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保障

土地保障

土地保障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财政、金融、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8998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领导决策信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福建省土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江苏省土地学会2006年度土地学术年会等;土地保障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东梅、刘从龙、刘刚等。

土地保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8998 占比:98.85%

总计:19219篇

土地保障—发文趋势图

土地保障

-研究学者

  • 谢东梅
  • 刘从龙
  • 刘刚
  • 刘远风
  • 刘香功
  • 张启春
  • 张金玲
  • 李翠霞
  • 杨礼琼
  • 梁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远风
    • 摘要: 运用2014-2015年农村调查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的土地保障倾向对农业劳动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具有土地保障倾向的农户农业劳动投入更少.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农业劳动投入,需弱化农户土地保障倾向,用社会保障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农地经济功能,促进土地流转,优化农地资源配置,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最大化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韩克庆
    • 摘要: 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实现了从集体经济向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普遍贫穷的面貌.脱贫攻坚战略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落后状况,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保证了农民的公民权益,满足了农民基本生活、养老、医疗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在于:改革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政策创新是消除贫困的制度保障,国家动员和社会参与是消除贫困的力量源泉,公平公正是消除贫困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消除贫困的国家特征.在农村绝对贫困和普遍贫困的状况得到根本缓解之后,应当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 张广财; 林俊瑛; 顾海英
    • 摘要: 农户承包地退出是中国实现彻底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土地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1177份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土地保障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保障会显著降低农户的土地退出意愿,提高农户土地退出补偿要求,农户土地保障认知每提高1%,土地退出意愿下降10%,要求保障性补偿的概率提高12.2%.分组检验发现,土地保障主要抑制纯农户和高收入农户的退地意愿,对兼业程度高、土地依赖程度低和低收入农户影响不显著.本文提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降低农民对农地的经济依赖,会有利于完全城镇化的实现.
    • 洪文华
    • 摘要: 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于现代的农村家庭来说,虽然不少家庭都发展除种植业以外的第三产业,但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以耕地为生活的主要来源与保障,以土地为家庭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作为我国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着重要的保障功能。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以及土地本身的因素,导致了土地对于家庭生产生活资料保障方面已经逐步减弱。为此,笔者查阅相关土地的文献资料以及走访调查,进一步研究了致使土地保障制度减弱的原因,希望从中找到问题所在,并为我国土地资源保障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 刘小钰
    • 摘要: 为解决大连城镇化质量提升过程中土地保障方面的问题,对质量提升过程中土地保障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土地保障模式、土地供应结构及交通、环保和公共服务设施类项目用地选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差别化的土地保障模式、土地供应结构的合理化和项目用地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的保障措施,以期为大连城镇化质量提升过程中土地保障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葛怡檬
    • 摘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远离农村土地,开始涌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促进了城乡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对于农村流动人口来说,农村土地是束缚同时也是保障,导致这种两难困局的原因有不同土地流转方式收益不对等、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匹配等.基于此,本文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的困局,并提出解决对策.
    • 刘刚; 张晓姗
    • 摘要: As one of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s of French Regulation School,R.Boyers recent analysis of “Chinese Inequality Regime”deserves much wider concern.He takes the regulation mode of “peri-urbanization”a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Chinas high growth economy,and puts forward criti-cism on the regim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is point of view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Arrighi,the representative of social historical school who sup-ports the “semi-proletarianization”phenomenon in China.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eneral analysis based on integrated analysis framework of French Regulation School on “Chinese Regime”and the So-cio-historical Schools historic and 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conducive to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hinas high growth economy.Moreover, statistical data and details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at Boyer and Arrighi have in hand are incomplete,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roots of the “peri-urbanization”regulation mode has limitations.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upplement to both of them based on the specific statistical data and historical system back-ground,so as to achieve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eri-urbanization”regulation mode of Chinas high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法国调节学派代表人物布瓦耶近期对“中国体制”的概括值得关注。他将城乡分割的“半城市化”调节模式视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并基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对这一体制提出批评。这与肯定中国“半无产阶级化”现象的社会历史学派代表人物阿瑞吉的观点形成了对比。就法国调节学派概括“中国体制”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与社会历史学派分析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历史性、民族性视角进行比较与综合,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高速增长的制度条件和历史背景。鉴于布瓦耶和阿瑞吉所掌握的统计数据和制度细节尚不全面,对“半城市化”历史制度根源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尝试基于具体的统计数据和历史制度背景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补充,以期在发展的视角下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高速增长的“半城市化”调节模式。
    • 刘妮娜
    • 摘要: 分析土地流转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状况不容乐观,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中,超过2成无人照料.土地流转、子女外出务工、经济贫困以及代际关系疏离都会显著降低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的可能性.土地流转与子女就业、代际关系交织互动地影响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但土地流转与经济收入的相互促进作用对老年人照料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全部子女务农或代际关系疏离的土地流转老人社会照料的可能性显著更高.实地调研资料也显示,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在探索“以地养老”的社会养老模式.
    • 黄晶; 王敬源
    •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传统城乡二元结构被不断地打破,越来越多地农村土地被征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土地的价格也随之升高,传统地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越发认识到土地的价值.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谁有权利享有土地利益的分配?然而我国现有的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立法是缺位的,导致司法和实践生活中操作标准的不统一,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和事件.文章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标准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法理上的分析,认为土地保障因素是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首要考虑的因素,并辅之其他参考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