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
克拉通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268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2011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克拉通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葛谦、张静、李彩虹等。
克拉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684篇
占比:99.74%
总计:62848篇
克拉通
-研究学者
- 葛谦
- 张静
- 李彩虹
- 苟春林
- 路洁
- 闫玥
- 岳田利
- 张艳
- 王周利
- 胡仲秋
- 蔡瑞
- 袁亚宏
- 郭春锋
- 魏建平
- 丁志峰
- 刘永江
- 赵靖舟
- Jadh.PB
- 于常青
- 代堰锫
- 何艳红
- 侯明才
- 刘利
- 刘成林
- 刘树文
- 刘树根
- 刘社平
- 吴燕
- 吴福元
- 夏小平
- 孙敏
- 孙玮
- 安作相
- 宋金民
- 张健
- 张抗
- 张振生
- 张连昌
- 张锋锋
- 徐鸣
- 曾庆猛
- 朱筱敏
- 朱露培
- 李午阳
- 杨文采
- 江克一
- 汤艳杰
- 汪泽成
- 牟传龙
- 王椿镛
-
-
陈超强;
何丽娟;
焉力文;
武金辉
-
-
摘要:
依靠最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精细的地壳分层结构,通过求解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各个热流测量点对应的热岩石圈厚度,通过克里金插值法绘制中国陆地热岩石圈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各构造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较大,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最厚,可达200 km以上,造山系次之,多在100~200 km之间,破坏的克拉通地区岩石圈最薄,可以低于100 km.通过对比三大克拉通地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和地震岩石圈厚度,得出了四点认识:(1)塔里木克拉通西部、中上扬子克拉通、华北克拉通西部以及南华北基本保留了稳定的克拉通巨厚岩石圈特征,而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东南部则发生了大规模的减薄;(2)华北克拉通西部从鄂尔多斯向东北的银川—河套凹陷及向东南的汾渭凹陷的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主要受控于地幔对流强度的增强;(3)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南华北依然保持稳定,而渤海湾的岩石圈厚度减薄显著,体现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4)扬子克拉通自西向东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可能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华北克拉通东部经历了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
黄雷;
刘池洋;
何发岐;
贾会冲;
周义军;
王朝;
王建强;
刘永涛;
李鑫
-
-
摘要:
走滑断裂在全球范围不同构造背景下普遍发育,在区域构造、火山地震及能源矿产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发育于板块或块体边界活动构造背景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深入研究,发育于稳定克拉通块体(盆地)内部的走滑断层为新近得到关注的一类走滑断层,其研究极为薄弱。该文对近几年通过三维勘探地震在中国3大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新发现的走滑断裂体系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总结稳定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的共性特征,讨论其可能的形成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克拉通盆地内部稳定区走滑断层尽管有时走滑特征典型,但表现出与活动块体区发育的大型走滑断裂的较大不同:①基本特征上具体表现为普遍具有小位移、低发育成熟度的特征,断层在垂向上分层、分期发育,与盆缘构造在方向和动力学特征上明显脱耦;②在形成模式和发育机制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可能是在区域挤压应力下产生的裂缝基础上,经应力-应变调节或斜向挤压或块体旋转下选择性扭动复活发育而成,该发育方式决定其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弱,记录了断裂从形成到生长发育的较初期阶段;③在动力学过程与意义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层分层发育特征是断层分期次、上下相对独立活动的结果,是构造应力在克拉通块体内浅表层传递的响应,这不同于传统认识的大型走滑断层由下到上贯穿发育的模式,该特性可以更好地记录克拉通盆地及周围多期次叠加区域应力演化的过程。
-
-
陈井胜;
刘正宏;
刘永江;
冯志强;
张立东;
汪岩
-
-
摘要:
作为显生宙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夹持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古陆之间,其形成与古亚洲洋演化紧密相关。其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小洋盆俯冲作用导致的陆壳增生,多块体拼贴和后续变形作用造成的陆壳改造,以及随之伴生的多期次岩浆-变质作用。中亚造山带具多样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蕴藏大量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保存了亚洲大陆古生代增生聚合和洋陆格局转变的重要信息,是中外地质学者探讨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
-
汤艳杰
-
-
摘要: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克拉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巨厚、刚性的岩石圈地幔。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高度难熔(富Mg、贫Fe)的特点,其密度较下伏软流圈小,能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长期存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之后形成的,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典型的克拉通没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克拉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被改造和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造成克拉通破坏的原因是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大洋板块俯冲触发的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中,克拉通赖以稳定存在的刚性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和破坏,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转变,进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
-
汤艳杰
-
-
摘要: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克拉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巨厚、刚性的岩石圈地幔.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高度难熔(富Mg、贫Fe)的特点,其密度较下伏软流圈小,能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长期存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之后形成的,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典型的克拉通没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克拉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被改造和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造成克拉通破坏的原因是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大洋板块俯冲触发的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中,克拉通赖以稳定存在的刚性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和破坏,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转变,进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
-
王孝燕;
张行一;
李龙曜;
王志诚;
于博媛
-
-
摘要:
克拉通岩石圈在减薄的过程中几乎都发生了性质的改变,在古生代之前华北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主要的岩石类型是方辉橄榄岩,而在中生代以后主要的岩石类型是二辉橄榄岩。在克拉通破坏的过程中,来自软流圈和俯冲板块的玄武质熔体在上升中加热软化岩石圈地幔的同时交代改造岩石圈,但并非所有克拉通岩石圈都会因玄武岩熔体的交代而受到破坏。为了深入了解玄武质熔体交代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对认识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意义,在活塞圆筒压机上进行了1100°C/3.0 GPa条件下含水玄武质熔体与方辉橄榄岩的反应实验,模拟了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石圈来源的玄武质熔体交代岩石圈地幔的情景。实验结果显示,克拉通岩石圈交代以后可以从方辉橄榄岩向二辉橄榄岩转化,这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中生代的演化趋势一致。因此,太平洋板块俯冲断离造成的含水玄武质熔体上涌可能是造成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
-
贾承造;
马德波;
袁敬一;
魏国齐;
杨敏;
闫磊;
田方磊;
姜林
-
-
摘要: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与油气的富集.由于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具有位移小、断距小且埋深大的特点,因而对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厘清上述争议,基于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二维地震资料,在解析该盆地中部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并探究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走滑断裂具有纵向分层、平面分区、沿走向分段的特点;②深层压扭走滑断裂运动方向规律简单,NE、NNE向走滑断裂为左旋,NNW向走滑断裂为右旋,浅层张扭断裂运动方向差异较大,走滑断裂的位移量为400~1500 m,属于小滑移距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③走滑断裂形成于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 喜马拉雅早期部分断裂重新活化,不同时期断裂分布有差异;④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的形成受控于基底结构非均一性与原特提斯洋闭合消减带来的挤压作用力,张扭断裂为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后期活化产生的R剪切分支断裂或张性破裂断裂,其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盆地周缘洋盆消减闭合.结论 认为,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构造特征、形成演化、成因机制与油气息息相关,取得了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效益;除了塔里木盆地之外,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也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典型盆地的研究,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小陆块、多旋回盆地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理论,为发现更多的油气指明方向.
-
-
罗改;
王全伟;
秦宇龙;
曾宜君;
李云泉;
杨学俊;
李有波
-
-
摘要:
四川省大地构造演化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不同的尺度上提出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其中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近30年来四川省特别是造山带地区开展的蛇绿岩和洋板块地层等调查和研究成果,以李廷栋所提出的洋板块地质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合和存在状态为基本原则,划分出秦-祁-昆造山系、勉县-略阳对接带、北羌塘-三江造山系以及扬子克拉通4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11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
-
-
-
-
沈莽庭;
徐鸣
- 《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次研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巴西地调局签署的地学合作"关于巴西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及其元古代边缘带的区域地质调查和条带状铁建造成矿作用研究的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巴西巴西圣弗朗斯克拉通内沉积盆地地质特征初步研究,形成了一些该区克拉通沉积盆地初步的地质特征资料.圣弗朗斯西科盆地主要包括Espinhaco群、Macaubas群以及Bambui群,最终演化为前陆盆地特征。盆地中可划分出Bambui群和Macaubas群两套石油生储盖层,储油层为粉砂、粉砂岩等砂岩储集层,盖层为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浅海相页岩以及有机质的叠层石碳酸盐岩。
-
-
-
-
王兴臣;
丁志峰;
朱露培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北部的东部陆块和中部陆块以及西部陆块部分地区的二维密集分布的200个台站近三年记录的远震数据,以及在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的23个台站接近两年的远震数据,采用S波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北部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结果表明,利用S波接收函数获取的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壳厚度与通过P波接收函数获取的地壳厚度非常一致.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壳厚度从西至东逐渐减薄,西部块体地壳厚度约40 km,东部块体约30 km.华北克拉通北部的中东部块体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变化较平稳,岩石圈厚度介于60 km-80 km,西部块体岩石圈厚度为80-130 km,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遭受到了大规模的减薄.在西部陆块的Moho界面下方探测到两个负的速度间断界面,认为Karato(2012)提出的颗粒滑动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较浅的速度间断面可能是由于水含量的增加形成的,较深的界面是古老克拉通LAB界面减薄后形成的。分析后认为浅部的负的界面可能是岩石圈中部边界(MLD),较深的负的界面是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同时在华北克拉通北部的中东部块体,LAB与MLD重叠在一起。
-
-
武岩;
丁志峰;
朱露培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上地幔过渡带一般位于地下400km至750km深度范围内,由于其上下界面——410km间断面和660km间断面分别具有正克拉帕隆斜率和负克拉帕隆斜率,因此两者界面的横向变化,可以体现其界面的环境温度及物质组成,对于推断研究对象的地下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利用布设在华北克拉通中部和东部陆块的200个流动台站记录的近3年的远震数据,获取P波接收函数,对该地区的上地幔过渡带进行成像研究.
-
-
施程成;
鲁来玉;
王椿镛;
何正勤;
丁志峰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相较于传统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背景噪声成像以其不依赖于地震事件、极大地提高了射线密度及充分利用地震记录的优点在中短周期(1~100s)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华北克拉通地区,已有的背景噪声成果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块体和首都圈.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范围、活化机制、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必要计算中西部地区高分辨率的地下速度结构.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于2010-2011年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布设了51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弥补了该地区过去台站分布稀少的不足,结合区域固定地震台站和华北流动台站,增加了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路径分布。利用这些台站连续一年的背景噪声记录,反演了6-36s高精度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分布图像。6~20s的结果很好地对应于上地壳的隆起和塌陷盆地构造,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河淮坳陷、山西断陷带、渭河盆地等次级构造清晰可见,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层也存在东西差异;20~30s的结果揭示了大同盆地和汾河谷地西侧可能存在下地壳低速层;30~36s的结果反映了华北克拉通地壳东薄西厚的总格局,以及断陷盆地下方莫霍面相对隆起的局部特征。
-
-
王帅军;
王夫运;
张建狮;
张成科;
赵金仁;
刘宝峰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国内首次利用超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探测技术,获得了近东西向长约1500km的华北克拉通不同块体的反映地壳—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的不同深度、不同属性地震波震相特征数据,通过对各个块体内的地震波震相特征对比分析研究,除识别出地壳内常规的Pg波、Pci波及PmP波外,还清楚的对比出了岩石圈尺度的两组震相PL1和PL2波,经过相关处理获得了沿剖面各个不同块体如山东半岛、华北盆地、山西高原、鄂尔多斯与阿拉善块体等速度结构特征,并结合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已有的地震测深资料等学科的结果,建立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震模型.对华北克拉通的构造特征和深部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据此,研究华北克拉通不同构造块体岩石圈结构构造差异.
-
-
-
陈兆辉;
楼海;
孟小红;
王椿镛;
石磊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华北克拉通是显生宙以来全球古老克拉通破坏最为剧烈的地区,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地球科学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华北克拉通进行了大量的观测与研究.然而,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思路的差异,目前对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破坏机制仍有争议.本文利用新的层析成像方法对高密度地震台站观测数据进行处理,给出了鄂尔多斯块体中部与华北地区之间(36°~42°N、108°~116°E)420km深度范围内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对华北克拉通的破坏问题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讨.rn 成像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地壳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格局的相关性显著,随着深度的增加相关性减弱;断裂带多为高速异常区和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2)研究区东部的速度结构与鄂尔多斯块体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上地幔高速异常具有南北不均匀性。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时东、西部的岩石圈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构造变形过程,东部岩石圈受到大规模破坏,破坏后的上地幔物质呈南北向不均匀分布,西部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特征,当前不存在大规模破坏的证据。3)华北克拉通的岩石圈厚度由东向西整体逐渐增加。东部在1OOkm深度附近出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表明在该深度已进入软流圈,西部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厚度约为250km。4)鄂尔多斯块体的东边界在黄河以东的离石断裂带,块体的中下地壳可能存在一定范围的低速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