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北方

中国北方

中国北方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0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8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4176篇;相关期刊1652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环渤海经济瞭望、东北之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暨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三届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学术研讨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中国北方的相关文献由345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强、李栋梁、王涛等。

中国北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58 占比:43.67%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4176 占比:55.97%

总计:7461篇

中国北方—发文趋势图

中国北方

-研究学者

  • 张强
  • 李栋梁
  • 王涛
  • 李月丛
  • 李林珍
  • 许清海
  • 阳小兰
  • 张润华
  • 毕淑敏
  • 马柱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子华
    • 摘要: 煤精制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如今,在我国抚顺一带依然盛产煤精。目前国内对煤精制品只在考古发掘报告中提及,并未做形制发展演变的类型学研究。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汇总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煤精制品,从多种角度对煤精文物进行排列,运用考古学中类型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煤精制品的发展演变规律。煤精制品的演变规律,与年代、社会、人们对煤的了解程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希望能为煤精制品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
    • 胡玉璐; 姜百灵; 陈凌; 王海岗; 曹晓宁; 王瑞云; 乔治军
    • 摘要: 利用SSR标记,分析中国北方黍稷种质资源的区别与联系,根据DNA碱基的不同,制作出不同的DNA身份证,即构建字符串DNA分子身份证、条形码DNA分子身份证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为黍稷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用14对高基元SSR(六碱基4对、五碱基10对)引物对8个省共20份黍稷资源进行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利用PowerMarker 3.25、PopGen 1.32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利用ID Analysis 4.0进行引物组合优化。结果表明,20份材料在10个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0个;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7029(RYW7)~1.0880(RYW2),平均为0.9588;观测杂合度(Ho)为0.5000(RYW7)~0.8235(RYW12),平均为0.6866;有效等位变异(Ne)为1.6623(RYW7)~2.7923(RYW12),平均为2.4553;期望观测杂合度(He)为0.4113(RYW7)~0.6862(RYW2),平均为0.6024;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886(RYW3)~0.7766(RYW8),平均为0.629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3984(RYW7)~0.6598(RYW2),平均为0.5828。
    • 杜新强; 何立滢; 姚泓钰; 任思睿; 乔琪庭
    • 摘要: 为探究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耦合程度、协调发展水平及其主要制约因素,构建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模型,从片区(东北、华北、西北)、行政单元(省、直辖市)的尺度上量化分析了2005-2019年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各子系统及其耦合系统的发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北方地区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子系统发展最快,而水资源子系统则发展缓慢;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耦合度始终处于优质耦合水平,表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影响;“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整体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表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的协同发展作用不断加强,但尚存在不平衡、不和谐的因素。相对而言,华北地区通过加强区域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水结构,弥补了水资源自然禀赋不足问题,区域耦合协调程度在北方三个片区中处于最好水平,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相对略差,需进一步改善水资源利用结构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刘维成; 徐丽丽; 朱姜韬; 段伯隆; 孙义; 郑涛
    • 摘要: 土壤湿度是地球系统模拟的重要参数之一,准确获得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是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基础。再分析资料和陆面数据同化资料均可提供全球或区域高分辨率土壤湿度产品,但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利用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计算ERA5、ERA5-Land、NCEP-DOE R2、CRA40再分析资料和GLDAS-Noah、GLDAS-CLSM、CLDAS陆面数据同化资料土壤湿度产品与观测数据的中位数、模拟偏差、相关系数等统计指标,并分季节和气候区讨论不同土壤湿度产品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整体来看,CRA40与观测值的相关性最好,ERA5和ERA5-Land分别对干中心、湿中心模拟效果更好,GLDAS-Noah对于较干土壤地区模拟略偏湿,CLDAS对较湿土壤地区模拟结果以系统性偏干为主,NCEP-DOE R2和GLDAS-CLSM模拟效果较差;ERA5、ERA5-Land、NCEP-DOE R2、GLDAS-Noah和CLDAS在所有季节均为模拟正偏差,春季模拟效果较好的是CRA40、ERA5-Land,夏季和秋季ERA5-Land、ERA5和CRA40与观测值相关性较好,不同产品模拟的冬季土壤湿度和观测值相关性是全年中最小的;不同土壤湿度产品在干旱区以模拟偏湿为主,GLDAS-Noah模拟效果最佳,但模拟土壤湿度峰值和谷值的出现时间较观测较早,GLDAS-Noah、CRA40、ERA5能较好模拟季风区干、湿土壤的持续时段和土壤湿度变化振幅,大部分产品能模拟出夏季风影响过渡区较干土壤和较湿土壤的出现时间。
    • 李颖慧
    • 摘要: 陆–气相互作用是在陆地表面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是影响天气以及气候演变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了纬度33˚N~45˚N,经度100˚E~125˚E的区域,将中国北方分为东北区,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华北区和西北区五个区域,并进一步使用土壤湿度、气温、降水等资料,研究我国北方土壤湿度与气温和降水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土壤湿度–气温和土壤湿度–降水相关系数,探究我国北方陆–气耦合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 我国北方土壤湿度和降水强度在不同季节均表现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季节平均气温表现为整体上从北到南逐渐增大。2) 土壤湿度–气温强的正耦合区域位于西北区、华北区东部和东北区;强的负耦合区域位于华北区北部。土壤湿度–降水强的正耦合区域位于华北区北部和内蒙古高原区西部;强的负耦合区域位于华北区南部和内蒙古高原区中部。我国北方陆–气耦合季节差异明显,夏季耦合强度强于冬季。3) 在土壤湿度0.3到0.4时,存在强的正负土壤湿度–气温耦合强度。在气温较低时,存在强的正耦合;在气温较高时,存在强的负耦合。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随土壤湿度变化不明显。在降水量较小时,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绝对值较大;在降水量较大时,存在强的负耦合。
    • 程海云; 段家充; 张超; 潘昭
    • 摘要: 【目的】应用线粒体COI和核CAD基因片段探讨自动条形码间隔探索(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ABGD)、广义混合Yule溯祖模型(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GMYC)、贝叶斯泊松树进程(Bayesian Poisson tree processes,bPTP)和贝叶斯系统发育和系统地理分析(Bayesian phylogenetics and phylogeography,BPP)4种分析方法在芫菁科(Meloidae)昆虫分子物种界定中的适用性。【方法】分别基于COI,CAD和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应用ABGD,GMYC,bPTP和BPP 4种方法对中国北方芫菁科常见的6属(沟芫菁属Hycleus、斑芫菁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绿芫菁属Lytta、星芫菁属Megatrachelus和短翅芫菁属Meloe)18个形态种进行分子物种界定,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所得物种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COI数据集使用ABGD和GMYC方法的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而bPTP划分的物种数较形态鉴定结果多;基于CAD序列在3种单基因物种界定方法的结果中,除GMYC与形态划分一致外,其余均显示部分结果与形态划分不同。【结论】在芫菁科分子物种界定中,多基因联合序列、多种界定方法分析所得结果优于单一基因片段和界定方法的分析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为芫菁科昆虫的分子物种界定和整合分类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
    • 张晓芳; 张勃; 马尚谦; 黄浩; 陈杰; 周婧
    • 摘要: 采用1961-2018年北方旱作区156个气象站日值气候数据和1991-2013年春玉米生育期资料,依据干燥度指数将北方旱作地区划分为4个亚区。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通过分析各亚区水分供需状况、CWDI年际变化、干旱站次比和频率,揭示了中国北方旱作区春玉米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Ⅰ区(湿润地区)和Ⅱ区(半湿润地区)水分供需平衡,Ⅲ区(半干旱地区)和Ⅳ区(干旱地区)水分供需不平衡。Ⅰ区降水量均方差达到70mm,CWDI年际间变化幅度最大,20世纪70年代CWDI在播种-出苗期和出苗-拔节期均为剧烈波动期;Ⅱ区CWDI在20世纪80年代春玉米乳熟-成熟期波动幅度较大;Ⅲ区在抽雄-乳熟期CWDI以1.06个百分点·10a^(-1)(P<0.05)速率增加,年际间干旱有扩大趋势;Ⅳ区年际间CWDI变化不大。(2)1961-2018年抽雄-乳熟期干旱站次比以2.58个百分点·10a^(-1)(P<0.05)的速率显著递增,其中发生特旱的平均站次比为14.95%,其余4个生育阶段无显著变化。抽雄-乳熟期发生旱级最重且干旱范围有显著扩大趋势。(3)在空间分布上,干旱等级和频率均呈现明显的东西向分布。黑龙江东部和西南部、吉林辽宁西部(Ⅰ区和Ⅱ区)发生轻旱频率达到3a两遇以上;张承地区(Ⅲ区)在播种-出苗期中旱频率5a一遇以上;毛乌素沙地(Ⅳ区)在拔节-抽雄期特旱频率达到3a两遇,以特旱威胁拔节-抽雄期为主。
    • 李智超; 施炜; 熊小松; 吴国炜
    • 摘要: 推覆构造是陆内构造变形中地壳缩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记录盆山结合带-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中国北方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及周缘地区,分布了多个逆冲推覆构造带。本文通过对这些推覆构造相关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资料的综合收集分析,梳理了中国北方众多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的时空展布特征、形成时代及形成机制等。在空间展布上,这些推覆构造沿中国北方近东西向展布,推覆距离几十~几百公里不等,属于浅层次脆性变形。在形成时代上,这些推覆构造的时代可以和燕山运动主挤压变形期相对应,分为早(170~160 Ma)和晚(150~135 Ma)两期。在动力学机制上,本文将推覆体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体的逆冲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可能受控于鄂霍次克洋闭合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的综合影响;东段主体逆冲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可能主要受控于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应力影响。
    • 王洪媛; 李俊改; 樊秉乾; 骆晓声; 彭畅; 翟丽梅; 李虎; 马林; 刘宏斌
    • 摘要: 中国北方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大水大肥问题尤为突出,氮磷淋溶是全国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来源.然而,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和时空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北方主要农区285个监测点年的4种主要种植模式(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露地蔬菜、保护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4个主要种植模式的平均氮和磷淋溶强度分别为:保护地蔬菜117.5 kg(N)·hm?2和0.74 kg(P)·hm?2,露地蔬菜51.7 kg(N)·hm?2和0.10 kg(P)·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49.9 kg(N)·hm?2和0.07 kg(P)·hm?2,春玉米30.7 kg(N)·hm?2和0.09 kg(N)·hm?2.与粮田相比,蔬菜田的高水肥投入决定了其较高的氮磷淋溶量.受土壤质地以及区域间水肥管理差异的影响,同一种植模式下,总氮淋溶强度为黑土区<褐土区<潮土区.农田氮磷淋溶年际间变化主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总氮淋溶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尤其前一年无淋溶事件发生背景下,下一年的淋溶量会急剧增加.空间尺度上,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蔬菜种植面积尤其是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表现出较高的氮磷淋溶风险.综上,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以氮为主,磷的淋溶风险也不容忽视.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区域尺度上,氮磷淋溶主要来自粮田,但菜田面积越大,氮磷淋溶风险越高.
    • 王洪媛; 李俊改; 樊秉乾; 骆晓声; 彭畅; 翟丽梅; 李虎; 马林; 刘宏斌
    • 摘要: 中国北方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大水大肥问题尤为突出,氮磷淋溶是全国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来源。然而,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和时空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北方主要农区285个监测点年的4种主要种植模式(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露地蔬菜、保护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4个主要种植模式的平均氮和磷淋溶强度分别为:保护地蔬菜117.5 kg(N)·hm−2和0.74 kg(P)·hm−2,露地蔬菜51.7 kg(N)·hm−2和0.10 kg(P)·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49.9 kg(N)·hm−2和0.07 kg(P)·hm−2,春玉米30.7 kg(N)·hm−2和0.09 kg(N)·hm−2。与粮田相比,蔬菜田的高水肥投入决定了其较高的氮磷淋溶量。受土壤质地以及区域间水肥管理差异的影响,同一种植模式下,总氮淋溶强度为黑土区<褐土区<潮土区。农田氮磷淋溶年际间变化主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总氮淋溶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尤其前一年无淋溶事件发生背景下,下一年的淋溶量会急剧增加。空间尺度上,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蔬菜种植面积尤其是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表现出较高的氮磷淋溶风险。综上,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以氮为主,磷的淋溶风险也不容忽视。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区域尺度上,氮磷淋溶主要来自粮田,但菜田面积越大,氮磷淋溶风险越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