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地
废弃地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6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7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5220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山东国土资源、黑龙江国土资源、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3年全国生产矿山提高资源保障与利用及深部找矿成果交流会、2011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国际论坛暨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等;废弃地的相关文献由1212位作者贡献,包括郑馨、孙庆业、崔彬彬等。
废弃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5220篇
占比:98.95%
总计:35595篇
废弃地
-研究学者
- 郑馨
- 孙庆业
- 崔彬彬
- 张冬梅
- 张华香
- 张妍
- 李巍
- 池汝安
- 滕忠才
- 管延英
- 肖春桥
- 关超男
- 周丁丁
- 周丽娜
- 孔丽晓
- 宁平
- 曹柳青
- 李姗
- 李英杰
- 田森林
- 白中科
- 胡学伟
- 靳茜
- 高树龙
- 黄建洪
- 乔丽芳
- 刘金浩
- 周林娜
- 孙雅楠
- 张毅川
- 李伟
- 杨春雨
- 汪芸
- 沈乐萍
- 王众
- 王琪
- 王酉宁
- 王鹏飞
- 田大伦
- 祖艳群
- 罗明
- 赵小江
- 赵建国
- 赵群
- 陈芳清
- 陈黎明
- 万开
- 何永美
- 何觉聪
- 冯蕾
-
-
陈辰
-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大面积的矿区土地成为废弃地,如何开发并再利用这些矿区变得日益重要。本研究以英国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国对于矿区土地的更生复育以及如何将高污染的采矿区转变为以生态教育和矿区旅游为主的复育区,提出借鉴英国矿区土地的再利用模式加强我国的生态教育,提升我国国际环保形象,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
杨林
-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出现在城市中,这些场地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阐述了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相关概念、特点、价值、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设计手法等。用景观的方式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生设计,既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对实现工业废弃地可持续发展、对延续工业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
郭鑫;
高永;
张超;
段晓婷;
梁钰镁
-
-
摘要:
[目的]探究煤炭物流园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类似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乔木混交林、灌木林和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煤质裸地为对照,测定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①与裸地相比,乔木混交林、灌木林和草地经过10 a恢复以后,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15.17%,62.06%,7.57%,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05.99%,71.21%,67.05%,而土壤容重减少了8.98%,5.13%,4.85%;②乔木混交林、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草地对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有显著促进作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垂直方向均表现为显著的“表聚性”,而速效钾含量为显著深层聚集的特点;③有机质与碱解氮、速效磷、毛管孔隙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灌木林>草地>裸地。乔木混交林、灌木林的种植可以有效改善煤炭物流园区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
-
-
江纳颖
-
-
摘要:
作为国内的砂石骨料大省,福建的石料开采加工产业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如今在"生态福建"的理念深入民心的背景下,矿山被陆续关停,遗留下的众多采石废弃地如何"重生",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宝盖山峡谷旅游路两侧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为例,概括"景观再造"方式的类型,并针对场地条件以及设计主题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通过实际案例阐述如何以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的方式,"激活"采石废弃地的场地能量,迎合时代需求,重塑场地精神。
-
-
王祥熙
-
-
摘要:
20世纪以来,伴随社会文明的展开,工业废弃地及遗址愈发受到器重与关注。要在保护历史的基础上,提倡回归自然的价值性、历史性和不可复制性。文章围绕对遗产资源的改造,对旧工业遗址场所工业涵意的特殊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在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过程中,将其特有的价值进行重生。
-
-
陈辰
-
-
摘要:
英国是最早工业化的国家,因为发展需要而不断开采矿产资源,留下大面积的废弃地。英国也是最早推动全国性矿区景观复育的国家,由于英国的矿区法较为严谨完善,且在开发上以自然生态维护为主要方向,并在规划设计中与当地经济发展取得平衡。同时,英国政府通过明确的政策、长远的法令规范以及奖励措施,加速了英国废弃矿区土地的更生复育与永续使用。
-
-
王佳欢;
杨新兵;
刘彦林;
赵小勇;
赵迎雪;
鲁绍伟
-
-
摘要:
探究矿山废弃地弃渣与农田土复配后土壤的水分蒸发特性,以及覆盖物添加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对矿山恢复中土壤水分管理和改善具有实际意义。以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现场的弃渣和附近农田土为复配材料,设置0∶10(T1),3∶7(T2),5∶5(T3),7∶3(T4),10∶0(T5)体积比例,在野外条件下采用土柱法模拟土壤水分蒸发过程,探究复配比例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以及不同覆盖物的保水性能。结果表明:(1)试验前和试验后表层复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T1>T2>T3>T4>T5,蒸发中期的逐日蒸发量和蒸发结束的累计蒸发量均随弃渣体积比例增加呈极显著降低趋势,不同复配土壤在蒸发前期和蒸发后期的逐日蒸发量没有显著性差异。(2)气象因子中,温度、风速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大于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的影响不显著。土壤物理性质中,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与土壤水分蒸发达极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均达显著水平。(3)裸土地添加覆盖物均能降低水分蒸发,根据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分析得出,砾石覆盖(直径2~4 cm、厚度5 cm)效果最佳。(4)石灰岩矿山废弃地土壤重构最佳保水搭配方案为弃渣∶农田土以3∶7体积比例复配并覆盖砾石。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治理采石废弃地提供理论支持。
-
-
杨辉;
侯永莉;
郝喆;
陈红丹;
延孟孟
-
-
摘要:
植物修复技术在我国土壤修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不同的植物对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的修复作用和机理不同,植物修复大体上可分为植物降解修复、植物提取修复、植物挥发修复和植物稳定修复等四种基本类型。针对铁尾矿废弃地的植物修复,需要进行当地的生态本底调查,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强、耐瘠薄、耐干旱、耐重金属污染的乡土植物来重建尾矿废弃地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在植物群落建立、先锋物种选择及植物搭配等方面应有相应的技术方法和选择倾向。如在植物群落建立方面,尽可能多地利用乔木、灌木、草本的搭配形成多样的复层结构,从而达到相互补充的效果。在先锋物种选择方面,选择具有固氮能力的豆科植物具有较好的效果,用以实现群落的快速演替。而在植物搭配方面,尽量考虑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一年生和多年生、深根性和浅根性等不同组合模式。目前的植物修复仍处于基础阶段,需要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未来在富集植物筛选、植物修复效果评价、养护管理、后期收集、群落演替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
-
向德华;
向成生
-
-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济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采石业也随之兴起.采石行业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赢家,为城市建设、交通事业、房地产、水泥建材等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但由于矿区选址不当,环境影响严重,采石行业已全面整顿,全县关闭不具备开采条件的采石场117家,因此遗留了大量采石废弃地,这些地段山体破碎、岩石裸露、草木稀少、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具体分析了龙山县废弃采石场现状和问题,为维护本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对废弃采石场用地修复办法和治理措施.
-
-
沈兴峰
-
-
摘要:
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的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类矿产资源和矿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矿物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相应的资源埋藏地点也是相对固定的,为了减少不合理的开采与利用,矿山的开采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开采的区域也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本文主要分析了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进而为矿山边坡生态修复提供指引和方向.
-
-
门姝慧;
李昉泽;
黄娟;
黄占斌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环境材料指具备低环境负荷和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材料.目前国内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地表土资源被破坏,废弃地复垦中生土熟化问题日益显著.由于生土的土壤结构性差、肥力低下、生物活性弱等特征,造成农田生产力需要长时间得以恢复.选用适宜的生土熟化环境材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增强土壤团粒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是快速完成生土熟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土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保水剂、腐植酸和生物炭等环境材料对生土熟化的应用效果分析,指出环境材料在生土熟化中应用的研究方向.
-
-
杜奎
- 《江苏省土地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广大农村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特殊区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废弃土地.一方面城镇化带来了土地需求的紧张,另一方面城镇化又带来了农村废弃地的大量涌现,如何解决好需求紧张和自然过剩问题?加强农村废弃地的研究和治理成为当务之急.文中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三方面剖析废弃地产生机理,并从社会参与、政府引导、政策主导着手提出改善农村废弃地现状的相关建议。
-
-
陈三雄;
向慧昌;
廖建文;
付秋豹
- 《第四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由于多年大范围的露天开采和缺乏合理规划的民采,大宝山矿区矿产开采后形成大量废弃地和裸露岩壁,生境恶劣,土壤呈强酸性,受铜、锌、铅等多种重金属污染严重,植被恢复相当困难.rn 本文在对废弃地土壤及周边植被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已有治理成果,提出了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方案,以期为治理矿区严重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
-
-
冯星宇
- 《河南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根据煤矿绿色开采的要求,结合永夏矿区地质、地形条件,设计了符合现场实际的废弃地生态修复结构,并构建了技术体系.永夏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结构主要有:水陆并举型、水养型、绿色造林型.永夏矿区塌陷地复垦技术:充填复垦和非充填复垦等.
-
-
黄占斌;
金梦野;
黄娟;
李昉泽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士壤改良是士壤修复的重要方面,它主要针对土壤盐碱化、酸化和荒漠化等退化土壤的理化性能和生物性能的综合改良.本文在总结土壤改良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及其综合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对腐植酸在土壤改良中应用原理和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发展方向.研究表明,腐植酸具有酸-碱两性及亲水-疏水两性,具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吸附、整合和氧化还原等特性,在改良土壤物理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肥力,以及促进土壤生物活性等方面有综合效应.藉此,本文总结腐植酸在盐碱地和废弃地等退化土壤改良中应用技术,为腐植酸在土壤修复应用提供参考.
-
-
任君为
- 《2016年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恢复在城镇化过程中被破坏的景观的自我更新能力,将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目前,国内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型工矿区的改造,关注于通过定量计算,将小型废弃地改造成雨水公园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废弃地修复、提高场地雨洪调蓄能力、满足当地灾后重建生态示范区的诉求为目标,旨在探索一种以水文学为理论基础,以GIS、SWMM为技术支撑,以景观设计为载体,实现景观的再生与可持续的方法.本研究以雅安市芦山县一小型偏僻废弃地为例,探索场地在调蓄降雨方面的薄弱环节,兼顾雨洪调蓄、游憩的双重需求.经计算,改造后的系统调蓄雨洪的能力显著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