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拱顶沉降

拱顶沉降

拱顶沉降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8268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低温建筑技术、建材发展导向(下)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勘测技术发展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第五届华东公路发展研讨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现场技术交流会等;拱顶沉降的相关文献由860位作者贡献,包括花晓鸣、吴丰收、张斌等。

拱顶沉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1.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8268 占比:98.93%

总计:18466篇

拱顶沉降—发文趋势图

拱顶沉降

-研究学者

  • 花晓鸣
  • 吴丰收
  • 张斌
  • 李富明
  • 乔汝佳
  • 刘文峰
  • 刘涛
  • 张林涛
  • 王明卿
  • 邵珠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浩
    • 摘要: 为更好地研究大直径过江隧道盾构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文章以艮山东路大直径盾构隧道为例,结合理论和盾构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分析得到盾构施工对周边地表沉降、自身拱顶沉降、水平位移的影响,得到的规律可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 王琳; 杨林; 袁青; 江鸿; 肖靖
    • 摘要: 为解决富水条件下隧道洞口浅埋段大变形问题突出、施工难度大的问题,依托在建福州市董奉山隧道项目,对隧道断面大变形的破坏特征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洞口浅埋富水地段受地层、地形、水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大变形以拱顶沉降为主,且在开挖后较短时间里变形急剧增加;隧道大变形表现为“急剧增长-缓慢增长-趋向稳定”3阶段变化规律,急剧增长阶段主要集中在下台阶开挖之前,其围岩变形量约占整个沉降变形的75%~80%。根据大变形分析情况提出:开挖前采用“超前帷幕注浆+井点降水”的辅助加固措施,改善掌子面前方围岩施工环境;开挖中采用钢架型号加强、中下台阶大直径锁脚及上台阶大拱脚等措施,可较大程度地控制隧道大变形发展,保证洞内施工安全。相关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 李娜
    • 摘要: 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管理过程中极其重要,是隧道施工的主要技术管控措施,监测结果主要用于验证设计参数、施工方案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通过运用收敛仪配合全站仪的方法来实时监测软岩隧道的净空收敛及拱顶沉降。通过分析并总结软岩隧道的净空收敛及拱顶沉降数据来反应现场围岩稳定性情况,来指导现场施工,保障隧道顺利贯通。
    • 黄建阳; 彭泽宇; 杨红运; 张国娇; 陆原恩; 李海斌
    • 摘要: 由于地层风化、水土流失等原因,隧道围岩极易形成风化土层,对浅埋隧道开挖沉降产生严重影响。利用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对这类土石混合体围岩的拱顶沉降因素进行具体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岩石含量、岩石最小粒径和最大粒径的增大,拱顶沉降量逐渐降低;随着土和岩石参数的下降,拱顶沉降量明显增加,进而得出拱顶沉降值的范围。最后结合隧道的实际工程情况,验证了该预测范围的有效性。对拱顶沉降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结果可为土石混合体围岩拱顶沉降预测设计提供参考。
    • 周韬; 刘成; 周刚
    • 摘要: 推导了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的数学模型及其误差公式,分析了使用不同精度仪器观测所能达到的精度,结果表明:采用测角精度0.5 s,测距精度0.6 mm+1 ppm的仪器,各观测量单测回观测进行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拱顶沉降监测,在不利的观测条件下(α=30°),前后视长度240 m以内,该方法所测高差的精度小于1 mm;采用测角精度1 s,测距精度1 mm+1 ppm的仪器,前后视长度100 m以内,该方法所测高差的精度小于1 mm,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中对拱顶沉降监测的精度要求。长沙地铁5号线拱顶沉降监测实例表明:全站仪中间设站监测拱顶沉降方法简单、精度高、便于施行、工作量小,值得推广。
    • 刘博峰
    • 摘要: 对中老昆万(昆明—万象)铁路景寨隧道大变形进行现场实测与分析,同时考虑时间和距离两个因素的影响,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隧道拱顶沉降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并与实测值、施工现场采用的指数函数拟合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初期隧道变形受距掌子面距离和时间双重影响,支护后以受距离影响为主,距掌子面距离达到75 m后,逐渐转变为以受时间影响为主;BP神经网络算法在量测过程中可不断进行曲线拟合并给出预测值,拟合值比指数函数拟合值更贴合实测值,快捷适用,且精度较高,有利于及时采取施工措施。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拟合及预测时对初始输入数据的依赖性强,可增加原始数据,使预测模型更贴合实际。
    • 苑敏; 费瑞振; 俞佳
    • 摘要: 当隧道埋深达到超浅埋隧道标准时,围岩应力状态和支护结构内力状态会变得极其复杂,严重降低隧道施工安全性,因此,有必要针对超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变形特征开展研究。以胡营西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净空收敛、拱顶沉降、地表沉降、钢拱架应变及二次衬砌应变进行全程监测及实测数据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超浅埋隧道地表沉降均呈沉降槽分布,最大值在隧道顶部;2)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均随时间递增,且前期增速较大,后期趋于平稳;3)钢拱架初期应变值增长较快,每一台阶开挖都会对应变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应变发生重分布;4)因为混凝土凝结过程放热,二次衬砌的初期应变值都由拉应变转变为压应变,前期拉应变快速增长。
    • 摘要: 科技项目研究一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依托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发展项目《运营隧道在复杂施工环境中力学行为研究及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研发应用》,以厦门市轨道交通4号线施工段下穿岩内隧道为例,在隧道力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隧道自动化监测成套技术,对下穿地铁项目的隧道拱顶沉降、周边位移、衬砌结构表面应变、衬砌结构裂缝宽度进行自动化监测,验证了自动化监测成套技术在运营公路隧道自动化监测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上海岩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项目依托工程的自动化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 张帅珂; 王友谊
    • 摘要: 近接工程中,新建隧道施工必然会引起既有隧道拱顶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改变,合理选择并优化小净距双线隧道的施工方式及施工错距等参数,对既有隧道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桥双线公路隧道上穿蒙华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新建隧道双线错距开挖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对既有隧道拱顶沉降、横向位移、拱顶应力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新建隧道采用同步开挖对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的拱顶沉降和应力增量影响最大,建议增大错距施工。
    • 樊延祥; 胡振辉; 袁长丰; 李金明; 马国松; 关辉
    • 摘要: 为了有效防控隧道拱顶坍塌,需要快速准确依据少量拱顶沉降监测数据评价拱顶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了小样本条件下隧道拱顶稳定性测度评价方法,将隧道拱顶沉降速率信息熵作为权重,建立隧道拱顶沉降速率评价测度矩阵,提出了隧道拱顶风险等级安全值计算公式,并对某隧道拱顶稳定性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算例中K7+490断面的拱顶安全值为63,属于“较安全”等级范围;而算例K7+515断面的拱顶安全值为38.5,属于“预警”等级范围,评价符合工程实际,为快速精准评价隧道拱顶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