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垦

复垦

复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3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449篇;相关期刊44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山东国土资源、浙江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四届尾矿库安全运行技术高峰论坛、中国黄金工业改革创新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等;复垦的相关文献由286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振琪、白中科、严家平等。

复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4 占比:67.1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1.60%

专利文献>

论文:449 占比:31.27%

总计:1436篇

复垦—发文趋势图

复垦

-研究学者

  • 胡振琪
  • 白中科
  • 严家平
  • 张强
  • 徐良骥
  • 赵艳玲
  • 郜春花
  • 李建华
  • 陈秋计
  • 卞正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苗苗; 刘金莹; 陈彬; 刘允瑄; 高姝婷; 周伟; 白中科
    • 摘要: 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效果对重建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多通过复垦后植被变化的长期监测分析复垦效果。生态脆弱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易受到外界干扰,恢复稳定性呈现较大空间差异,亟需探究排土场干扰类型划分方法及其影响机理。以长时间序列中最优状态下植被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为比照标准,在前期构建复垦排土场干扰指数(DRDI)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干扰动态特征划分干扰类型,并分析影响干扰类型的自然和人为因素。选择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4个排土场作为研究区,其复垦类型、复垦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各异。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研究区1986—2017年的DRDI;干扰类型划分为持续干扰型、复垦稳定型、干扰恢复型和复垦退化型;从地形、土壤条件、复垦类型等方面选取可能对干扰类型存在影响的因素进行地理探测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复垦排土场内部干扰发生后呈现不同动态特征,干扰类型存在空间异质性,小尺度下同一排土场内同一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空间聚集,以复垦稳定性、干扰恢复型最为明显;单因子对于排土场复垦的影响程度强弱依次为复垦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地形,同时因子间均存在着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了复垦;复垦时间分别与全氮、高程、速效钾、有机碳共同作用后对干扰类型的影响较大,全氮与pH的交互作用次之;因子间相互作用方式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但复垦时间、植被类型通过影响土壤要素等因子进而影响复垦,以线性增强为主。研究结果揭示了小尺度内矿区扰动与复垦存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矿区复垦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 方信; 杨力; 朱俊奇
    • 摘要: 为了解中国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前沿,以CNKI收录的1990—2020年1 426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年度发文趋势、研究机构和作者、热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先后经历初步萌芽、快速发展、持续爆发3个阶段,作者主要以白中科、张世文等为核心,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企业和研究院;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是研究中的热点关键词。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体系及制度设计与理念提升将会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之一。
    • 原野; 高嫄; 赵艺芳; 任迎香
    • 摘要: 矿区土地复垦中,由于机械碾压导致复垦土壤呈现高压实状态,复垦土壤的有机质则因机械扰动而矿化。探究复垦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恢复机理,可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提供依据。以平朔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刺槐纯林不同复垦年限(0、3、12、14、17、25、28、32 a)土壤及周边未扰动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2000μm、>250~2000μm、53~250μm、250~2000μm团聚体的比例较0 a提高737.02%,而53~250μm团聚体比例则降低19.25%;团聚体稳定性随着复垦时间而增加,表现为32 a样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较0 a提高133%。2)各粒径团聚体C、N及C/N均随着复垦时间增加而增加,>2000和>250~2000μm团聚体C和N在土壤总C和N中占主导地位。>2000和>250~2000μm团聚体C/N整体上高于53~250μm团聚体。3)各样地土壤δ^(13)C变化范围为−15.14‰~−26.40‰;δ^(15)N的变化范围为1.13‰~10.87‰。>2000、>250~2000和2000μm团聚体的δ^(15)N值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与>2000μm和>250~2000μm团聚体相比,53~250和2000与>250~2000μm团聚体中,新C占土壤总C的比例为>80%,且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53μm团聚体中,新C的比例在复垦14~17 a间显著增加,此后则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增加了小粒径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团聚体稳定性,而随着复垦时间增加,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C、N的恢复。
    • 匡晓伟
    • 摘要: “2017年以来,我们累计实施拆旧复垦项目20个批次,腾退建设用地指标4.5万亩,既节约集约了土地资源,又拓展了发展空间。”近日,在潢川县拆旧复垦项目现场,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
    • 茶丽华
    • 摘要: 探讨高效绿色利用复垦的宅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其法律完善的路径。从功能主义视角,开展实证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归纳与演绎研究。宅基地复垦路径有三种类型:整体复垦、零星复垦、整体复垦与零星复垦相结合模式。政府主导的整体复垦居多,零星复垦为辅助。因复垦成本高,技术检测方法筛选专业性强,政府主导是推进宅基地复垦的关键因素。在贯彻绿色原则的前提下,以政府提供完善的制度与技术支持为前提,宅基地复垦采取整体复垦、零星复垦,又或是二者结合的路径,可因地制宜而进行。
    • 张瑞庆; 胡雅
    •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宅基地复垦耕地的土壤养分,寻找最佳的土壤改良模式。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6种改良剂(粉煤灰、有机肥、熟化剂、粉煤灰 + 有机肥、熟化剂 + 有机肥、粉煤灰 + 熟化剂)添加模式对宅基地复垦耕地根区土壤养分的提升效应。结果:结果表明:结果1有机肥(T2)处理对玉米根区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最好,较对照平均增幅量为9.37~15.49 g∙kg−1,其次为粉煤灰 + 有机肥(T5)处理;结果2熟化剂 + 有机肥(T4)处理对有效磷在耕作层的提升效果最好,较对照增幅量为11.95~19.18 mg∙kg−1;结果3粉煤灰 + 有机肥(T5)处理对耕作层土壤速效钾和全氮的提升整体效果最好,较对照增幅量为31.6~34.8 mg∙kg−1和0.05~0.25 g∙kg−1。结论:结论有机肥 + 粉煤灰可作为山地丘陵区宅基地复垦耕地整治中最合适的改良模式,对提升宅基地复垦土壤质量意义重大。
    • 董周宾
    • 摘要: 矸石充填复垦对矿区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邹城市中心店镇东滩煤矿矸石充填复垦样地为例,对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土壤肥力、重金属元素测试,并与对照耕地样品对比分析,查明土壤复垦质量。针对矸石充填复垦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施工技术及流程,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张玉明
    • 摘要: 土地资源是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直接关系着生产建设能否顺利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对临时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被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和生态恢复是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主要路径。为更好地开展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复垦工作,分析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复垦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复垦方案编制质量管理、规范复垦费用标准、加强部门协调沟通、规范复垦施工、加强社会和公众监督等对策建议。
    • 李荣
    • 摘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的精神,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减少审批事项,简化矿业权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2016年7月26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发文件《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合并编制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及审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国土资函[2016]334号),文件要求新设采矿权、变更生产规模、变更矿区范围、变更开采矿种及变更开采方式的矿山企业均需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简称“三合一”方案,通过编制“三合一方案”,能为矿山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提供技术指导,且为矿山采矿权出让收益、生态修复基金缴纳提供依据,更能为自然资源等管理部门对矿山企业进行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 蒋飞云
    • 摘要: 对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扶贫性生态移民区实施易地搬迁后留置的农业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开展复垦、复绿、退耕还林研究.结果表明,对搬迁后的土地采取复垦、复绿、退耕还林等措施能够将遗留的土地利用最大化,产生经济效益,并修复该地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利用生态移民区土地资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针及政策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