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克拉通

克拉通

克拉通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268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2011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克拉通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葛谦、张静、李彩虹等。

克拉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2684 占比:99.74%

总计:62848篇

克拉通—发文趋势图

克拉通

-研究学者

  • 葛谦
  • 张静
  • 李彩虹
  • 苟春林
  • 路洁
  • 闫玥
  • 岳田利
  • 张艳
  • 王周利
  • 胡仲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超强; 何丽娟; 焉力文; 武金辉
    • 摘要: 依靠最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精细的地壳分层结构,通过求解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各个热流测量点对应的热岩石圈厚度,通过克里金插值法绘制中国陆地热岩石圈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各构造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较大,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最厚,可达200 km以上,造山系次之,多在100~200 km之间,破坏的克拉通地区岩石圈最薄,可以低于100 km.通过对比三大克拉通地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和地震岩石圈厚度,得出了四点认识:(1)塔里木克拉通西部、中上扬子克拉通、华北克拉通西部以及南华北基本保留了稳定的克拉通巨厚岩石圈特征,而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东南部则发生了大规模的减薄;(2)华北克拉通西部从鄂尔多斯向东北的银川—河套凹陷及向东南的汾渭凹陷的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主要受控于地幔对流强度的增强;(3)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南华北依然保持稳定,而渤海湾的岩石圈厚度减薄显著,体现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4)扬子克拉通自西向东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可能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华北克拉通东部经历了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 黄雷; 刘池洋; 何发岐; 贾会冲; 周义军; 王朝; 王建强; 刘永涛; 李鑫
    • 摘要: 走滑断裂在全球范围不同构造背景下普遍发育,在区域构造、火山地震及能源矿产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发育于板块或块体边界活动构造背景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深入研究,发育于稳定克拉通块体(盆地)内部的走滑断层为新近得到关注的一类走滑断层,其研究极为薄弱。该文对近几年通过三维勘探地震在中国3大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新发现的走滑断裂体系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总结稳定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的共性特征,讨论其可能的形成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克拉通盆地内部稳定区走滑断层尽管有时走滑特征典型,但表现出与活动块体区发育的大型走滑断裂的较大不同:①基本特征上具体表现为普遍具有小位移、低发育成熟度的特征,断层在垂向上分层、分期发育,与盆缘构造在方向和动力学特征上明显脱耦;②在形成模式和发育机制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可能是在区域挤压应力下产生的裂缝基础上,经应力-应变调节或斜向挤压或块体旋转下选择性扭动复活发育而成,该发育方式决定其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弱,记录了断裂从形成到生长发育的较初期阶段;③在动力学过程与意义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层分层发育特征是断层分期次、上下相对独立活动的结果,是构造应力在克拉通块体内浅表层传递的响应,这不同于传统认识的大型走滑断层由下到上贯穿发育的模式,该特性可以更好地记录克拉通盆地及周围多期次叠加区域应力演化的过程。
    • 陈井胜; 刘正宏; 刘永江; 冯志强; 张立东; 汪岩
    • 摘要: 作为显生宙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夹持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古陆之间,其形成与古亚洲洋演化紧密相关。其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小洋盆俯冲作用导致的陆壳增生,多块体拼贴和后续变形作用造成的陆壳改造,以及随之伴生的多期次岩浆-变质作用。中亚造山带具多样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蕴藏大量的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保存了亚洲大陆古生代增生聚合和洋陆格局转变的重要信息,是中外地质学者探讨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 汤艳杰
    • 摘要: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克拉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巨厚、刚性的岩石圈地幔。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高度难熔(富Mg、贫Fe)的特点,其密度较下伏软流圈小,能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长期存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之后形成的,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典型的克拉通没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克拉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被改造和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造成克拉通破坏的原因是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大洋板块俯冲触发的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中,克拉通赖以稳定存在的刚性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和破坏,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转变,进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 汤艳杰
    • 摘要: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克拉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巨厚、刚性的岩石圈地幔.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高度难熔(富Mg、贫Fe)的特点,其密度较下伏软流圈小,能够"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长期存在.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之后形成的,其形成可能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典型的克拉通没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大地震,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克拉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被改造和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造成克拉通破坏的原因是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大洋板块俯冲触发的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中,克拉通赖以稳定存在的刚性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和破坏,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转变,进而导致克拉通的破坏.
    • 王孝燕; 张行一; 李龙曜; 王志诚; 于博媛
    • 摘要: 克拉通岩石圈在减薄的过程中几乎都发生了性质的改变,在古生代之前华北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主要的岩石类型是方辉橄榄岩,而在中生代以后主要的岩石类型是二辉橄榄岩。在克拉通破坏的过程中,来自软流圈和俯冲板块的玄武质熔体在上升中加热软化岩石圈地幔的同时交代改造岩石圈,但并非所有克拉通岩石圈都会因玄武岩熔体的交代而受到破坏。为了深入了解玄武质熔体交代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对认识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意义,在活塞圆筒压机上进行了1100°C/3.0 GPa条件下含水玄武质熔体与方辉橄榄岩的反应实验,模拟了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石圈来源的玄武质熔体交代岩石圈地幔的情景。实验结果显示,克拉通岩石圈交代以后可以从方辉橄榄岩向二辉橄榄岩转化,这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中生代的演化趋势一致。因此,太平洋板块俯冲断离造成的含水玄武质熔体上涌可能是造成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 贾承造; 马德波; 袁敬一; 魏国齐; 杨敏; 闫磊; 田方磊; 姜林
    • 摘要: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与油气的富集.由于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具有位移小、断距小且埋深大的特点,因而对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厘清上述争议,基于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二维地震资料,在解析该盆地中部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并探究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走滑断裂具有纵向分层、平面分区、沿走向分段的特点;②深层压扭走滑断裂运动方向规律简单,NE、NNE向走滑断裂为左旋,NNW向走滑断裂为右旋,浅层张扭断裂运动方向差异较大,走滑断裂的位移量为400~1500 m,属于小滑移距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③走滑断裂形成于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 喜马拉雅早期部分断裂重新活化,不同时期断裂分布有差异;④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的形成受控于基底结构非均一性与原特提斯洋闭合消减带来的挤压作用力,张扭断裂为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后期活化产生的R剪切分支断裂或张性破裂断裂,其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盆地周缘洋盆消减闭合.结论 认为,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构造特征、形成演化、成因机制与油气息息相关,取得了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效益;除了塔里木盆地之外,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也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典型盆地的研究,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小陆块、多旋回盆地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理论,为发现更多的油气指明方向.
    • 罗改; 王全伟; 秦宇龙; 曾宜君; 李云泉; 杨学俊; 李有波
    • 摘要: 四川省大地构造演化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不同的尺度上提出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其中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近30年来四川省特别是造山带地区开展的蛇绿岩和洋板块地层等调查和研究成果,以李廷栋所提出的洋板块地质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合和存在状态为基本原则,划分出秦-祁-昆造山系、勉县-略阳对接带、北羌塘-三江造山系以及扬子克拉通4个一级构造单元,包括11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