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偏压隧道

偏压隧道

偏压隧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4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74560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科学技术与工程、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偏压隧道的相关文献由903位作者贡献,包括代树林、彭立敏、李春峰等。

偏压隧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4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4560 占比:99.65%

总计:74823篇

偏压隧道—发文趋势图

偏压隧道

-研究学者

  • 代树林
  • 彭立敏
  • 李春峰
  • 施成华
  • 杨小礼
  • 缪买和
  • 董建华
  • 雷明锋
  • 颉永斌
  • 于远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维明
    • 摘要: 为确定偏压隧道的合理净间距,提出有效的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确定了偏压条件下清泉隧道的最小合理净距;根据普氏理论的经验公式对小净距隧道的内外侧垂直压力与两侧水平压力进行计算,分析了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锚喷支护以及锚喷+中夹岩柱长锚杆支护四种条件下中夹岩柱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中夹岩柱位置的塑性区分布情况,确定偏压条件下清泉隧道的最小合理净距为1.5倍开挖半径;通过现场应用可知,锚喷支护与中夹岩柱长锚杆共同作用,能有效控制塑性区发展并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 胡文亮
    • 摘要: 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隧道拱肩不同覆盖厚度及偏压隧道不同埋深下边坡与隧道联合地层稳定的安全系数、临界失稳塑性区分布、隧道与原状边坡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边坡与隧道联合地层临界失稳的破坏模式存在洞室稳定可控制和洞室及边坡稳定共同控制2种形式,边坡与隧道联合地层稳定安全系数的大小受隧道与边坡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关系影响。
    • 陈凤熔
    • 摘要: 为了研究偏压隧道的工法进而根据偏压的特性对于其支护结构实施非对称形式的优化和改进,根据隧道工程的现场监测,对于深浅埋侧的非对称区域周边部位的收敛和地表变形情况,生成3D立体的山体隧道结构数学模型,对不同工法的围岩与支护受力变形进行对比,对于初期支护的厚度、锚杆长度以及倾角实行优化。支护应力在拱肩和拱脚部位有明显的偏压,将右上拱肩位置的锚杆向深埋侧进行倾斜可以减轻支护受力不均的程度。
    • 刘保成
    • 摘要: 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应用时必须对隧道洞口的地形、地质与隧道周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地表沉陷、初期支护过量变形、衬砌间裂缝等诸多问题。为探究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在高速铁路偏压高边坡隧道的使用效果,以杭温铁路西安隧道洞口段施工为背景,理论分析表明偏压、高边坡和围岩差等不利因素是影响零开挖进洞施工技术的关键,现场采取抗滑桩防偏压、护拱补强、超前管棚预支护和注浆等措施,实现"零开挖"进洞的目标。
    • 马保华
    • 摘要: 基于隧道出口边坡崩塌整治处理实践,通过调查分析此隧道边坡崩塌的原因有张力裂缝、暴雨侵蚀、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等方面,结合施工方案,分析隧道开挖的几种施工技术方法。实践结果表明,此整治处理方案达到预期效果,隧道整治处理应以边坡的稳定处理先决条件,隧道偏压则以减轻覆土重及采用刚性较大的支撑为宜。
    • 蔡元成; 王强; 张强; 李吉刚; 赖金星
    • 摘要: 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弹塑性模型,依托某隧道边坡工程,探讨了“锚杆+抗滑桩”联合支护参数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以及最大剪应变的影响,进而得到最佳支护方案。通过现场监测结合数值模拟,对比了有无该支护方案下边坡及隧道的围岩变形特征,利用抗滑桩应力与锚杆轴力的分布特征,再次明确该方案的支护效应。结果表明:最佳支护方案为方案A (抗滑桩14 m、锚杆14 m),支护后的边坡安全系数显著提高,抗滑桩与锚杆相比对边坡的安全系数影响更大;相较于无加固工况,联合支护下边坡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显著降低,土体变形区范围明显缩小;抗滑桩体主要承受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桩中部,总体呈现“中端大,上下两端小”的分布模式;锚杆轴力随着锚固深度增加呈现线性减少趋势;隧道变形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联合支护方案对控制隧道变形有显著效果。
    • 唐勃
    • 摘要: 某铁路山隧道受车站站位影响,隧道进口长距离处于浅埋偏压段,上覆土层厚,在强降雨及坡脚施工影响下引发滑坡,滑坡造成隧道衬砌纵向开裂,危及施工及运营安全;通过补充勘探对滑坡成因进行分析,分析计算了滑坡推力,并对三种滑坡整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抗滑桩+大减载+反压回填方案,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很好的整治效果.
    • 陈光杨; 宁晓骏; 费维水; 李扬; 薛挥杰
    • 摘要: 在较特殊素填土中,为能更好地确定在相同的施工方法下,不同的施工顺序对改善隧道围岩变形和衬砌内力的影响,文章重点以重庆曾家岩浅埋暗挖隧道为依托,运用二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在特殊回填土下,隧道不同施工顺序引起的围岩变形、衬砌内力变化、塑性区分布规律.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施工顺序下,围岩变形、衬砌内力、塑性区分布存在一些不同,对于重庆曾家岩偏压隧道,采用先较浅埋一侧开挖方法对总体围岩扰动较小、能较好改善隧道偏压,并使衬砌受力安全稳定.
    • 郭亚斌; 李德武; 赵斐; 张俊
    • 摘要: 为了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泥质页岩地层修建隧道时所存在的围岩大变形、初期支护偏压破坏等现象,依托中老铁路玉溪至磨憨段曼木树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泥质页岩偏压段的围岩变形、围岩压力和钢拱架应力进行研究,探讨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台阶开挖后的变形占总变形量的80%,最大变形位置为左侧拱腰处;围岩压力和钢拱架应力呈现明显的"上大下小"和"左大右小"的空间分布特点,围岩压力最大值为386.4 kPa,钢拱架应力最大值为174.2 MPa;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变化趋势接近,具有明显的偏压特征,左侧拱腰位置偏于危险.研究成果可为泥质页岩地层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 汪振众
    • 摘要: 文章结合辽宁某隧道的工程实际,采用MIDAS/GTS NX有限元方法对不同侧覆土厚度下偏压隧道围岩拱顶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侧覆土厚度较小时,隧道最大沉降位移发生在左拱肩位置处,当侧覆土厚度较大时,偏压隧道的最大沉降位移由左侧拱肩处逐渐向拱顶转移,隧道的整体位移逐渐由倾斜方向转变为竖直方向,近似呈水平对称分布;在开挖20 d内,隧道拱顶围岩表现为加速变形,在开挖20~45 d内,拱顶沉降变形曲线逐渐趋缓,在开挖45 d以后,拱顶沉降曲线基本呈水平直线状,曲线斜率几乎为零,且随着侧覆土厚度的逐渐增大,拱顶沉降逐渐增大;在监测断面后方25 m处,监测断面2的拱顶沉降值为零;随着掌子面向前掘进,当开挖至监测断面2时,拱顶沉降值陡增;当掌子面超过监测断面后,监测断面2的拱顶沉降值继续增大,但增幅开始减小;当掌子面距监测断面前方50 m时,拱顶沉降值继续增大,曲线斜率继续趋缓,并最终趋于稳定,同一监测断面拱顶沉降值呈逐渐增大趋势,但曲线斜率表现为由增大到恒定再到减小的变化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