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70382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2年度年会暨全国第19次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研讨会、三峡工程与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国际研讨会等;人工植被的相关文献由57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新荣、王新平、张景光等。

人工植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382 占比:99.71%

总计:70585篇

人工植被—发文趋势图

人工植被

-研究学者

  • 李新荣
  • 王新平
  • 张景光
  • 张志山
  • 施建军
  • 赵景波
  • 马玉寿
  • 刘立超
  • 李素清
  • 王彦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春娟; 贾生海; 白有帅; 曹睿; 王新海; 杨耀峰; 赵婷婷; 党博琪
    • 摘要: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工植被建设对减缓荒漠化进程,对保持水土和保护河西地区更好更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文章分析河西走廊荒漠区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人工植被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后续建设建议,为河西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 杨振奇; 郭建英; 秦富仓; 田秀民; 刘艳萍
    • 摘要: 裸露砒砂岩区是黄土高原上侵蚀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研究裸露砒砂岩区天然降雨下人工植被的减流减沙效应,对于提升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与质量有重要意义。以裸露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的典型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聚类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划分裸露砒砂岩区降雨类型,研究不同降雨类型下坡面产流产沙的特征,分析不同人工植被的减流减沙效应。结果表明:(1)裸露砒砂岩的自然降雨可以分为长历时暴雨、长历时的中到大雨、短历时暴雨以及短历时的小到中雨4种类型。(2)天然降雨的降雨量(P)、最大30 min雨强(I_(30))和最大10 min雨强(I_(10))与各植被类型坡面的产流量、产沙量间呈y=ax_(1)+bx_(2)+cx_(3)+d的多元线性关系。(3)各植被类型的减流能力依次为沙棘林>油松林>山杏林>柠条林>草地;减沙能力依次为沙棘林>山杏林>油松林>柠条林>草地。营造人工植被可以有效防治裸露砒砂岩区坡面的水土流失问题,现有的人工植被类型中以沙棘林的抗蚀能力最强。
    • 窦沛彤; 贺思腾; 高成杰; 李昆; 刘方炎
    • 摘要: 【目的】揭示红河干热河谷不同恢复群落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红河干热河谷人工恢复15 a的久树Schleichera oleosa群落、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群落、铁刀木Cassia siamea群落、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群落等植物群落和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不同恢复群落内,共发现维管植物60种,隶属于20科49属,其中优势科为豆科Leguminosae、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②4种人工恢复群落中,清香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P<0.05)。③4种人工恢复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均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④4种人工恢复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P<0.05)。【结论】红河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恢复群落中,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相比,人工恢复群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增加林下物种多样性,但不能快速恢复土壤养分。
    • 乔雪婷; 张娟娟; 李文斌; 佟森; 李步杭; 杨琼; 徐华林; 陈婷; 余世孝
    • 摘要: 内伶仃岛植被,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而得以迅速恢复。对其植被现状进行类型划分并绘制高精度植被图,对于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所获取的全岛遥感影像,结合1个15 hm2大样地和113个100 m^(2)样地以及全岛踏查的317个样点的实地调查,对内伶仃岛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绘制数字植被图,主要结果如下:(1)内伶仃岛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包括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灌丛、南亚热带竹林,并伴有滨海砂生灌草丛、红树林分布;(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该区域的气候顶极群落类型,占全岛植被分布面积的46.97%,居绝对优势地位,群落中优势物种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血桐Macaranga tanarius等均为内伶仃岛重点保护对象猕猴Macaca mulatta的主要食源植物;红树林退化明显,仅在东湾咀东侧和黑沙湾东侧海岸边有小面积分布,主要树种为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3)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有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血桐、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椰子Cocos nucifera和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以及荔枝Litchi chinensis和龙眼Dimocarpus longan等经济果林类型分布,其中台湾相思林为最主要人工植被,植被分布面积达29.80%,也是猕猴的最主要食源植物之一;(4)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刺果藤Byttneria grandifolia分别为该岛屿最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有害植物,是除猕猴以外,影响岛内植被变化的重要胁迫因子,虽长期进行人工及化学防除,仍蔓延严重。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和地面调查手段对内伶仃岛全岛植被进行精准复核,二者相互补充,为岛屿植被调查与植被制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的数字化植被图,将为保护区提出合理、科学的植被保护策略和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维持内伶仃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 张榆兴
    • 摘要: 多年来,植被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大面积植树造林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结合不同植物特性,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种植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恢复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充。
    • 王利清; 张福顺; 杨玉平; 董维惠
    • 摘要: 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鄂尔多斯库布齐沙地东缘的7种不同生境中的啮齿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沙地7种生境中共有7种啮齿动物分布,其中小毛足鼠的生态位宽度值最高,为0.99.在不同季节,夏季、秋季生态位宽度值最高的为小毛足鼠,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99、0.97,春季生态位宽度值最高的为子午沙鼠,为0.60.夏季、秋季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的鼠种为五趾跳鼠,春季生态位宽度指数为0鼠种除五趾跳鼠外还有三趾跳鼠、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为0.90,五趾跳鼠和黑线仓鼠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最低,为0.09.春季、夏季、秋季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的鼠种不同,表现出季节差异;春季、夏季、秋季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的鼠种也不同,表明生态位分化在不同季节有差异.春季生态位明显分化,秋季也出现了一些物种的生态位分化,夏季生态位分化不明显.
    • 贺思腾; 李昆; 刘方炎; 高成杰; 杨品周
    • 摘要: [目的]探究红河干热河谷人工恢复植被土壤氮、磷、钾化学计量与土壤微生物和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热河谷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特征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红河干热河谷人工恢复植被和稀树灌草丛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及室内控制试验的方法,分析久树和铁刀木2种人工纯林与以虾子花为主要植被类型的稀树灌草丛的土壤化学性质、酶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群落中根系土壤与非根系土壤在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蛋白酶、脲酶、细菌和真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群落的根系与非根系中放线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种群落根系土壤酸性磷酸酶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是人工恢复植物群落还是稀树灌草丛,根系土壤的活性都较非根系土壤活性高;通过冗余分析(RDA)表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缓效钾、速效钾和酸性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只有蛋白酶与3种微生物呈负相关,驱动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是缓效钾,其次是有效磷、有机质和酸性磷酸酶.[结论]通过人工植被恢复能够改善红河干热河谷林地的群落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相较于稀树灌草丛群落,人工恢复群落的土壤营养物质能获得更高效的利用,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和结构得到改善,亦为揭示干热河谷的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供依据.
    • 杨越; 吴才武; 武智勇; 杨依天; 韩永娇; 张月丛
    • 摘要: 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输沙量、风沙流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3种人工灌木林地(沙棘林地、柠条林地、沙柳林地)防风蚀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植被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近地表风场和风沙流结构,降低风速,减少输沙量,有效防治土壤风蚀。不同人工灌木林地防风蚀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从主要观测指标来看,粗糙度和临界起沙风速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输沙量为柠条林地沙柳林地>柠条林地;固沙效应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冀北坝上地区应充分发挥林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特性,采用生物治沙技术与措施,合理配置人工植被开展生态建设,防治土壤风蚀,改善生态环境。
    • 滕玉风; 占玉芳; 马力; 鲁延芳; 钱万建; 田晓萍
    • 摘要: [目的]对甘肃省酒泉市金塔沙漠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林地的土壤种子库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干旱条件下沙漠人工植被土壤种子库的分布规律、种子库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为河西走廊退化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土壤种子库取样和土样萌发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土壤种子库中,共统计到植物种有24种,胡杨—假苇拂子茅群落、胡杨+沙枣—柽柳+花棒+柠条—芦苇+黑沙蒿群落、梭梭—河西菊群落、柽柳—花花柴群落土壤种子库物种数依次为18种、18种、14种、3种,土壤种子密度依次为660.71,267.85,29.64,19.29粒/m^2。土壤种子库中一年生、多年生草本的物种和密度占优势,乔木、灌木和半灌木种子所占比例较低。②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乔木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于灌木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胡杨+沙枣—柽柳+花棒+柠条—芦苇+黑沙蒿群落>柽柳—花花柴群落>梭梭—河西菊群落>胡杨—假苇拂子茅群落,而生态优势度指数与之相反。③乔木林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相似程度高于灌木林。[结论]沙漠人工植被林地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低,以草本植物为主,沙漠自我恢复度低,人工营造乔木林、灌木林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 杨越; 吴才武; 杨依天; 武智勇; 孙百生; 张月丛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封育草地为对照,采用土钻取样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对比分析3种不同人工植被样地(沙棘林、柠条林、榆树林)0~10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雨季(6、7、8月)3种退耕还林地0~100 cm土壤含水率高于封育草地,有利于土壤水分保持;旱季(5、9、10月)则低于封育草地,加剧土壤水分消耗。封育草地浅表层0~20 cm土层含水率下降明显,沙棘林地0~4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柠条林地30~60 cm土层水分消耗明显,榆树林地20~100 cm土层水分持续消耗。[结论]不同人工植被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具有明显趋势特征;人工恢复植被必须充分考虑区域降水、温度、土壤等环境条件,遵循自然地带性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