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民

公民

公民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9285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9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68篇;相关期刊3169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江淮法治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3中国科技指标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等;公民的相关文献由80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成、阿计、彭复生等。

公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94 占比:99.02%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68 占比:0.73%

总计:9285篇

公民—发文趋势图

公民

-研究学者

  • 李文成
  • 阿计
  • 彭复生
  • 刘武俊
  • 李萍
  • 本刊编辑部
  • 傅达林
  • 刘芳
  • 俞可平
  • 叶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冯伟婷
    • 摘要: 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策合法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公民民意合理化的重要表现.除此以外,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现实意义也要求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并提出意见.因此,公民的意见收集与采纳显得尤为重要.从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视角看,合法化体现了公民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意见收集的差异和意见能否被采纳的困境.在意见收集方面,公民在公共与私人利益之间的抉择矛盾,在复杂意见下对公民认同感产生争议.在意见能否被采纳方面,主要是政府和公民两个主体的博弈,缺乏沟通交流将造成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摆脱政策合法化的困境,就要探寻意见收集和被采纳的合理协调沟通,要积极探寻修正的政策合法化道路.
    • 瞿淼
    • 摘要: 目前,我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规定过窄,阻碍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发挥应有价值。公民是公共利益的载体和诉求的行使者,在法理上拥有公益诉权,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具有其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省司法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建立恰当的公民提起资格引入制度格外重要。本文分析了当下我国有资格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及其不足,从法理方面探讨了赋予公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正当性,以及公民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功能意义,并提出将公民纳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制度建设的实现路径。
    • 裴春晓
    • 摘要: 公民属于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多元化主体之一,主体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对我国环境治理共享共治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保护生态环境观念意识,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约束自身行为,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环境治理过程中公民主体意识的培育提升的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培育提升的方法和对策,旨在为促使公民形成良好的环境治理主体意识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 唐健
    • 摘要: 1中国器官捐献改革的进展在当代中国,公民死亡后捐献器官行为仍面对诸多伦理挑战。这既涉及当代中国人对待死亡、身体与家庭的观念,也涉及个体与家庭对社会公正和医疗体系的信任。面对器官短缺的现实,政府、移植医学界以及器官移植等待者等相关组织或个人都迫切希望建立起一套高质量的器官捐献体系[1]。因此,我们亟须对现阶段中国器官捐献改革进行恰当地伦理评价,首先要注意几个关键性的背景问题。
    • 孔祥梅; 候丽影
    • 摘要: 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当下社会发展对道德要求的一种客观回应,为了回应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冲击,淡化西方道德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城市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综合文明程度,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需要多方通力协作的长期重要的系统工程,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显著标志,必须完善无缝隙的公民道德培育环境,延伸公民道德建设宣传阵地,强化政府的道德监督管理机制,完善道德主体的自觉培育机制,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创建文明城市。
    • 胡开冉
    • 摘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在给公民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让公民的种种信息时刻出现被盗取的可能。随着公民信息被盗用,资金安全也难以保证。近些年,不法分子窃取人民信息进而盗取公民资金的行为频频发生,让公民越来越注重信息安全、财产安全。文章从语义、价值、实体罪与非罪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界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公民个人信息从语义维度上来看,具备自然人专属性、可识别性、可复制性、较大价值性等四个特征;公民个人信息从价值维度上来看具备私权绝对支配、公权绝对支配、私权相对支配和公权相对支配等四个特点。依据以上内容可以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案件进行评断,在批判中可遵循“语义判断—价值判断—实体判断”的模式内容。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一体保护和分类管理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界限。
    • 宋守邦
    • 摘要: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交流习惯等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成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收到广泛重视,一旦遭受恶意侵犯,则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为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我国在刑法修正工作中明确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精神。但在具体实施中,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本文基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意义出发,结合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分析刑法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有益探索,促进社会可持续、平稳发展。
    • 摘要: 真题回放2021年山东青岛卷作为子女,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子女;作为学生,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社会公民?请以“这才是该有的样子”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 刘文燕; 韩露
    • 摘要: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公民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问题,导致人们的隐私受到威胁。对此我们要尽快对公民个人信息作出准确界定,并增设新的规定范围,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才能让公民权益得到有力维护。本文首先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刑法保护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最后总结了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路径。
    • 周妍
    • 摘要: “美丽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我国公民不仅是美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基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就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建设、社会构建实践平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推动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