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性

体性

体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专利文献1237篇;相关期刊389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等; 体性的相关文献由375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畅、侯鹏翔、成会明等。

体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29.88%

专利文献>

论文:1237 占比:70.12%

总计:1764篇

体性—发文趋势图

体性

-研究学者

  • 刘畅
  • 侯鹏翔
  • 成会明
  • 韩杰
  • 不公告发明人
  • 赵磊
  • 李红波
  • 聂庆华
  • 何涛
  • 张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吕武志; 向卫国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蓬勃发展的阶段,先是魏曹丕《典论·论文》强调“文以气为主”;继而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扩大其说。论文章风格的四种成因:“才有庸儁,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以为“才”“气”来之于作者先天禀赋而难以移易;至于“学”“习”则系乎作者后天努力而勤勉可得,故篇中强调“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由天资,学慎始习”,盖兼顾才气学习四端,颇为周全。考察刘勰《文心雕龙》立论,如《杂文》称“伟矣前修,学坚才饱”,《事类》举扬雄为例,说“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书石室,乃成鸿采。”皆可证“才气学习”四者相辅相成。基于上述认知,值得深入原典,细加分析,以突显刘勰对作品风格成因来自作家“才气学习”的论述。
    • 张玉荣
    • 摘要: “八体”是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少学者认为刘勰对“八体”持有不同的褒贬态度,其中,有关“远奥”“繁缛”“新奇”“轻靡”四体的褒贬倾向尚存在争议。结合刘勰在《体性》篇及全书其余篇章的相关论述,可知刘勰对“新奇”“轻靡”二体实有贬义,对“远奥”“繁缛”则持肯定态度。
    • 朱志荣
    • 摘要: 中国古代的意象本体是指意象的本源和本然状态及其内在规律,始终体现在感性形态之中."本"是本源和本性的统一,体现了时间的维度;"体"则是体性和体貌的统一,体现了空间的维度.意象本体一本万殊,体现了意的丰富性和象的圆融性.意象本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以物象和事象中审美价值的潜质为前提,体现了物我统一的体用关系.其中既包括瞬间直觉的个体生成,也包括历史生成.艺术作品中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师法天地化育万物的生命精神,在对物象与事象的取舍、组合和创造中,通过摹象、拟象灌注生意的结果.在意象本体中,气象和神气共同构成感性形态的整体,并臻于体道境界.艺术意象则是艺术语言与气象、神气和体道的统一,从中体现了生命意识.
    • 王炳中
    • 摘要: "个性"是现代散文理论批评最为核心的审美范畴。通过与诗歌、小说与戏剧的文类对话,现代文论界指认散文的个性表现具有亲切自由和直接明快之特性。这一观念虽为现代散文"体性"的浇筑和散文文类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也扰乱了散文文类的功能定位,致使其一向不被重视。此外,文类对话也促使诗歌、小说和戏剧三种文类的"体性"内涵渗入散文之中,并为后者所化合,形成三种不同的现代散文"个性说"。
    • 李立
    • 摘要: 中医学"藏象"理论以藏于人体内的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本,古代文论的"体性"以作家内在的性格、人格、品德、情志与其外化于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貌、格调、形式之间的表里关系为核心:二者都强调内与外的对应与相符,由此即可知彼.中医学认识、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由表及里,即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有关疾病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变化趋向等,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古代文论注重辨体明性,认为作者之"性"必然会在作品之"体"中有所体现,作者之"人"必然会在其"文"中有所流露,强调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故以人格和风格互相推论,形成了因文观人、因人观文的传统.具体而言,中医学辨证的总纲是"八纲",古代文论有"八体"等风格分类理论;"脏"作为人体内在决定因素指以肝、心、脾、肺、肾为主的五脏系统,"性"作为作家主体因素指才、气、学、习、胆、识、力等;中医学由表及里的诊视方式是"四诊",古代文论披文入情的鉴赏方式是"六观"."藏象"与"体性"理论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及生命观.
    • 于帅帅
    • 摘要: “才性”论是宋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才性”观虽在宋前已经展开,成为文论中的一个固定范畴,但政治之才性与文学之才性的观念仍然杂糅交错,宋代诗人及诗论家开始全面思索诗人的才性问题及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像前代诗论家一样,诗人先天的文学禀赋仍旧是他们讨论的重要问题.同时,他们对品格、气质、道德修养等问题也有精微的论述.至于才性的获得,除了“天与诗性”外,宋人的主流观念就是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培养才思、才力,涵养德性气质,以发胸中“天趣”,以此将创作主体的个性、品格、修养等功夫全面呈现在诗歌风格上.
    • 杨娟娟
    • 摘要: T.J.克拉克(T.J.Clark)从文化研究路径作出的现代艺术史研究,与同时代的《十月》学派的当代艺术批评相比,有着20世纪80年代的新左派批评家所共享的一些理论基础,如社会批判理论、文化研究以及种种后结构主义思潮。本文从对艺术家(以波洛克和沃霍尔为例)“主体性”的理解入手,对T.J.克拉克和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二人的文本做一个初步的比较研究,以窥视批评家关于不同“主义”的论证中潜在的裂缝:新前卫艺术的情感。
    • 赵金刚
    • 摘要: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范畴,然而其用法含义仍有待厘清,特别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不同阶段体用与体用思维的含义,今天仍十分有意义。《五行大义》以体性表示一般认为的体用的含义,体与形体有关,性与功用有关,这与中古的一般非佛教文献的含义一致。《五行大义》论述了五行、五常的体用,在性情问题上亦有讨论。这些讨论在哲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