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宋代诗学

宋代诗学

宋代诗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北方论丛、新华文摘、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宋代诗学的相关文献由5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建次、马自力、王顺娣等。

宋代诗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86.9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10 占比:11.90%

总计:84篇

宋代诗学—发文趋势图

宋代诗学

-研究学者

  • 胡建次
  • 马自力
  • 王顺娣
  • 邓新跃
  • 张思齐
  • 李明
  • 王朋飞
  • 程小平
  • 刘伟
  • 孙可

宋代诗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邱美琼
    • 摘要: 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宋代诗学研究成绩,主体现在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及诗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它们从不同地块呈示出日本学者对中国宋代诗学研究的推进及贡献,不断夯实了东亚古典诗学的学科建构.
    • 于帅帅
    • 摘要: “才性”论是宋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才性”观虽在宋前已经展开,成为文论中的一个固定范畴,但政治之才性与文学之才性的观念仍然杂糅交错,宋代诗人及诗论家开始全面思索诗人的才性问题及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像前代诗论家一样,诗人先天的文学禀赋仍旧是他们讨论的重要问题.同时,他们对品格、气质、道德修养等问题也有精微的论述.至于才性的获得,除了“天与诗性”外,宋人的主流观念就是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培养才思、才力,涵养德性气质,以发胸中“天趣”,以此将创作主体的个性、品格、修养等功夫全面呈现在诗歌风格上.
    • 王艳
    • 摘要: 二苏联璧,以文章、学问、言行延誉于古今,成为近世以来众多文人学者无法绕过的审视对象。该书著者自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1997)即对二苏有所探讨,后又与王水照合著《苏轼评传》(2004)、《苏轼诗词文选评》(2004),并撰写《新译苏辙文选》(2008)、《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2013)、《苏轼十讲》(2019)等相关著作与学术论文,译有《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2005)、《庙堂与江湖一宋代诗学的空间》(2017)等书籍,对二苏的研究长达二十余年,成果突出。
    • 马自力; 王朋飞
    • 摘要: 笔记是以人物轶事、日常见闻、读书感悟、学术札记、风俗方志等为内容,以闲谈、杂录、考据、辨析等为方式,以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等为目的的一种随笔记录式散文文体。其内容杂,其形式散,内容编排通常无逻辑性,可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辨证三类,具有随意性、简洁性、议论性、叙述性、纪实性、思辨性等特征。
  • 5. 笔记体与宋代诗学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马自力; 王朋飞
    • 摘要: 作为一种随笔记录式散文文体,笔记终宋一代始终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其对宋代诗学面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首先,以笔记为体是宋代诗论的重要形式.笔记为诗话之源,类似诗话的材料也存在于笔记当中,诗话与笔记中的诗论是宋代诗论的主体部分.其次,以笔记为诗是宋代诗艺的一种倾向.笔记影响到宋代诗歌艺术,从以笔记存诗到以笔记证诗,到对诗歌创作、体裁、体例产生的影响,到以笔记代诗的独立存在,笔记与诗歌的关系日渐密切.再次,以笔记为格是宋代诗学的主要特征.以笔记为体之诗论带有笔记内容杂、形式散的特点,呈现出随意性、纪实性、议论性和思辨性的特征,“资闲谈”的北宋诗学偏向前两种特征,“重理论”的南宋诗学侧重后两种特征,这也是宋代诗话日益理论化、系统化的过程.从笔记的角度考察宋代诗学,有助于认识宋代诗学体系构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马自力; 王朋飞
    • 摘要: 以笔记为体:宋代诗论的重要形式宋代除诗话为专门的诗学批评资料外,其他都散见于诸文体中。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评论的主要形式,其形成与笔记关系匪浅。而约五百部宋人笔记中含有大量的论诗材料,笔记本身就是其载体。故从笔记与诗话的关系及二者在宋代论诗资料中所占的比重来说,以笔记为体是宋代诗论的重要形式。
    • 刘靓
    • 摘要: 宋人论诗,以“露”为一大病忌,其中讨探最多和避忌最严的是“意露”之病,主要指诗歌造迹作意过于明显而有失委婉蕴藉之旨,而“刺”意显露又是被视为最严重的一种,因为在宋人看来,这不仅关乎诗歌的表意方式,而且关乎诗教乃至诗人的身家性命。而在对“意露”之病的批评中,以深远委曲与含不尽之意为追求的“含蓄不露”的诗美概念亦得以确立。
    • 方媛; 李圣华
    • 摘要: The three schools of The Book ofSongs have been almost lost to the Song dynasty.Song dy-nasty scholars got started the compilation,WangYinglin'Shi Kao(诗考)achieved the highest degree a-mong them.According his preface,posterity treated Zhu Xi(朱熹)as an ancestor of compilation for The Book ofSongs.But Lü Zuqian's attentions and collection were not later than him.Notes o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Prirate Studies ofLü Zuqian(吕氏家塾读诗记)collected more than 100 entries of the three schools from Qin and Han dynasties'classics,Tang dynasty'commentaries and Song dynasty'citations,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t contents of the three schools with Mao to broaden the knowledge of scholars.It saved the three schools of The Book ofSongs in time of the lost moment of history.A detailed analysis of Notes on the Book ofSongs in the Prirate Studies ofLü Zuqian,not only helping to understand Lü Zuqian' s academic features,but also discussing his status and influence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The Book of Songs'hisitory.%三家《诗》至宋代已基本亡佚.宋儒辑佚三家《诗》,以南宋王应麟《诗考》成就最高,为后世三家《诗》学肇基.后人多据王应麟《诗考序》,以朱熹为三家《诗》文献整理之先导.但吕祖谦对三家《诗》的关注与搜集实不晚于朱熹,所撰《吕氏家塾读诗记》从史籍载记﹑唐人注文﹑宋儒引文中辑录大量三家《诗》文,并将其异文﹑异训及诗旨与《毛诗》相参,使学者拓宽所知.《读诗记》在三家《诗》面临亡佚的历史节点,及时保存文献,存续之功实大.惜后世多关注吕氏《诗》学"申毛",不免忽视其在三家《诗》文献上的贡献.对《读诗记》征引三家《诗》情况详作分析,不仅能够深入认识吕氏《诗》学"折中诸家""以广大为心"的特色,还能借此更全面探讨吕氏在宋代《诗》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徐涛
    • 摘要: 宋代诗学提出的“体制为先”说,是根植于宋代诗学语境下的;宋代文章学、明代诗学虽也有“体制为先”的说法,但却与宋代诗学具有不同的文学主张.宋代文章学的“体制为先”是注重文体的创作规矩与体制规范.而宋代诗学的“体制为先”则蕴含着从“辨体制”、“备体制”到“自成一家”的诗学理想,以及由对“当代”诗坛的批评反思进而提出“向上一路”的诗学选择.明代诗学的“体制为先”,其实质是重视诗体规矩,这与宋代文章学的精神接近,而与宋代诗学大异其趣.
    • 徐涛1
    • 摘要: 宋代诗学提出的“体制为先”说,是根植于宋代诗学语境下的;宋代文章学、明代诗学虽也有“体制为先”的说法,但却与宋代诗学具有不同的文学主张.宋代文章学的“体制为先”是注重文体的创作规矩与体制规范.而宋代诗学的“体制为先”则蕴含着从“辨体制”、“备体制”到“自成一家”的诗学理想,以及由对“当代”诗坛的批评反思进而提出“向上一路”的诗学选择.明代诗学的“体制为先”,其实质是重视诗体规矩,这与宋代文章学的精神接近,而与宋代诗学大异其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