制长期未理顺的影响,但医患之间视角的不同决定了双方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进而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本论文选取医患关系的几个关键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医患双方调查的实证分析,试图揭示目前中国医患关系之间复杂和紧张的关系。
  • 摘要: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三大职能之一。注重预防是实现积极的工伤保险政策的核心。“预防优先”已成为国际社会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共识与奉行的准则。目前。我国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工伤预防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导致我国在推进社会化工伤保险制度过程中,伴随着扩面征缴、工伤补偿等工作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伤事故率仍在较高的幅度上徘徊不下,不少地区的职业安全卫生形势非常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伤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为我国早日构建起积极的工伤保险制度而努力奋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广东、湖南、江西、海南等地部分城市在工伤预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教训,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工伤预防的先进经验。就如何强化我国今后的工伤预防工作提出了八点建议,一是制度护航,二是经费保障,三是完善费率。四是坚持奖励,五是给予资助,六是改革运行机制,七是强强联合,八是强化监督。以期能促进我国工伤预防工作的发展步伐。
  • 摘要: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是要加快实现国民享受大致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为国民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可以有效地调节当前尖锐的收入差距矛盾,缓解悬殊的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现阶段为国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国民社会福利水平差距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社会保障权益服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就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够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居民享受大致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险权益服务。本文通过建立养老保险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养老保险水平发展指数,对中国区域养老保险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当前区域间养老保险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这样一个逐步降低的趋势。反映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与养老保险水平发展差距具有高度相关性,即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导致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权益服务出现严重不均衡。
  • 摘要:文化是影响社会保障的深层因素。本文尝试确立一种关于社会保障的文化阐释视角,探究社会保障理念的文化价值,考察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变迁,形塑社会保障实践的文化认同,思考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践发展所蕴涵的理性文明。
  • 摘要:社会就业水平直接检验着社会保障的效果和质量,体现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好坏程度。建立科学的社会就业促进评价模型有利于从宏观上操控失业预警,调整就业制度,促进社会保障发展。统筹我国劳动力市场运作的社会工程集复杂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符合国情的就业促进评价模型需要科学的失业预警理论作支撑。便于指导社会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服务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论文以国内外失业预警理论与实践的沿革作铺垫。首先,阐述了就业促进评价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其次,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转因素的分析,构建了社会就业促进评价模型的因果关系和变量等式;再次,选用系统动力学作为分析路径,定量研究社会劳动力流转过程中的“模拟一反馈”控制和仿真技术,解决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和延迟问题;最后,通过确定社会就业促进水平的评价原则,设置评价指标体系,规划评价程序和标准化处理评价结果,归纳了预警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社会就业促进评价中的应用。
  • 摘要: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年金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提高优惠税率,建立完备的企业税收优惠体系,能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能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的养老保障体系。本文通过对企业年金运营的缴费、投资、收益环节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应该采取EET的税制模式。通过分解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目标,对不同行业的基本养老替代率进行分析与比较,得出不同行业的企业年金替代率目标;同时,企业年金优惠税率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和比较,推导出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在缴费这一环节的优惠税率需要在8%以上,既能促进企业年金需求的发展,又能保证实现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财政上的可持续性。
  • 摘要:税收优惠是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他建立企业年金的国家都明确规定了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模式及优惠幅度。而我国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只是对企业在标准内的缴费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对于个人缴费、投资收益及领取阶段则没有税收优惠;而且对企业缴费的税收优惠幅度小;各地自行出台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幅度差异很大;对提前支取企业年金没有规定惩罚性税率;没有规定企业年金不同的领取方式的征税方法。为促进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应该加快出台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明确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采用EET税制:明确企业年金的企业和个人缴费最高税收优惠比例;制定相应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限制性措施;针对不同的企业年金领取方式制定相应的征税税率。
  •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制度和支撑条件。本文回顾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30年来改革与发展过程,分析了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摘要:社会保障既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机制,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社会制度。在中国进入现代化中期阶段以后,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要完成这一时代课题,首先要创新社会保障理念,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我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在秩序、公平、发展与和谐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配套措施,它首先是建构社会秩序的独立而重要的基础性支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机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不仅不是社会发展的障碍,而且是中国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随着中国的发展转型,社会保障制度正在从边缘性社会制度走向改革舞台的中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性社会制度。从科学的理念出发,按照公平性、科学性、本土化和法治化原则构建中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的战略与发展思路,整合现有各类社会保障资源,建立统一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和平崛起与迈向发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 摘要: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日深,日本与法国分散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统合异常艰难。中国政府执政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尽快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统合,人口红利和财政盈余昭告着养老保险制度统合时不我待。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合,要以国民基础年金为制度平台,以统账分管为制度主干,以中央、省、市三级政府责任体系为体制保障,以农民工为试点先行,从而以最小的调整实现最大的融合,以政府的规范管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广覆盖、全流通、可持续的根本完善。
  • 摘要:本文从劳动者个人生存发展的角度,观察社会流动性劳动者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分析就业和社会保障关系,特别是关注和研究流动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剖析流动性劳动者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缺损问题,研究流动就业群体所需要的社会保障项目。本文通过分析流动性就业重点群体的社会保障情况,提出社会化就业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并提出发展流动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认为,需要关注流动性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建立社会化就业的援助支持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流动性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待遇、进城务工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劳动者留守家庭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等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流动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
  • 摘要:目前中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依然不规范,并面临深层制度障碍:改革初期策略选择的后遗症;历史债务问题和空账运营的制度安排;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及各级政府业已形成的利益格局。陕西省养老保险模式实现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垂直管理,但也面临着只由省级政府承担确保责任风险太大的问题。从陕西模式分析,有两个关键因素影响省级统筹实现:一是责任分担机制;二是基金运作模式,统收统支的资金运作模式和分级征收养老保险费的模式各有利弊。从分析影响省级统筹实现因素出发,提出适合省际情况的基金运作模式,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养老保险的垂直管理和基金预算管理制度,以及历史债务和做实个人账户机制。同时提出建立全国统一预算,分省余缺调剂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全国统收统支的模式。
  • 摘要:我国公务员实行不同于企业职工的单独养老保险制度,日益暴露出一些弊端,面临着改革的要求。本文以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为研究主题,对现行制度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方案,并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对改革方案的财务状况、过渡成本和对国家财政的影响进行了50年期的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目标方案是合理的,具有可持续性。本文还结合长期目标和现实条件,对改革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当前形势下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讨论。
  • 摘要: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战略是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而该战略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制度阻碍。为此,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可能的制度阻碍因素并探讨了上述因素影响下全国统筹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本研究认为,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战略应首先加强社保经办机构的执行能力。填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历史债务,分析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并在精算的基础上构建养老保险全国统收统支系统。本研究认为在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地方利益集团的影响并构建合理的省际利益调节机制。最后,本研究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探讨了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的分割性的基本原则。
  • 摘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与法制建设是当前国家面临的重大国情问题之一,而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满足着广大农牧民生活保障与发展的需要,维系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维护着发展中的过程公平,并致力于实现国民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暨下辖的8个村、嘎查田野调查点的状况为例,分析讨论了该地区不同生活地域条件下,不同生活、生产方式条件下,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俗条件下,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社保权益公平性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慈善事业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慈善事业的主力军,企业选择什么社会领域为企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创造慈善效益、企业怎样有效地通过慈善事业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如何合理捐赠、如何有效地推行捐助策略等,都是企业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也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必须考虑的问题。经过长期对企业慈善的关注和调研,本文选择河北省民营企业的慈善活动为切入点,例证分析河北省企业慈善运行中的误区和比较分析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慈善,力求探索出适合河北省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新模式,倡导科学高效的企业慈善方式、更好地发挥企业慈善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我省慈善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实现慈善效益的最大化。
  • 摘要:社会保险费征缴是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所属市、县的保险费征缴体制如同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一样,缺乏统一规范的模式。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问题,既是政府和理论界研究探索、调查论证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也成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从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社会保险基本规律和原理,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国情,阐述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唯一主体的必要性,同时从立法、“五险统一”征收和完善基金收支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的对策建议。
  • 摘要:我国正处于各种风险的频发期,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不断加深,政府社会保障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扩大。在社会保障的常规性管理中贯穿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社会保障风险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保障管理走向理性化、科学化的必要之路。社会保障风险管理以中国国情作为研究背景,探讨应对各种社会经济风险、自然灾害下的社会保障功能与政府职能问题,也从长期发展考虑,研究社会保障的战略发展模式,尤其是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势态下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危机问题,促使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 摘要:从1995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实施13个年头,参保在职职工人数已从1995年底的19 040万人上升到2006年底的28 310万人,增幅48.69%。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目的就是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这样居民在工作期间可以放心消费,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社会养老保险对消费的确有正的影响,但随着覆盖范围的越来越大,这一影响作用却有一定的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在小结部分提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及建议。
  • 摘要:农村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的稳定与和谐,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承担主要责任的理论依据分析入手,描述我国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角色现状,揭示出我国政府的不足之处。接下来,分别从表层和深层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之所以表现出责任缺失的原因。最后,点明我国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应扮演好的五种角色,即立法者角色、组织者角色、管理者角色、出资者角色、监督者角色。
  • 摘要: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省份的扩展,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将比较国际上两种典型的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智利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分析两种模式的制度安排框架及其运营成效,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智利模式采取“资本化账户”下的个人分散化投资方式,历史上取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但也面临着投资风险和管理成本等问题;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采用政府集中投资方式,对账户基金实行有“管制”的回报利率。借鉴智利和新加坡的经验做法,结合中国国情,作者提出了关于我国账户基金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即采用中央公积金式的国家统一投资方式,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营,采取严格的市场监管方式,并建立相应的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 摘要:当前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存在保障不足,保障待遇偏低、责任不清晰以及政策混乱无序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诱因在于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本文从经济、制度和管理三个方面探究了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深层原因,并对现行解决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实施分类保障的政策建议。
  • 摘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包括失地农民与土地的视角、失地农民与政府的视角、失地农民与集体组织的视角、失地农民与用地单位的视角),图解论述了我国现行失地农民的保障状况,并相应地结合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深入探讨挖掘多种社会主体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的发挥,建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创新体系。
  •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云南为例,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三维视角对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加以分析,指出覆盖面窄、养老保障水平低,以及政府缺位是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其社会视角的主要问题;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保值增值是其在经济视角方面的主要问题;制度设计中未考虑边疆、民族及山区特征是其在文化视角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建立覆盖所有农村居民的、缴费型与非缴费型相结合的、梯度缴费的、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科学发展观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应用。
  • 摘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这一系列因素不可避免地从经济支持、劳动生产、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对留守老人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对河南省兰考县、光山县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了留守老人面临的经济困难、日常生活照料减少、劳动生产负担加重等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并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讨了留守老人五大需要继而得出留守老人依赖性循环图。最后,本文通过留守老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对留守老人提供经济养老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和精神文化支持是解决当前留守老人问题的必要措施;在非正式养老的基础上,尽早推行正式养老模式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最有效、最科学的途径。
  • 摘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已成为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基本制度。通过“统账结合”制度实践,笔者分析了个人账户的生命历程,论述了个人账户具有的三个显著特点,即历史性、私有性和流动性,分析了个人账户及个人账户基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健全个人账户管理制度的主要对策措施。这篇文章是笔者多年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对个人账户管理制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 摘要:借助信号博弈理论分析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工作,理论分析表明候选机构通过召开会议来传递信号,通过会议的次数、参会人员与合作媒体的选择来控制信号成本,以最大限度区分候选机构的实力水平,而评审专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根据信号来评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证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信号成本越高,候选机构获得资格的几率就越高。但监管当局需改变过度依靠会议信号进行资格评审的现状。
  • 摘要: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将绩效评估引入到养老保险中,着重阐述了养老保险绩效的内涵、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力图构建一套全面的、有信度的、有效度的、具可操作性的养老保险绩效评估体系,改善养老保险运行和绩效,并改进评估体系自身。
  •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养老金计划参保人进入退休阶段,账户积累基金在退休时如何给付值得重视,而对此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不多。养老金账户余额是否采用年金保险形式发放关系到各种养老金计划的最终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是否真正得到实现。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国民能有效地对抗老年风险。目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趋势是账户基金积累制越来越普遍,这种DC制养老金计划主要解决的是基金如何积累的问题,而在给付阶段的老年风险问题则需要有年金保险这一保险机制来管理。在人口老龄化下,老年风险主要表现为长寿风险,年金保险是对抗个人长寿风险的一种可行方式。如何加快发展商业年金保险市场,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从年金化政策上找到一些启示。
  • 摘要:作者首次提出建立农村渐进尚齿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即由政府出资,首先对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按月以100元为基数发放养老金,数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渐向低龄老年人推进,养老金基数也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为此,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①谁是最应受到敬养者——从中外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角度阐述了敬养老具有世界性,指出老年人是最应受到敬养者;②谁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通过对生存状况的分析,指出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中的最弱者,他们“相对贫困”乃至“绝对贫困”并身心受到双重折磨和伤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③主要原因分析——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一根支柱”,老年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很少分享发展成果,缺乏社会养老保障,是其贫困、家庭地位低下、社会地位低下的内因和主因;④主要对策——建立渐进尚齿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出该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⑤对策的高效益——意义的全局性,阐述了对尊老敬老风气、社会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促进作用。
  • 摘要:公民的社会保障权是基于人权中的基本生存权而获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应以社会保险为主。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二元经济结构政策,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已形成并渐趋成熟,但农村社会保险还刚刚开始。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险立法层次还很低,更多以政策和文件形式出现,立法层次低下导致农村社会保险的推行很不系统、不稳定和不统一,因此农村社会保险的建设首先应从法制建设开始,应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险法,具体包括立法原则,保险险种,被保险对象(投保人范围),保险资金筹集,保险机构设置,保险资金运营和管理,法律责任。在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总则指导下,各地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情况再具体规定不同险种的缴费比例,给付形式等地方性实施细则。
  • 摘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不顺畅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对江苏、广东等有代表性省份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现状研究,分析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对转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当前条件下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可能的对策建议。
  •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公共财政的介入。本文从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公共财政介入社会保障的理论进行梳理,明确了对社会保障项目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的程度以及不同税种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中的作用机制和转移归宿。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公共财政的支出和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两个角度对世界各国和我国公共财政介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提出了政策建议。
  • 摘要: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立足我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具有覆盖城乡居民功能、有中国特色、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险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了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论证了加快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应实行农村先行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阐述了新型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制度定位、制度前景、制度的综合性、弹性和可持续性;阐述了加快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双向推进的“三步走战略”;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基金保值增值机制的基本思路。为提高保障水平,应对通货膨胀,本文还提出了将连续调整养老金待遇的资金用于建立基础养老金的“城保”制度转型方案;关于“变堵为疏”,利用国外热钱,发行社会保障特别国债,创新宏观调控工具,加快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化解国外热钱冲击的对策;利用社会保障资金可长期投资的特点,购买优质国有股股权,保持股市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保障资金增值,锁定货币的流动性;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把握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运用节奏和力度,将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向制度建设,并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升到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等政策建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